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中元节
第14章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也有在七月十四日过,主要节日风俗以追思先人、祭奠祖先、礼敬亡灵为主。
关于中元节的起源,至少有三种说法。其中最出名的说法便是“秋尝祭祖说”。
四季享祭,是我国上古时期就有的祭祀仪礼。《春秋繁露》记载:“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时之生熟,而祭其父母也。春曰祠,夏曰灼,秋曰尝,冬曰烝……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礼记·月令》也说孟秋之时,“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中元节所在的七月十五日,已经是立秋节气之后。秋天到来,意味着收获季节的来临。秋天收获之后,以新熟谷物祭祖,正是“秋尝”。时间上、礼仪上的高度重合,使得“秋尝”与中元节祭祖形成一致,成为中元节的主要源头之一。
中元节还有其他来源,中元节”这个名称的来由源自于道教的“三元说”,即:“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古人以正月十五为天官生日,故定为上元节(即元宵),七月十五为地官生日,故定为中元节,以十月十五为水官生日,故定为下元节。
这个节日的产生,最早是上古祖先们的“农作丰收秋尝祭祖”的活动,是古人对于农事的丰收,寄托于神灵的庇佑的美好期许,以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曾经隆重热闹的节日逐渐变得清冷,又因“中元节”的文化意蕴与清明节类似,所以,如今“中元节”的祭祀活动已经不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性。
那么古人是如何过中元节的呢?程晏所在的小镇过中元节的方式与个人大同小异。
首先是祭祖,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第二是祭祀土地和庄稼。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第三是祈丰收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程晏所在的镇上现在没有这项活动,以前此地的温饱没有得到保证,庄稼欠收,所以以前这项活动非常流行。
第四是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祷告。程晏的朋友和家人在一起放河灯,共同祈祷家人事事如意,身体健康。
第五是放天灯。中元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的越远越好。这时候就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中元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由于程晏家人都好好的,就没有进行这项活动。
第六项活动是做茄饼。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茄饼如今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程晏的妈妈了解他,就抽空给他做了一些,他格外高兴,也请了他的几个朋友一起吃。
累了一天的程晏,洗完澡了后,沾床就睡着了,一脸幸福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