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第231章[VIP]
第231章第231章[vip]
这次招收的学生有两百多个,其中以临河大队送进来的学生最多,从七岁到十五岁的男女孩子,总共加起来有一百多个,尤其是江家村和许家村,这两个村子是村风如此,虽也重男轻女,却没有溺女婴的习惯,加上三年干旱时期,两个村子的老人孩子全都活下来了,这次本大队的小学上学,家里有适龄孩子的,要是不送去上学,都要被村里人骂,被村里人看不起的,当然是最积极的。
另外就是隔壁的建设大队了,也有五十多个学生,剩下的就是和平大队和大山里的加起来一百多个,总共加起来差不多有两百六十个学生。
按照许明月给他们分的一个班四十到四十五个学生的话,就得开六个班。
十个老师带六个班,教学上勉强也够了,主要是开学后,老村长才发现,这些学生住宿的话,至少还得再招两个生活老师和食堂管理员、锅炉房管理员。
两百多个学生、老师,一天要做的饭可不少,他们这食堂已经算大的,足足两个大教室隔成的,里面锅灶加炕灶,一共四个灶台,大锅的饭,小锅的菜,一锅烧出来根本不够吃,还得把三个大炕灶也煮上粥才勉强够这些小孩子吃,为了让在校住宿的小孩子们晚上能用上热水,在除了烧饭的那段时间外,三个炕灶上面一天到晚都烧着水,晚上这些小孩至少得洗脸、洗脚,女孩子还得洗pp。
关键是这些小孩子被送来时,真的就一个光秃秃的人,连个毛巾都没有,还得给她们准备麻布毛巾。
麻布再便宜,那也是布,那也要钱啊!
看着那么多麻布被撕成小方巾的大小,发下去给这些臭小子、臭丫头当毛巾,老村长心都一抽一抽的疼。
还有每天要浪费那么多粮食给这些臭小子、臭丫头们吃,老村长已经在盘算着,等到开春,全部叫他们挖野菜去,什么山上的蕨菜水里的菱角菜,全都拉回来吃!
不然就他们这光吃不进,他们临河大队就是有再多的粮食也不够他们吃啊!
前面几天基本全是这些琐碎的事,都没时间教学,尤其是前两天,安排了村里的妇人将这些小孩子的脏衣服全都洗了,放在火笼上烤干,这些小孩子基本上就只能待在大炕上,等衣服干。
老村长和老师们安排他们生活上的事情,把每个小孩子的名字和人认了认,名字还都叫的不对。
学校的书本也很简单,就三本书,《语文》《数学》《大领导语录》。
学习,从《大领导语录》开始。
天冷无法去班级上课没关系,背诵《大领导语录》不需要去班级上课,窝在大炕上也可以学!
外面运动热火朝天,中学、高中、大学都受到了波及,外面的学校基本都停课了,很多课本自然也都堆积在仓库里,这下可便宜了临河大队。
一船一船的课本被拉到临河小学,怕书籍受潮,二楼的课桌都还没完全打好,就先打了个书架,放置这些书。
学校开校之初,如今已经不忙的许明月也到学校里来帮忙。
她主要的工作,除了协助老校长和几个新老师们安排管理学校的事情外,主要是检查送来的这些书里,有没有‘禁书’,毕竟这个时代太特殊了,一旦这些书里夹带了什么不该夹带的书,被人发现了,那整个学校都要倒。
还有课本里面的内容,也要一一检查。
好在不该要的书,临河大队一本都没要,主要都是课本,课本内容也都是正常的。
等检查完,就是发书,每个学生三本书。
阿锦的文具盒里有名字贴,这是她班主任要求的,每个学生文具盒里都至少放一张可以随时用的名字贴,这样学校发了什么新书、新本子,就能立刻将姓名贴贴在课本上,防止孩子们回家忘记贴,回头书、本子丢了找不到。
七年多的时间,许明月这里已经累积了许多的名字贴,在每个人的座位上、睡的床铺位上都贴了他们的名字,所有小孩子的座位、铺位,都是按照他们的身高排的,他们看到自己的名字就睡哪个位置,防的便是有些大些的孩子霸道些,霸占小些的孩子的位置,按照身高排位置,与他们相邻人的身高基本都差不多,就少了些大孩子欺压小孩子的事情发生。
他们座位上贴名字,也方便新老师认识他们谁是谁。
且由于男孩子太多,男生宿舍不够,又临时加了两个男生宿舍,只是这个宿舍没有火炕,只得临时将大队部里原江地主家里的一些拆掉的高床拿过来,拼接后,让这些小男孩们横着睡,小点的孩子,一个床上睡五到六个人,高床不够,老村长就想先把村里的竹床借来将就一下。
大队里有很多闲置的竹床,但是河边水汽重,竹床回潮,一天到晚都是潮湿的,有时候甚至滴水,铺再多的稻草都不行,成年人睡在竹床上身体都受不住,更别说孩子了。
只睡了一晚,老村长第二天来摸着已经有些受潮的稻草,就叫着:“不行,竹床还是太潮了,伢儿们睡竹床上,别睡出病来!”
