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 医宗金鉴 - 佚名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医宗金鉴 >

第59章

第59章

【集注】沈明宗曰:此脾经受寒现证也。寒中太阴,阴寒湿盛,阳虚不固,其人下利,但通多不足,故为里虚。盖阳和则嚏,而欲嚏不能,乃阴寒凝滞于里,所以肚中病也。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囗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注】腹中切痛寒也,腹中雷鸣气也,腹中寒气,故雷鸣切痛。而胸囗逆满者,肠胃之外寒气为之也;腹痛雷鸣呕吐者,肠胃之中寒气为之也。主之以附子粳米汤,胜寒气,和内外,此治腹中寒之法也。

附子梗米汤方

附子(炮)一枚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右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注】心痛中大寒痛,谓腹中上连心胸大痛也,而名大寒痛者,以有厥逆脉伏等大寒证之意也。呕逆不能饮食者,是寒甚拒格于中也。上冲皮起,出见头足者,是寒甚聚坚于外也。上下痛不可触近,是内而藏府,外而经络,痛之甚亦由寒之甚也。主之以大建中汤,蜀椒、干姜大散寒邪,人参、胶饴大建中虚,服后温覆,令有微汗,则寒去而痛止。此治心胸中寒之法也。

大建中汤方

蜀椒(去汗)二合干姜四两人参二两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爨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寒气厥逆,赤圆主之。

【按】此条之文、之方,必有简脱,难以为后世法,不释。

赤圆方

茯苓四两半夏(洗)四两(一方用桂)鸟头(炮)二两细辛一两右四味,末之,真朱为色炼丸,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注】腹满而痛下利者,用理中汤,所以温其中也。腹满而痛便闭者,用厚朴三物汤,所以开其下也。

厚朴三物汤方

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弦数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按】「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弦数者」之十九字,当是衍文,阅『伤寒论·辨脉法』自知。「当下其寒」之四字,当在「必心下坚」之下,文义始属。

【注】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囗,乃寒实也,当下其寒。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大者阳实,紧者阴实也,故可下之。

囗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以大黄附子汤。

【按】囗下偏痛之「偏」字,当是「满」字,必是传写之囗。

【注】腹满而痛,脾实邪也;囗下满痛,肝实邪也。发热若脉数大,胃热实邪也。今脉紧弦,脾寒实邪也,当以温药下之,故以大黄附子汤下其寒实。方中佐细辛者,以散其肝邪,此下肝脾寒实之法也。

【集注】尤怡曰:囗中满痛而脉紧弦,阴寒成聚也,虽有发热,亦有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三两附子(炮)三枚细辛二两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