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那家外孙(1) - 死神代理人 - 炉火红红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死神代理人 >

第一章那家外孙(1)

第一章那家外孙(1)

a市郊区有一片安置房,楼房大都五六层高。城市征地建设,竹溪村的村民离开住了几代人的土坯房,搬进钢筋水泥的新房子里。地是换了,但人没换。村民们聚在树荫底下闲聊,聊着聊着,总提起一户人家。“哎……也不知道那家现在咋样了。”“这都得十年了吧,那家一点儿消息都没,也没见有人回来看看。”“回来看啥呀,啥都没了。”他们极有默契地说“那家”,心有灵犀地,都知道说的是那户做灯的徐家。……放在十几年前,徐家是竹溪村家家茶余饭后的话题。在电灯普及的年代,他们做着手工灯笼的生意,甚至一大家子人依然靠这门手艺吃饭,本就是件奇事。而真正让徐家成为话题的,则是因为三件怪事。其一,是徐家的春节。每逢过年,游子归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然而问题在于——徐家的“游子”太他妈的多了!起初,只是零星几队男女老少,提着年货敲响徐家大门;到了腊月中,主力队伍陆续到达,有自驾的,有骑三蹦子的,还有赶牛车的,各路人马拥挤在进村的小道上,场面堪比八仙过海;直到除夕夜,最后一批人披着年夜饭的香味儿踏入门槛,徐家这就算到齐了。足足有上百号人。他们自带帐篷,在村里空地上扎营,有条不紊,热热闹闹地过了正月才陆续离开。日子久了,村民才知道,过年来的那些人,并不全都是徐家人。他们有的姓肖,有的姓宋,分别做的船务和饭馆生意,家长里短间,不时谈起形形色色的“客人”。据说,他们是受过徐家恩惠,这才每年拖家带口地来拜上一回。……这据说,应该不是谣传。因为村里众人亲眼瞧见、亲耳听见,他们进了徐家大门,不管手上提了什么,通通都得放下,双手作揖,恭恭敬敬地弯腰喊一声:“老祖宗。”这其二,就是徐家的“老祖宗”了。“老祖宗”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太太,村里人都喊她徐老太。外表瞧着七八十岁,可村里谁也说不清她是什么时候出现在竹溪村的,只知道她是徐家辈分最高的老人家,穿一件藏青长袖衣裳,盘扣妥当地扣至脖颈,总是坐…

a市郊区有一片安置房,楼房大都五六层高。城市征地建设,竹溪村的村民离开住了几代人的土坯房,搬进钢筋水泥的新房子里。

地是换了,但人没换。

村民们聚在树荫底下闲聊,聊着聊着,总提起一户人家。

“哎……也不知道那家现在咋样了。”

“这都得十年了吧,那家一点儿消息都没,也没见有人回来看看。”

“回来看啥呀,啥都没了。”

他们极有默契地说“那家”,心有灵犀地,都知道说的是那户做灯的徐家。

……

放在十几年前,徐家是竹溪村家家茶余饭后的话题。

在电灯普及的年代,他们做着手工灯笼的生意,甚至一大家子人依然靠这门手艺吃饭,本就是件奇事。

而真正让徐家成为话题的,则是因为三件怪事。

其一,是徐家的春节。

每逢过年,游子归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然而问题在于——

徐家的“游子”太他妈的多了!

起初,只是零星几队男女老少,提着年货敲响徐家大门;到了腊月中,主力队伍陆续到达,有自驾的,有骑三蹦子的,还有赶牛车的,各路人马拥挤在进村的小道上,场面堪比八仙过海;直到除夕夜,最后一批人披着年夜饭的香味儿踏入门槛,徐家这就算到齐了。

足足有上百号人。

他们自带帐篷,在村里空地上扎营,有条不紊,热热闹闹地过了正月才陆续离开。

日子久了,村民才知道,过年来的那些人,并不全都是徐家人。

他们有的姓肖,有的姓宋,分别做的船务和饭馆生意,家长里短间,不时谈起形形色色的“客人”。据说,他们是受过徐家恩惠,这才每年拖家带口地来拜上一回。

……这据说,应该不是谣传。

因为村里众人亲眼瞧见、亲耳听见,他们进了徐家大门,不管手上提了什么,通通都得放下,双手作揖,恭恭敬敬地弯腰喊一声:

“老祖宗。”

这其二,就是徐家的“老祖宗”了。

“老祖宗”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太太,村里人都喊她徐老太。

外表瞧着七八十岁,可村里谁也说不清她是什么时候出现在竹溪村的,只知道她是徐家辈分最高的老人家,穿一件藏青长袖衣裳,盘扣妥当地扣至脖颈,总是坐在自家院子里编灯笼,糊灯纸。

村里有人说:“这老太太至少有九十岁了,我爷爷那辈就喊她作姨了!”

也有人说:“不止吧,我记得我外公喊她奶奶来着……”

扑朔成迷。

如果好奇去问她,徐老太便会笑眯眯地拿出身份证来。

徐老太:“喏,自己看。”

提问者瞧过身份证,好奇心得到满足,离去后,忽地回过味儿来。

不对啊!

那个年代没有出生证明,报年龄全靠一张嘴,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也不一定是真的啊!

可老人家连身份证都给你瞧了,再追问,就不礼貌了。

无奈,只得偃旗息鼓。

因着说不清徐老太的岁数,弄不明白徐家人的辈分,村子奶奶们嗑瓜子闲聊时,不消多说,只比对着自家孩子的年纪,说“那家女儿”,或是“那家女婿”,大伙儿就明白指的是谁了。

这最后一件事,就跟“那家外孙”有关。

徐家的女儿不外嫁,只招上门女婿。按说外孙也当姓徐,可这一位却是个例外。

原因只有两个字,叛逆。

听说,那家女儿自小一身反骨,嫁人时,长辈说孩子要姓徐,女婿还没说什么,女儿缓慢开口,肃然道:

“我觉得,‘裴’比‘徐’好听点儿。”

……于是那家外孙就随了男方的姓。

长辈们不悦极了。一连好几年,村里人都没见着那家女儿回来过节。直到小外孙长到八岁,时间消磨了一切,不知是谁先低的头,总之那年春节,踏着村口最后一响爆竹声,那家女儿左手拎腊肉,右手提水果,从车里蹦出来哐哐敲门:

“老祖宗,开门!”

那一声,喊得全村人都听见了;那一年,来徐家串门的村里人格外多。

都是来看徐家小外孙的。

那家外孙生得水灵,眼睛骨碌直转,眨着好奇,转动小脑袋打量四周。面对陌生人一点儿不怵,软软糯糯地喊一声“叔叔阿姨新年好”,听得人心都化了。

很快,这小孩儿就成了徐家的孩子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