不能睡竹床,就让大些的男孩们把教室里的桌子拼接在一起,给他们当临时的床,晚上桌子全都跟大炕一样靠墙放好,拼成一个完整的床,垫上稻草,男孩子们睡在上面。
一楼有十四个教室。目前有课桌的教室大约有十个,用了六个教室,剩下的四个教室的桌子全都拼了起来,当做临时的男生宿舍。
“还好你搞来了这些被子,不然这么冷的天,这些伢儿们没被子盖,都得冻生病!”老村长哪里知道,当个校长,学校的事情居然有这么多,每天仿佛有忙不完的事情,睁开眼睛就是各种事情。
老村长叹气道:“还是你当初想的周到,给他们建大炕,铺些稻草就能睡,这第一年就有这么多学生,两个宿舍哪里够?”他指着一层宿舍对面的那六个教室说:“对面的教室也得空出来,多建几个大炕才行,不然天太冷了,伢儿们受不住!”
许明月车里刷新出来的棉被,一床只有五斤重,是属于春秋被,哪怕是新棉被,冬天也是不够暖和的,若是配上火炕,倒是刚好够用。
许明月见老村长这几天累的不轻,便建议他:“这人还是太少了,还得再招几个老师。”
听的老村长直皱眉,怒斥她:“你们年轻人就是不晓得节省,这才宽裕了几年?就这么浪费粮食浪费钱?怎么就人手不够用了?”他指着那些十四五岁的大孩子们,说:“让他们大的带小的,在这里免费的吃,免费的住,还不能干点活了?”
老村长不愧是当过村长的人,在最开始的半个月手忙脚乱之后,很快就熟悉了学校的节奏起来,大冬天的,无法跑操,就安排人每周值日,值日什么呢?食堂做饭、打扫卫生,挖地。
学校选择的地点就是许家村村尾的一大块平地上,这块平地一直都是作为打谷场来使用的,面积非常的大,而这么大块的面积,也只有中间那四五亩地,在双抢期间平整了做打谷场和晒谷场使用,周围还有一些零星的地,是属于长荒草的存在的。
老村长就带着学校那些大大小小的孩子,把学校周围一些角角落落的地全部开发出来,打算种些蔬菜瓜果。
用老村长的话说就是:“十四五岁了,都是家里半个劳力了,咋就不能干活了?来这里是学习的,不是来享福的!”
对于老村长的安排,许明月一句话都没有。
别说,对于年轻老师们说的话,一些学生不怎么听,甚至有升米恩斗米仇的现象,觉得学校免费给他们吃,给他们住是理所当然的,但老村长一出来,所有人连声都不敢吱一声,叫他们做啥就做啥。
许明月便知道,老村长的安排才是对的。
等到天气稍微暖和一点了,老村长就每天监督他们早上起来跑操,七八岁组跑两圈,九、十组跑三圈、十岁以上组跑四圈。
老村长人年纪大了,觉便少了,他们这里夜里没什么娱乐活动,晚上就睡得早,老村长每天五点钟就醒了,他当了村长多年,又闲下来多年,闲着多年不掌权,突然又当上了校长,老村长干劲十足,天天一大早就驻个竹杖,站在操场上监督,谁要是敢偷懒,就拿着竹杖打屁股。
不过有老校长盯着,没有一个人敢偷懒,连带着知青老师们,有严肃的老村长在,神经都有些紧绷着,跟着学生跑。
一边跑,一边背诵大领导的诗!
其中跑在最前面的,就是阿锦!
《大领导诗集》她熟啊!
还没上幼儿园,她妈每天给她刷牙就用诗句来当‘一二三四、二二三四’来磨她耳朵,还没上幼儿园呢,唐诗三百首她就全会了,其中包括大领导的一些著名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