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第72章
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注】吐涎沫,形寒饮冷也,不温散而反下之,则寒饮虚结成痞囗也。当先治其吐涎沫,以小青龙汤治外寒内饮,俟涎沫止,以半夏泻心汤,乃治痞也。
【集注】尤怡曰:吐涎沫,上焦有寒饮也,不与温散而反下之,则寒内入而成痞。然虽痞而犹吐涎沫,是寒饮未已,不可治痞,当先治饮,而后治痞,亦如伤寒例,表解乃可攻痞也。
小青龙汤方
(见肺痈中)
泻心汤方
(见惊悸中)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之温经汤主之。
【按】所病下利之「利」字,当是「血」字,文义相属,必是传写之囗。
【注】妇人年已五十,冲任皆虚,天癸当竭,地道不通矣。今下血数十日不止,宿瘀下也。
五心烦热,阴血虚也;唇口干燥,任冲血伤,不上荣也;少腹急满,胞中有寒,瘀不行也。此皆曾经半产崩中,新血难生,瘀血未尽,风寒客于胞中,为带下,为崩中,为经水愆期,为胞寒不孕。均用温经汤主之者,以此方生新去瘀,暖子宫补冲任也。
【集注】李囗曰:妇人年五十,则已过七七之期,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时也。所病下利,据本文带下观之,当是崩淋下血之病。盖血属阴,阴虚故发热,暮亦属阴也。任主胞胎,冲为血海,二脉皆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正当少腹部分,冲脉侠脐上行,故冲任脉虚,则少腹里急,有干血亦令腹满。『内经』云: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是也。手背为阳,掌心为阴,乃手三阴过脉之处,阴虚,故掌中烦热也。阳明脉,侠口环唇,与冲脉会于气街,皆属于带脉。『难经』云:血主濡之。以冲脉血阻不行,则阳明津液衰少,不能濡润,故唇口干燥。断以病属带下,以曾经半产,少腹瘀血不去,则津液不布,新血不生,此则唇口干燥之所由生也。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当归芎藭芍药各二两人参桂枝牡丹皮阿胶生姜各二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麦冬(去心)一升右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集解】李囗曰:『内经』云:血气虚者,喜温而恶寒,寒则凝涩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此汤名温经,以瘀血得温即行也。方内皆补养气血之药,未尝以逐瘀为事,而瘀血自去者,此养正邪自消之法也。故妇人崩淋不孕,月事不调者,并主之。
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按】「再」字当是「不」字,若是「再」字,一月两来,与上文不利不合,是传写之囗。
【注】此亦前条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之证。带下胞中病也,胞中有宿瘀,从气分或寒化,则为白带;从血分或热化,则为赤带;从气血寒热错杂之化,则为杂色之带也。若兼经水不利,少腹满痛,乃有瘀血故也。其经至期不见,主以土瓜根散者,土瓜能逐瘀血,囗虫能开血闭,桂枝合芍药舒阳益阴,通和荣气,则瘀去血和,经调带止矣。
土瓜根散方
土瓜根芍药桂枝囗虫各三钱右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
【按】此条详在『伤寒论·辨脉法篇』,错简在此。「旋覆花汤主之」一句,亦必是错简。
半产漏下,则气已下陷,焉有再用旋覆下气之理。
旋覆花汤方
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