第237章第237章[VIP] - 卷王的六零年代 - 九紫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37章第237章[VIP]

第237章第237章[vip]

这个‘房间’实在是简陋的有些过分,除了炕上的芦苇席,什么都没有,火炕的温度也不是很热,勉强能够在这里度过一晚。

唯一有些难办的是叶冰澜,她的行李就只有一个编织袋,不像其他人的行李,鼓鼓囊囊的,一看就只带带了被子。

叶冰澜又是独自一人,这座监狱是明显不提供被子被褥的。

其他带了被子的知青,已经开始拆自己的行李铺床了。

这次来的知青中,依然是女多男少,五十几个知青,女知青就有三十一个,原本周宗宝是给她们安排了两个牢房,后来发现不够住,就又开了一个,这才勉强挤下了这三十多个知青。

叶冰澜没有被子,和其他知青也不熟,她也不求人,从她那不小的编织袋里掏啊掏,居然掏出了一条厚实的羊绒毛毯来,毛毯虽没有棉被厚实,可保暖效果好,她身上又穿着棉衣棉裤,睡在温热的火炕上,倒也不冷。

唯独让她无法忍受的,是所有知青们都在火车上待了几天几夜,无法洗漱,每个人身上、头上都有一股难闻的怪味,还有人头发上有虱子。

别问她是怎么知道的,坐在火车上时,她就已经看到很多人头发上爬出来的虱子了。

现在让她和这些人同睡一个大通铺,最难熬的,就是周边人身上难闻的味道,还有臭袜子臭脚丫子,毕竟都五六天没有换洗过袜子了。

她们倒是想洗一洗,可这里是监狱、牢房,本地人为了防止感冒,冬季半个月一个月不洗澡都正常,她们到来的时候天又黑了,能给她们提供一杯热水,一碗热汤都算是照顾她们了,毕竟五十多个人的口粮,蒲河口的粮食也都是有数的,不可能多给她们。

也幸好他们自己基本都带有干粮,叶冰澜就更不用说,她带过来的商超的地下一层就是个以量大货优出名的大超市,里面熟食、冷冻、干货什么都有,超市时间又是静止的,倒不怕没有东西吃,只是这么多人住一个大通铺,哪怕大家都有干粮,她也不好拿出一个大肉包子出来吃,只好用劳改农场的人送来的热水,泡了碗水果燕麦脆,连牛奶都没敢放。

想到自己前世浅薄的一点对这个时代的认知,叶冰澜知道,这个时代的条件十分艰苦,知青点也是和现在一样多人同住,到时候肯定有很多不便,最好是能找个机会,单独搬出来住。

对于自己的安全她倒是不担心,别说她空间里这么多东西,真要遇到什么事,临时躲到空间里也不会有事。

忍受着周围两边人身上传出来的头发上的味道,叶冰澜忍着胃中的翻涌,想要转个身,翻过来是更加浓郁的味道,让她双目不由无神的望着天花板,有些自闭,后来实在无法忍受屋中的臭味,起身想要出去透透气,拉门的时候才发现,门是从外面锁上的,等她再想回到热炕上,炕上已经没有了她的位置。

这些在火车上坐了几天几夜火车的知青们,在火车上吃不好睡不好,来到劳改农场,有了热炕,喝过热汤,躺在炕上很快就睡了过去,还有两个女知青还打起了响亮的呼噜。

叶冰澜就这么披着她的毛毯,站在黑暗的牢房内,有心想去空间内睡觉,可她的空间时间是静止的,她只能在里面待五分钟,再多时间就不行了。

等到第二天起床,别的知青休息了一夜,难得的睡了个好觉,不说神清气爽,也基本都恢复了精神,唯独叶冰澜,像是被抽走了水分的鲜花,顶着两个黑眼圈,整个人都萎靡着。

蒲河口的劳改犯人都起的早,天刚蒙蒙亮就全部起床,安排了去挑堤坝了,等知青们起床的时候,蒲河口监狱内基本都空了,只剩下少量的后勤人员。

周宗宝没让他们在蒲河口多逗留,一大早起来,给他们喝了一碗糠米粥,就安排了船,将他们送到各自的公社,再由公社安排到下面的各个大队。

考虑到这一世的家人已经预感到大难临头,全都在准备退路,叶冰澜有心想打听蒲河口劳改农场的情况,如果家人今后能够下放到这里来,至少南边的环境比北大荒、大西北那边稍稍要好一些,而且离她近,她身上带着金手指,也能照顾一些。

可惜还没等她打听出什么来,她们就已经被周宗宝安排着送上了船,早上河上滕升起薄薄迷雾,她就是想要多观察一二,都没有办法,她除了听到挑堤坝,其它什么都没有打听到。

等许明月过来的时候,周宗宝将事情跟许明月汇报了,许明月也没有过多的去在意这件事。

现在五公山公社的革委会主任是许金虎的女婿陈正毛,许金虎的大女儿许红菱也在五公山公社,现在任五公山公社的妇女主任,许红菱在蒲河口后勤处工作了那么长时间,难免的受许明月影响,对妇女儿童的安全问题很是重视,现在正是批斗之风嘴炙热的时候,五公山公社自然也不例外,许红菱夫妻俩的行事作风都受许金虎和许明月影响,批斗游街不能乱搞,夫妻俩就专门抓那些作奸犯科、家暴,甚至残害女性的人来批斗。

理由都是现成的,大领导都说了‘女人能顶半边天’,你还天天暴打半边天,你这是不把大领导放在眼里,藐视大领导的话,那就是在藐视大领导!

