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韩翊的建议
突然手上一暖,沈直已经到嘴边的话,在对上妻子温和的双眼时,就生生卡住。
再见到妻子微不可见地冲他轻轻摇了摇头,沈直心里的火气一下就散了。
“二叔,宜欢是诚弟的长女,读书识字,礼仪可都是诚弟手把手教的。
她的规矩,诚弟交好的朋友,无不夸赞,难道二叔怀疑那些先生的礼仪学得不精?”
沈直拿县里书院的先生说事,彻底令二族老哑火。
他再不知道所谓,还不敢挑那些德高望重先生们的刺儿。
见二族老终于老实下来,沈直看到他那张老脸就烦,耐心耗尽,直奔主题:“二叔,欢姐儿接了陈府宴席的事情,你听谁说的?
那孩子我知道,不是个张扬的性子,她自个不会在外面吹嘘。
陈府的人,更不会宣扬此事,他们家世代书香传家,最是低调不过。
二叔,可别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
最后一句,令二族老不满的反驳:“我是那没脑子的人吗,谁的话都信?”
沈直眼底精光一闪,顺着二族老的话开口:“原来消息是大山带给二叔的,这就解释得通了。”
二族老并没发现被套话,顺势道:“大山也是关心欢姐儿,他们那两房血缘最近,本就该多走动。”
一旁的吴氏听了这话,垂下眼睛挡住眼底几乎要满溢出来的讥讽,沈大山关心的只怕是欢姐儿赚了多少钱吧!
二族老未必不知道沈大山的心思,只是不点破罢了,兴许他心里也在琢磨欢姐儿摆摊的这一个多月,赚了多少钱。
沈直没接这话,直接转移话题,敷衍了两句,亲自将二族老送回家。
第二天,沈宜欢去县城前,知道二族老跑上门兴师问罪,是沈大山撺掇的。
她上王家的马车前,朝着隔壁沈大山家看了眼,虽然院门紧闭,但堂伯母林氏,肯定透过门缝在偷窥。
沈宜欢只看了一眼,就收回视线。
看来这隔房的堂伯夫妻,暗中盯着她有一段时间了。
他们应该是看她与王家饼铺合作,就又动起歪心思,想不劳而获。
于是到了镖局后,沈宜欢第一时间找到韩翊:“韩大叔,之前托你打听铺子,不知道最近有没有消息?”
韩翊摇头:“暂时还没有。”
并且他从她的神情及语气中,感觉到一丝急迫,就又多嘴问了一句:“是出什么事了吗,急需铺子?”
沈宜欢忙摇头:“没事,这不是最近都没有新商队来高成县,而在我这里订餐的商队,也都陆续要离开高成县,收入少了,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韩翊感觉她没说实话,但以他们的关系,他也不适合问太多,于是干脆转移话题:“你与商队的合作,也仅仅限于只订餐。
你其实可以与商队有更深入的合作,比如你做的那些酱,这些东西存放半年左右完全没问题。
而好吃的东西,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不愁卖的,你可以把酱卖给商队,这样你们双方就能都再多得一份收入。”
沈宜欢一掌拍在自己的脑门上:“瞧我这脑子,这么好一条财路,怎么就忽略了呢。
韩大叔,谢了,如果生意谈成,给你做好吃的。”
于是当天中午,沈宜欢将饭菜送到订餐的几家商队处时,就留了话,邀请几位商队东家下午申时到茶韵喝茶。
申时,茶韵二楼包厢,沈宜欢请结伴而来的四位商队东家落坐后,就将放在身旁的食盒打开。
她取出里面新做的下饭酱道:“我新做了一些下饭酱,请四位尝尝。”
四位商队东家,一个是从蜀地来的周老板,一个是江南来的杨老板,一个鲁地来的于老板,及北方来的袁老板。
四人走商多年,而茶楼是商人谈合作常去的地儿,四人几乎同时猜到沈宜欢的意图。
但不得不说,这也是一条财路呀,他们现在的早饭,都要搭着沈宜欢做的酱才吃得下,可见这酱之美味。
沈宜欢等四位老板尝了酱,脸上露出惊艳的神情后,说出邀请他们喝茶的目的:“四位老板,约你们喝茶,又请你们品尝这酱,其实是我想与四位做这酱的生意。”
蜀地的周老板接话道:“沈摊主,我记得你说过,这酱存放周期长了,味道会变差。
这高成县距离我蜀地可不近,这酱万一半路上坏了怎么办?”
沈宜欢忙解释:“周老板,这酱装在经过高温蒸煮,又无水无油的坛子里,最短能保存半年不坏。
之所以各位买酱时,建议你们不要买多,那是因为装酱的坛子开封了。
这坛子里进的新鲜空气中,存在各种我们看不见的物质,时间一长,就会影响酱的味道,甚至令酱腐坏。”
听了解释,四个老板都意动起来,这酱并不算贵,就算一般的家庭都消费得起,销路应该是不差的。
江南来的杨老板又问:“沈摊主,不知道这一坛酱有多重,价钱又怎么算。”
沈宜欢回话:“一坛酱五十斤装,等你们将酱运回去后开封按斤售卖,可以让顾客自行准备小坛子,这样可以降低成本。
至于价格,自然不可能按以前摊位上的市场价卖给你们。
你们毕竟是走量的,我会给你们批发价。”
其实沈宜欢有想过,用那种定制小坛子装酱,再印上高成县沈记,可以将名声打出去。
但她算过,这样一来,前期投入的成本太高,并不划算,只能放弃改用大坛子。
反正大坛子上也会印上高成县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