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动物档案——鹩哥 - 鸟奴 - 沈石溪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鸟奴 >

第29章动物档案——鹩哥

第29章动物档案——鹩哥

[鹩哥的拉丁文名称]graculareligiosa。

[鹩哥的动物学分类]

鹩哥,又叫秦吉了、九宫鸟、海南鹩哥、海南八哥、印度革瑞克。鸟纲,雀形目,椋鸟科。属鸣禽类。

体长约28厘米。喙和足橙色,通体乌黑并有紫色金属光泽,部分翼羽有白斑,头的后部左右各有一块鲜黄色肉质垂片,向前延伸至眼下,是一种秀丽的观赏鸟。在形态和羽色上雌雄鸟极相似。眼暗褐色,嘴基橙红,末端鲜黄,脚、趾鲜黄色。

[鹩哥的地理分布]

分布于印度至中国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及海南岛、东南亚、巴拉望岛及大巽他群岛。亚种小鹩哥为留鸟或夏留鸟,见于我国西藏东南部、南方及海南岛等热带低地。

[鹩哥在自然界的位置]

老鹰、游隼、雀鹰、雕等各种猛禽都对鹩哥构成威胁。繁殖期间,灵猫、金猫、蛇和猴子也会寻找爬上树梢偷吃鹩哥卵或雏鸟。

人类对鹩哥威胁最大。鹩哥善效鸣,其声多变化,能发出多种有旋律的音调,自低沉粗涩的咯咯声以至高亢怡悦的尖锐声,为人们所普遍喜爱,在花鸟市场价格不菲。受利益诱惑和驱使,人们肆意捕捉鹩哥。

鹩哥另一种生存威胁来自于杜鹃。杜鹃不自营巢,也不会自己孵卵,属于寄养型育雏的鸟类。鹰头杜鹃、四声杜鹃、大杜鹃和小杜鹃,都喜欢将卵寄养在雀形目鸟巢中,尤其喜欢将卵产在鹩哥巢内。

专家解释说,杜鹃之所以尤其喜欢将卵寄养在鹩哥巢,原因有三:一是鹩哥在雀形目鸟类中体形较大,所产的卵个头也较大,杜鹃不需要将自己的卵压缩过小,就能蒙混过关;二是雌鹩哥属于母爱强烈的鸟类,特别善于照顾幼鸟,幼鸟成活率较高;三是鹩哥善鸣,经鹩哥养大的小杜鹃耳濡目染养父母婉转的叫声,长大后也会比其他雀形目鸟类养父母带大的杜鹃口舌更灵巧,鸣叫也更悦耳,更容易找到配偶。

所以在鹩哥和杜鹃杂居的树林里,每当鹩哥进入交配产卵期,便有杜鹃贼头贼脑躲在附近树丛窥探,一旦鹩哥夫妻双双离巢觅食,杜鹃立即飞过去将自己一枚卵产在鹩哥巢内。杜鹃有改变卵的体积和颜色的特殊本领,所产的卵与鹩哥卵大小及颜色相仿,鹩哥很难分辨真伪。小杜鹃总能比小鹩哥早出壳一两天,并迅速成长,再伺机将小鹩哥推出巢摔死,独霸养父母的食物。

可怜的鹩哥,辛辛苦苦将仇敌的后代抚养长大,不仅为他人做嫁衣裳,浪费宝贵的生存资源,还壮大了仇敌的队伍,培养出更多来杀害小鹩哥的杜鹃。

据统计,在东南亚一带热带雨林每年约有一半左右的鹩哥巢在养育各种杜鹃。这大概也是鹩哥野生种群数量受到抑制和摧残的原因吧。

[鹩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人们喜爱鹩哥、养鹩哥,不是欣赏它的羽色,而是欣赏它悦耳的鸣叫。鹩哥和八哥是“同门兄弟”,但鹩哥鸣声更美且能不学自鸣,其种群数量亦较少。

鹩哥是驰名中外的大型、鸣叫型笼养观赏鸟。其歌声嘹亮婉转、富有旋律,并能惟妙惟肖地仿效各种声音,善于模仿其他鸟的鸣声;经过训练甚至还能模仿人语,学唱简单歌曲,尤其善于模仿儿童的童音,发音清晰,妙趣横生,给人们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是常见的家庭宠物。

[鹩哥的行为特征]

栖息于多林的平原或山地,尤常见于林缘及林间小面积的开阔地上,嗜吃野果。果树上的果实成熟期间,尤其是无花果或类似多果肉的果实成熟季节,常和其他嗜吃果实的鸟类大群光临。也兼吃昆虫,如蚱蜢、白蚁等。

鹩哥能用足爪抓住树枝,当它们在树上栖息时身体的重量压到弯曲的腿部,使足腱自动拉紧全部足趾,这样它们就能在树上睡觉而不会跌下来。

野生鹩哥的繁殖期为2—5月份,一年可繁殖1—2次。早春开始筑巢于树洞中,内垫杂草、细枝、羽毛等。每巢产卵3—4枚,卵呈椭圆形,卵壳呈鲜亮的蓝绿色,有淡紫色和红褐色斑点。孵卵以雌鸟为主,雄鸟担任警戒,孵化期15—18天。

我国饲养鹩哥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饲养经验。首先要选择面部肉垂小的鹩哥,它接受能力较强,灵敏,易学语;肉垂大的鹩哥接受能力差,反应慢。调教要选当年的新鸟,春、夏季的幼鸟至秋季羽毛已换齐,最适宜调教,从这时开始到翌年的3—4月间调教效果最好。以后则效果较差。

调教时必须放在一个安静,没有任何鸟鸣干扰的环境里。随着饲养人员反复训练,就能学会简单的发音,模仿人言。不过,鹩哥说话,最多一次只能发四个音。故调教时,语言要简单明了,如教“您好!”的人语时,就必须每天对它说这两个字,一直等它学会了,再教它第二句话,如“欢迎,欢迎!”在教第二句话的同时,还要反复复习上句话,这样通过半年的调教就会学会4—5句人话。

在饲养上要注意的是:鹩哥饲料吃得较多,排粪也多,故鸟笼必须每天洗刷,夏、秋季至少隔天给它水浴一次。鹩哥比较怕冷,冬、春季晚上要将鸟笼挂于温暖处,并用笼衣罩住,防受风寒。

笼养鹩哥的寿命约为10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