不到一年的时间,五公山公社的风气都为之一正,至少明面上这样的事情已经少了很多,这些女知青插队到五公山公社,许明月倒也放心。

至于更远的,就不是现在的她所能管的到的了。

叶冰澜他们走的时候,天也才蒙蒙亮,随着船渐渐远离了河岸,她想透过河面上氤氲的薄雾想看看蒲河口的情况,远远的,除了那座伫立在河岸上的长方形建筑物外,就是一片浓绿的麦苗,以及远处模糊的在堤坝上干活的身影。

她向送他们去水埠公社的船公打听蒲河口劳改农场的情况,可惜,会划船的几乎全都是不会说普通话的本地人,她是一句都听不懂,只暗暗记下了这里,想着等她情况稳定了,再去打听。

这批知青被分成了两批,一批送到五公山,一批送到水埠公社。

这些知青们并不知道两个公社的区别,想必在这个地方,区别也不会太大,叶冰澜和魏兆丰他们正好就是被分到水埠公社的。

水埠公社的路同样泥泞,从水埠公社的码头,到水埠公社的办公大院,一路走过去,先是码头的烂黄泥,再到进入公社地面的黑稀泥,叶冰澜他们已经从刚开始的难以适应,到后来的麻木,再到后面只想着,自己带来的商超里不知道有没有长筒雨靴,她现在迫切的需要一双雨靴来应对这里糟糕的路况。

送他们到公社大院的人也没立刻回去,而是被江天旺叫住他们:“你们先别急着回去,插队到河对岸的知青,一会儿还要麻烦你们给他们送到他们下乡的大队里去。

水埠公社下属十五个生产大队,位于大河以南的生产大队就只有临河、建设、和平三个大队,剩下的十二个大队全都是在河东,生活条件相对大河以南来说较好,至少他们要是有什么事去公社,走路、骑车都能到,不像大河以南,在临河大队与炭山的堤坝没修通前,想要出去千难万难,其中,条件最好的就属炭山。

这一次插队来的二十多个知青中,居然有十一个是分到河对岸的,他们分配的地方早在他们各自城市的街道办就已经定好的,江天旺这里只需要按照名单上的名字,将他们一一对应的送过去就行了。

江天旺拿到名单还诧异了一下,原本按照每个大队平均分配的原则,分配到河对岸三个大队的知青数量应该是一样的才对,但这名单上,居然有五个是被分配到临河大队。

他自己出自临河大队,最关心的也是临河大队,首先看的便也是临河大队的名单,便拿着名单念道:“魏兆丰、阮芷兮、苏向阳、杜晓雅、楚秀秀,临河大队!”

“沈冬梅、刘霞、吴刚……建设大队!”

“王来娣、叶冰澜、郑东……和平大队!”

昨天就接到通知,今天来公社大院来接人的各大队安排过来的人,一听二十多个新来的知青中,光是大河以南就分到了十一个知青,顿时喜笑颜开,这样剩下的知青分到他们的大队,一个大队最多也就只能分到一两个。

他们可不像临河大队,抓住了三年干旱时的机遇,趁着竹子河河水下降,圈了河滩当良田,他们当时哪里会想到干旱会持续了那么久?又哪里有胆量敢擅自将上头定好的堤坝位置往下移,所以他们所在的大队哪怕不是山区,各个大队的良田数量也都是有限的。

去年他们大队就已经分配了几个知青过来了,那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干啥啥不行,搞事第一名,这些大队都不太想要自己的大队再增加新知青了。

现在听到临河大队被分了五个知青,还以为是江天旺高风亮节,故意把知青往临河大队多分了,笑着捧江天旺:“临河大队现在不一般了啊,新增了七千多亩田,临河大队的知青就该多分一点,能者多劳嘛!”

作者有话说:

少更了两百字,上了黑名单,哭唧唧。

昨晚码字的时候,已经睡着的小朋友突然吐了一床,床上、枕头、被子,折腾了好久,总算暂时把小朋友安顿好了,等码完字发现,家里猫不见了,我当时真的眼前一黑又一黑,找猫一直找到凌晨四点,就在我绝望的时候,突然想到,不会是自己换床单的时候,猫钻到了衣柜里去了吧?

打开衣柜门,钻出来一只猫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