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首先得能活下去
黄顺安据理力争,寸步不让,孙光善和王鼎也不再站出来替张铭说话,张铭一时间也是无可奈何。
实际上黄顺安所说一点没错,镇里的确只是给出四个支线指标,但是并没有决定具体修建哪四条支线。
真正的决定权,其实还是在张铭手里。
张铭选择的这四条路,完全是有私心的。
一组的金家湾和三组的黄连岭,分别是孙光善和王鼎住的地方,孙光善住的水洼塘正在金家湾中段,王鼎住的百步梯那边,也正是上黄连岭的大路附近。张铭和孙光善还有王鼎现在是同事,哪怕张铭并不怎么待见这些人,可他也不想这些人和他离心离德,好事自然得优先考虑他们。
当然,那两个地方本身人户也不算少,修条路过去也是理所当然,把指标给这两个地方只算是顺水人情,倒是说不上过份。
至于六组的麻雀坪,那是大河沟村小学的位置,学校都不通公路,上面来检查根本没法交差,这条路是没得选择的。
真正比较过分的,就是九组的栀子拐,那边是大河沟村最低洼肥沃的一片区域,曾经倒是个好地方。只是那里面积不大,总共也没几户人家,在村里还有好几个组不通支线的情况下,怎么都定不到栀子拐那边去。
张铭之所以把栀子拐强行加进去,就是因为他的老丈人是住在那边。
其实这已经不是张铭第一次给栀子拐那边优惠了,之前大河沟村修建水渠,张铭也就把唯一的指标给了栀子拐,没有给村里特别缺水的岩石岭。
这种事,村里的人其实心里都清楚得很,只不过这边的人大多都是平时闹腾很起劲,关键时刻就怂了,谁都不愿意站出来当那一只出头鸟。
张铭敢怎么定指标,也就是欺负村里这些人不敢出面,可他没料到,这次会遇到黄顺安这个愣头青。
要是黄顺安也像村里留守的那种中老年人一样,基本上大字不识,张铭倒是随口就能敷衍,可偏偏黄顺安是个读过书的人,对那些门门道道都弄得清清楚楚,根本就不是能忽悠住的主儿。
本来来参加大会的很多人,还真的以为那些决定都是镇政府作决议,村里只是执行。不过在看到黄顺安问得张铭哑口无言的时候,很多人顿时明白了其中的猫腻,忍不住开始窃窃私语。
这个时候大河沟村的青壮年已经基本都出门打工了,留守在当地的九成都是中老年人,其中很多人耳朵都不怎么灵光,说话声音也就特别大。即便是刻意压低了声音,还是整个会场都差不多能听到。
听到会场那些人私下里的话语,张铭恨不能一巴掌将黄顺安拍飞出去,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不得不维持一个公正公平的样子,无奈的解释,“黄老幺,这件事的确是我考虑得有些失策,把你们黄家湾给忘掉了。要不这样吧,等这会议结束,我就重新去申请一下,看能不能再多争取一个名额。如果实在不行,我就先先申请把别处的指标改一改,无论如何,都先把黄家湾这边的路修通再说。”
“那就多谢张村长和各位村干部对黄家湾的鼎力支持了!”
黄顺安淡淡点了点头,也不理会周围那些人异样的目光,又径直回到最角落的杂物堆坐下来。
被黄顺安那么一打搅,张铭也没法继续主持会议,只能让孙光善来讲修路的时候沿线需要配合的事情。
主线公路包括扩宽硬化,全部都是政府投资,老百姓只需要留着沿线的地方不种植青苗就可以了,倒是没什么麻烦的。
支线的线路都没完全定下来,处理起来就麻烦多了,确定路线之后,还得给占用山田的户主做思想工作。
毕竟修公路是无偿征用,虽说做的是造福子孙的好事,可很多人都没有那么长远的目光。
除此之外,修支线政府那边拨下来的资金有限,还需要沿线的人多少做一些义工。
这时候青壮年基本都不在家,做义工很难找到人,也只能花钱请工。
大部分人希望修路过去的,倒是好说话,可有些人连山田都不让人占用,就更别提要他们出钱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