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北京大学红楼
第三十一章北京大学红楼
北京大学红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红楼始建于1916年10月,落成于1918年8月,原为北京大学校部、文科及图书馆所在地。因建筑主体为红砖、红瓦,故名“红楼”。
红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整体呈“工”字形,坐北朝南,平面为“凹”字形。建筑为砖木结构,地上四层,半地下一层,占地面积约215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700平方米。红楼二层以下为中国传统的须弥座结构,厚实庄严,二层以上为典型西洋建筑风格,大气稳重。建筑安装有上下水系统,铸铁暖气片为德国生产(至今仍在使用),红楼自备锅炉房供暖,采用白炽灯照明。
1916年10月,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胡仁源、预科学长徐崇钦与比利时仪品公司订立借款合同,借款20万元,开始动工建造红楼。1918年8月,红楼建成后,校部办公室、图书馆和文科各门等都从原公主府校区迁入红楼。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并进行了大学组织机构改革。红楼建成后,初定为文科教室、研究所、图书馆及部分机关所在地,称为“北大第一院”。
红楼是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1918年,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北大红楼创办《每周评论》,与《新青年》杂志互为补充,推动新文化运动不断走向深入。五四运动爆发后,陈独秀密切关注形势发展变化,及时提出斗争纲领和口号,明确宣布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
红楼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场所。1918年,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教授,在他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的火种由红楼传遍中国大地。李大钊到任后,开始着力收集有关马克思学说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著作,并在红楼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1961年3月,北大红楼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红楼恢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场景,建立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正式向公众开放。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光辉伟业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在北大红楼正式开展,并以之为馆址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如今的北大红楼,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景课堂,新党员们在鲜红的党旗前庄严宣誓,青少年学生在这里沉浸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在这里重温党的光辉历史,感悟伟大建党精神。
北大红楼不仅是北京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全国红色文化地标,正有效发挥着社会教育功能,充分彰显全新的时代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