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1633年:伽利略还没死 - 与崇祯皇帝的那些日子 - 贺耀耀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24章1633年:伽利略还没死

一月二十二日,崇祯正在乾清宫小憩,王承恩道:“皇上,工部右侍郎张大人求见。”崇祯只得强打精神道:“宣吧。”不多会儿,张四知到了,行过礼后,崇祯道:“爱卿这大晌午的不休息,所为何事?”官应震不由一愣,随即道:“启禀皇上,如今皇上登基已近五年,按例早就该营造皇陵,前不久工部上了折子,但却迟迟不见批复,臣以为皇陵乃社稷千秋万代之大事,所以只得前来,亲告与陛下。”

崇祯便皱皱眉头道:“翰林院的折子递到朕这里了,只是朕想着,一来朕不过二十出头,年事未高,且不急于一时,加之几处地方朕都不甚满意,又因这几日事多,竟把此事忘了。”张四知便跪下道:“陛下何出此言,我朝皇陵,要么是在顺天天寿山,要么是在应天紫金山,工部所择之地,皆在两处,本有祖制,莫非陛下要另辟蹊径,重择园林?岂非靡费财力乎?况且自古以来,帝王陵寝皆是社稷大事,陛下如何能忘?”

崇祯听后也是自知理亏,便道:“张爱卿所言极是,赶快去把工部的折子取来。”王承恩忙找出折子,崇祯亲自提笔批了,这才交给张四知,张四知领了折子,这才退下,张四知走后,崇祯苦笑道:“这些东林士子,果然是得理不饶人的。”

正在此时,咸福宫领宫太监杜传霖进来了,跪下道:“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庄嫔娘娘诞下皇子,母子平安。”

崇祯才禁不住高兴起来,但是随即又心中不快,心想:刚才说着皇陵的事,这边就生了皇子,难道是此子不吉?想到这里,便道:“告诉庄嫔,晚些时候朕再过去看她。”

傍晚,崇祯才领了王承恩,到了咸福宫,庄嫔还躺在床上,见了崇祯,不由得泪眼婆娑道:“妾知道陛下国事繁忙,不该派人去打搅陛下。”崇祯自知理亏便道:“爱妃不必多想,实是国事繁忙,这不等国事忙完了,朕不就立刻来看爱妃了吗。”

庄嫔这才破涕为笑道:“快把小皇子带来给陛下看看。”不多会儿,奶妈抱着三皇子来了,崇祯略抱了抱,便交给奶妈道:“好生照顾,切不可敷衍。”奶妈忙带着三皇子下去了。

淑妃便道:“小皇子还未有名姓,还待陛下赐名。”崇祯笑道:“朕心中早有计较。”说着便拉起淑妃的手,在她手心写了一个“照”字,然后说:“朱慈照,爱妃看可好?”淑妃便道:“妾代照儿叩谢陛下。”崇祯又略说了会子话,便离开咸安宫。

王承恩便忍不住多嘴问道:“大伴,可是要依旧例封王?”崇祯便道:“依谁的例?宋王乃嫡长子,定王亦是皇贵妃所出,尊贵无比,她如何比的?待就学后再说吧。”

一月二十六日,崇祯在保和殿暖阁议事,秦熙便道:陛下,朝鲜国王李倧为贺陛下喜得皇子,特派太子李汪进京朝贺。崇祯便道:这是好事,李汪什么时候到京?秦熙便道:今日刚递上折子,想来便是即刻动身,也得要十几日吧。崇祯便点点头道:让鸿胪寺清扫驿馆,妥善安置使者才是。秦熙才试探道:只是眼下官大人尚在狱中,左右侍郎暂时搭理鸿胪寺,只怕若以侍郎接待使者,为人诟病。崇祯才道:官应震着实可恶,不但顶撞朕,还咒朕不寿,是可忍孰不可忍。

王承恩便笑道:陛下说的极是,官大人出仕鸿胪寺前,任谏官九年,前后上奏有关人才、国本、礼仪、奢俭、宦竖、朋党等二百余疏,且历经四朝,先帝亦是又敬又怕,况且又是老学究,如今又六十多岁了,自然是絮絮叨叨,惹陛下厌烦了。崇祯知道王承恩亦是要为官应震排解,便笑道:老货,什么话都让你说了,若朕不是念他年老且直,定严惩不贷,去让他官复原职吧。

一月二十八日,崇祯照例在乾清宫处理政事,许士扬便道:“陛下可不愧是圣人也。”崇祯颇有些好奇的问:“许爱卿何出此言?”许士扬便笑道:“心想事成,岂非圣人哉?前些日子陛下说起欧罗巴人加拉略,只恨无缘一见,臣昨日听说,龙华民、熊三拔从欧罗巴回来,将此人带了来。”

