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与时俱进 - 男人二十八 - 竹子花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男人二十八 >

第三百章与时俱进

“你以为老头子我想用这破玩意儿啊?”

孙光云把烟斗狠狠磕在鼓风机上面,没好气的摇头,“我这不是找不到人拉么?要不是我家那两个崽儿死活不学这么手艺,非要跑出去打什么工,我哪里用得着花钱买这么个破玩意儿?”

看到孙光云恼怒不已,黄顺安连忙摆手,”孙爷爷,我就随口说笑,您别生气。两位孙家叔叔,也不是不想学这门手艺,而是这个年头,用手工打造的农具的人太少了,靠着您传下来的这些手艺,实在是养不活人,他们没得办法,只能跑出门去打工了。”

“你们这些年轻人总是理由多!”

孙光云把烟斗丢在一旁,卷起衣袖把烧红的铁块夹出来,一边用力捶打,一边摇头,“我这老头子活了一辈子,就没看到会手艺还养不活人的!学手艺养不活自己,那就是学艺不精,只要学好了,自然有人抢着来找你,忙都忙不过来,哪里来的养不活自己一说?”

“事情多,未必就能挣到钱啊!”

黄顺安看着忙碌的孙光云,轻轻摇头,“孙爷爷,就拿打铁来说吧,如果连鼓风机都不用,纯手工的制作,您一天到晚,也就能打两三件农具顶天吧!不管是锄头,菜刀还是镰刀亦或者是斧头,一把也就几十块钱,三件加起来最多一百块出头。扣除生铁毛胚和燃料钱,算下来也就能赚个四五十块工钱了,就算忙不完的活,一天赚这么点,一个月又有几个钱呢?这个年头,一个月只挣千八百块,拿什么养家糊口?”

“是啊,这账没法算的!”

何雅也在旁边帮腔,“孙爷爷,老幺算的,已经是最好的了,这边就这么点人家,农具这东西一年半载也用不坏,根本不需要天天打造。您也是老师傅了,应该清楚,打铁这门手艺,十天半个月也未必有一桩活,一年到头也就能赚几个油盐钱,年轻人学这手艺,完全就没有出路。”

“还不止如此!”

黄顺安接过何雅的话,“还有一点不可否认,就是流水线生产的农具,对于手工生产也有着很大的冲击。虽说流水线打造出来的农具,性能方面未必能够和纯手工打造的相比,可胜在价钱便宜,流水线生产出来的菜刀,镰刀什么的,一把就一二十块。现在的人,图的就是个方便,集镇买回来的农具基本上都是开了锋的,拿回来直接就能用,便宜还省事,没几个愿意花高价买罪受。”

孙光云把烧红的铁块锻造了一阵子,重新扔进火炉,才没好气的冷哼,“那还不是现在的人不懂!有句俗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个好工具,干活速度完全不一样。机器做出来的那些东西,用着根本就不顺手,耽误了老多工,买这手工道具回去,一天多做出来的事情,都能够把那点钱赶出来了。”

“机器做出来的东西,性能哪里……”

听到这话,何雅忍不住低声反驳,不过没等她说完,黄顺安就摇头打断她,微微笑道:“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技术好的话,的确好用很多,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现在用流水线农具的人,的确比用手工器具的多了。再好的手艺,也得能派上用场,关键是要能挣到钱。毕竟这是做生产,不是搞艺术也不是搞研究,赚不到钱的手艺,就只能当爱好,没办法用来养家糊口。”

“尽是瞎说!”

孙光云重新把烟斗叼起来,冷笑着摇头,“一门手艺赚不到钱,可以多学几门,艺多不压身。就像老头子我当年,除了学祖传的烧瓦和打铁,自己还学了篾匠,石匠,这门活没事情做,我又去做别的,只要不玩着哪里有赚不到钱的?不是我吹嘘,我当年烧出来的瓦,比现在那些什么狗屁水泥瓦,还有那个五颜六色的琉璃瓦,质量强一百倍不止。不信你可以去到处看看,只要是盖的我孙光云烧的泥瓦,就没有哪里有一片破的。我做石匠做出来的东西,没用什么钢筋水泥,比现在花大笔材料钱做的那些钢筋水泥墙壁,牢靠多了。黄家湾那个拱桥,就是我当年亲手堆出来的,全是卡的石头,到现在一点缝隙都看不到。你们再看看大公路上面修的那些钢筋水泥桥,每一座都是万打万的开支,一个个裂得跟八叶炸一样,看着都吓人!”

“没错,孙爷爷您的手艺,在这边的确是有口皆碑!”

黄顺安称赞了一句,然后笑着摇头,“可是您得算账啊,主线公路那边修建一座桥,材料钱的确不低,可建起来块啊,几个人半天时间就能修建一座桥。按照主线公路那几座大桥的长度,用手工拿石头砌墙,像您这样的老师傅三个人一起动手,估计都要个把月,还要配备四五个小工打下手。现在的工价,大工一个一天怎么也得两三百,小工做这种重活,少了两百也没人做。七八个人一个月,光是人工费算下来就好几万了,石料成本费还没算呢!何况修公路,随时都要跑车,真个花个把月去修一座桥,两三座桥修下来,这公路也不用跑了。用钢筋水泥做材料,用机器作业,做出来的工程差劲一些,关键是够快,算下来也要省钱。这个年头,为了安全起见,桥梁一类的建筑都有使用期,不管是手工的还是机器造的,都是用那么一段时间就要更换。既然如此,人家肯定是选又快又便宜的,谁愿意花那个冤枉钱请老手艺工匠呢?说到底,还是一句话,就是这些老手艺,养不活人。”

见孙光云没开口,黄顺安接着摇头,“再说烧瓦吧,老品种的泥瓦,烧得好的确能管数百上千年,可木房子修建得再结实,也不可能管超过两百年,光是瓦片好不漏雨又能顶什么用呢?再说了,这年头,又有几个修建木房子的呢?大家都是做平房洋房,根本用不着盖瓦片,最多也就偶尔做个猪圈什么的搭个棚子,那玩意三五年就得换,水泥瓦质量再差,也能管个十年八年的。同样的面积,盖那种水泥瓦只要千把块的瓦片,一个人半天时间就盖好了,盖泥瓦得几千块的瓦片,还要好几个人盖几天时间,哪个更省事谁心里都明白。还有就是,这年头去哪里找会盖那种老式泥瓦的人?没办法派上用场的手艺,学来又能干嘛?”

说到这里,黄顺安顿了顿,才无奈的叹息,“孙爷爷,其实说实话,看到这边很多祖宗传下来的老手艺失传了,我也挺惋惜的。可时代在变化,现在的人追求的是简单快捷,不在乎做工多精美,也不需要那些东西能管千秋万代,所以有些东西注定只能被淘汰。您也别整天想着把这些手艺传下去了,这种手工作坊的办法,真的没有出路,机器代替手工,流水线取代小作坊,数百年之前就开始了。如果能遇到有兴趣爱好的人,您就找个人传承下,如果找不到,也就别费心了,与时俱进,才是真正的出路。”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