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第74章[VIP] - 卷王的六零年代 - 九紫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74章第74章[VIP]

第74章第74章[vip]

许明月终于正大光明的出现在了和平大队,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找自己奶奶的家在哪儿。

不是她过去没有去过小舅爷爷家,实在是她看到的小舅爷爷家,和现在都奶奶家,那完全就不是一个房子,不是一个地。

她小时候,小舅爷爷的家在村中心的位置,房子是老式灰色砖瓦房了,而不是现在的土石结构。

她也终于见到了,奶奶一直到老了,说到自己早逝的父母兄长,还流眼泪的家人了。

只是他们都不认识她而已,奶奶也不认识她,可她却一眼就认出来奶奶。

在这个男人都普遍身高一六零的年代,奶奶是个身高超过了一六八,体格健硕壮美的大姑娘,扎着两个粗麻花辫,在人群中极其的显眼。

不是那种顶漂亮,但也五官端正,大脸盘儿,面如满月。

哪怕是在干旱年间,她身上依然有股极为旺盛蓬勃的生命力,两只粗壮有力的手臂扛着小船,小船里还坐着她年幼的弟弟和渔网,还有一船的菱角菜,健步如飞的往家赶。

许明月怀疑自己的巨力,是不是就遗传自己的奶奶。悦夏

她小时候对奶奶的印象,就是打人巨疼,她妈曾经就说她长了一双和奶奶一样的铜锤手,巴掌落在别人身上,就跟一把铜锤砸了下来!

可能也是她这一身怪异的巨力,使她几十年都处于许家食物链的顶端,无人敢忤逆,一直到她晚年信了基督教之后,性格才软和了一点。

是个极为霸道、自我、想得开、健康且长寿的老太太。

说实话,相较于任劳任怨宛如老黄牛般,只知道奉献,苦了一辈子的爷爷,从女性的角度,她是更欣赏奶奶的精神状态的。

“许主任,你看啥呢?”察觉到许明月走神,脸一直追随着那边看,和平大队的生产大队长问许明月。

许明月这才收回一直追随少女版奶奶的背影,说:“那姑娘叫什么名字?好大的力气。”

“她啊,她叫吴二姐,她力气确实大,男的都比不过她,跟壮劳力一样拿的满工分。”这年头,能和男的一样拿满工分的女人不多。

要不是满工分只有十工分,她能拿的更多。

就好比同样挑堤坝,男的就是十工分,女的只有八到九个工分,她听她妈说,她年轻时,女人只有七点五个工分。

许明月就这么看着她奶奶走到靠河边不远处的一个土石屋子旁,将肩膀上的小船小心的放到门口的泥土地上,再将船里的小男娃抱出来,拎着一大捆还滴着水的菱角菜往屋里走。

奶奶家的屋子居然还不小,比爷爷的老屋子大多了,下面是石头,上面是土砖,许明月大致看了下,和平大队的村子大多就在河边,离河非常近,地势很低,大约是为了防洪水,放眼望去,吴家村的房子下面全都是石头的,屋顶用的也不是茅草,而是割下后晒干的芦苇。

她看着小男娃手里拎着两条手掌大的鱼,跟在奶奶屁股后面一边跑一边喊:“二姐,二姐,烧鱼,烧鱼!”

少女版奶奶,伸手一捞,就将小男娃捞到了怀里抱着进了屋。

许明月突然意识到,以奶奶家现在的情况,如果不是一场持续三年的大旱灾,让奶奶家里遭了灾,以当时爷爷家的境况,基本上没可能娶到奶奶。

她记下了奶奶家的位置。

她到和平大队来,是指导和平大队的人,怎么套种红薯大豆和堆肥的。

和平大队的红薯都还没育苗呢,能指导个啥?主要是来叫他们怎么用芦苇和蒿草堆肥。

别的植物都旱的干死了,可芦苇因为生长在河边,哪怕河滩都干的开裂,可下面的泥土依然是湿润的,芦苇丛依然生长的茂盛,只是枯黄了些而已,而这些枯黄的芦苇,于渔家人来说却不是事儿,依旧可以割回来编织成各种东西来卖。

不过他们会的东西也有限,基本就是芦苇席、芦苇篮子。

东西多了,会的人多了,也就不值钱了。

和平大队大队长知道临河大队的那一千多亩地,就是许明月给提的,还在水埠公社挂了号,要不是正巧赶上了干旱,她现在都是公社委员会的女委员了,就他得到的消息,也只是迟早的事情罢了。

和平大队的大队长知道这年轻女人是个能人,想让她帮他们和平大队看看,能不能也给和平大队也搞个几百上千亩地,临河大队的河滩是河滩,他们和平大队露出的河滩面积比临河大队还大呢!

这话刚说出来,许明月就尴尬的笑了,说:“吴大队长,你们这河滩直通大河,你们想要把河滩圈成良田,只能把这整条河岸都推移到下面,重新筑底,还得把两边封起来,不然都不需要洪水,一下雨河滩就没了,那可是大工程。”

临河大队能做到的事,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的地理位置,根本就做不到。

他们整个大队的村子都是依河而建,大河就在家门口,比临河大队还要近,这么近的距离,能建个屁的堤坝?堤坝都建不起来,就不存在将河滩围起来了。

说来,建设大队和和平大队实惨,两个大队都没有堤坝,偏偏村里壮劳力每年还有要修建堤坝的活儿,挑的都是别的大队的堤坝,距离家远不说,于他们自己大队,基本上没啥实质性的好处。

“倒是可以临时挖个水沟,在水沟后面搭个埂,你们大队取水不容易,可以用水车把竹子河的河水抽过来用水。”许明月望着和平大队的地势说道。

这些在许明月眼里,真的就是很简单的办法,可这么简单的法子,为什么和平大队这么多人,就是想不到呢?

在此之前,又有谁会想到,要在河滩上种稻子,种红薯呢?

他们都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跳脱不了他们固有的圈子,哪怕你和他们说了,可以这样改变,他们都踌躇不前,不敢改变。

这回要不是再不改变,就真的要饿死了,又有临河大队和蒲河口位置的成功在前,他们估计也还是不会改变的。

也怪不得和平大队和建设大队在几十年后,都还那么穷,实在是先天条件太差了!

沤肥这东西很简单,现在农村就有把自家的大粪浇地的做法了,只是不知道许明月说的沤肥之法罢了。

许明月虽然自己没完整的种过一亩地,却是在农村长大的,看过他爸妈叔伯弄这些,书上也有写过,知识在她脑子里,只是动手能力差点。

许明月知道了奶奶家的位置后,临走的时候,她悄悄在奶奶家的厨房窗户上,放了一袋子红薯。

这边的窗户都是外面看着高,但站在屋子里,窗户只有正常人的胸口高,只要是站在厨房烧饭,一眼就能看到窗户上的东西,这个时候,正是各家各户要回来做晚饭的时候,她也不担心奶奶看不到厨房窗户上的袋子。

来到和平大队的主要任务完成,她也了却了一个心事。

可能是她这次跟和平大队的大队长过来的,回去的路程无比的顺利,直接划了小船,就回了临河大队。

有了大河沟,她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扛着个小船走半个多小时的路,直接就到了荒山,把船送到了江家村大队部,再去许家村的新屋,接小阿锦回家。

许明月不能带小阿锦在身边的时候,一般都是将她送到新屋来,让老太太帮忙看一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