崇祯便忙道:“哦?竟有此事,此人可安好?”许士扬皱皱眉头说:“听龙华民所说,不甚好,此人长期被关押,导致一只眼睛失明,又兼老迈,只怕不大好,龙院士也是当年与他同在什么托斯康公爵那边一起共事,很是了解他的本事,又加情趣相投,这次也是花了重金,才从狱中赎他出来。”

崇祯便道:“令格物部、医部、太医院派人会诊,务必好生调养此人。”许士扬见陛下如此重视,才忙领了命。众人正议论着,春熙殿领宫太监朱志萌进来回话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贤嫔娘娘诞下皇子,母子俱安。”

崇祯不由大喜道:“朕刚得贤才,便又添一子,天佑大明也。”诸位大臣也忙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崇祯便忙领着王承恩往春熙殿而去。到了春熙殿,见过四皇子,崇祯难掩内心激动,当即赐名朱慈焕,并晋为顺天公。

过了几日,张稷若、徐屺、戴英求见崇祯,崇祯宣几人进殿,行过礼后,崇祯便问:“朕并未宣召,几位爱卿进宫有何事啊?”徐屺和戴英满面愁容,张稷若却是首先说:“皇上,之前不是说拿出一年的时间,培养财经实业方面的人才,然后由户部和实业贸易部出资,兴办各类实业嘛,结果我今天去找他们,他们支支吾吾,磨磨唧唧,我没办法,只能来找皇上评理了。”

崇祯便道:“现在虽说有一个四海商号,但毕竟过于单一,朕倒是没有旁的想法的,四海商号仍是朕颇为看中的,两位爱卿可不要多想啊。”徐屺忙道:“臣等不敢。”崇祯这才严肃的说:“既然明白,为何对张爱卿的建议置之不理?”

戴英苦着脸拿出一份折子,递上去说:“启奏皇上,不是臣等推诿,实在是张大人的计划太过耸人听闻,靡费甚多。”崇祯打开折子一看,也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列举了九个商号,并且没有一个吸引民间资本,全都是靠朝廷拨款出资设立,共需要耗资两千余万两,徐屺又道:“若是按张大人的计划,只怕国库的亏空三两年内朝廷都做不得任何事情了,臣等的意思是可以先选出一两个,缓缓的来,但张大人只是不依,臣等万死也不敢听从啊,还请皇上明察。”

张稷若便反驳道:“你们这些人啊,就是忒小家子气,我选中的这些产业,今年投资,不过年底必有成效,不过三两千万而已,可不就立时补上了?”徐屺便道:“张大人说的轻巧,且不说这些产业能不能盈利,单说这一年,难道朝廷就什么事都不做了?岂非空中楼阁?倘若不盈利呢?又当如何?张大人未免过于自信了。”张稷若还要反驳,崇祯便打断道:“张先生,朕也觉得还是先挑些当下最急迫的来做,不过九个商号,有个三两年也就成了,何必急于一时呢。”

张稷若见崇祯提出了三两年这个时限,倒是跟自己的时间吻合,这才道:“或是我有些冒进了,那就听皇上的吧。”崇祯便问:“那依张先生看,可先选取哪几个商号成立为好呢?”

张稷若便道:“我觉得国家稳固,一是粮,二是兵,可先成立兵备局和皇粮库局为好。”徐屺心想:铁钢和兵备可是四海商号的盈利大头,你几句话就想拿走?想到这里,他便碰了碰旁边的戴英,戴英实在是不想趟这趟浑水,但徐光启是他的恩师,他们江阴徐家跟徐光启又沾点远亲,如今却也不得不出来替徐屺说话,便道:“启奏皇上,臣以为如今铁钢和兵备制造都已交给了四海商号,如今各项业务也都理顺,若贸然分出去,只怕还要费时磨合,况且四海商号股东构成比较复杂,若真要分出去,耗时太多,若不分出去,额外成立,也不免有狗尾续貂的嫌疑,再说了,如今粮食问题才是最紧迫的事情,不如先成立农业局和皇粮库局,这才是重中之重的大事,还请皇上三思。”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崇祯看了一眼徐屺,便道:“张先生以为如何?”张稷若一个直爽人,如何能知道这其中的弯弯绕,便道:“也可以,反正总是要依次成立的,先成立农业局和皇粮库局倒也无妨。”崇祯这才松了一口气说:“既然如此,那就劳烦几位爱卿回去好生商议便是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