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做知己不? - 大唐:我在天牢里运筹帷幄 - 六月泷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05章:做知己不?

如果说泉盖苏文没有什么狼子野心的话,王玄策是不信的。  大帅府从外面看,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但进入大帅府,王玄策已经被这里的格局震惊到了。

整个大帅府的布局,和皇宫没什么两样,就差在大帅府的每个柱子上,雕刻上盘龙了。

王玄策想,如果泉盖苏文事情成功了,成功执掌高句丽的话,这柱子上就会有盘龙了。

“不知道大人深夜造访,有什么事情?是驿馆住的不舒服吗?”

看着东张西望的王玄策,泉盖苏文还是会有些心虚的,所以赶紧发问,转移王玄策的注意力。

“哦,倒是没有不舒服,但还是没有家的感觉,总觉得身在异乡,没有知己可以月下对饮,有些惆怅。”

王玄策顺坡下驴,回应泉盖苏文。

“月下对饮?”

泉盖苏文不知道王玄策话是什么意思。

“大帅听说过‘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吗?”

王玄策反问一句,把泉盖苏文问的有点懵。

“从未听说过。”

泉盖苏文摇着头,一脑袋问号。

没听说过那就好办了,这是这是吴先生说过的诗,王玄策不知道泉盖苏文是否听过,所以才会有此一问。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举着酒杯,邀请明月,和自己的知己小酌两杯,就成了三个人,便不会再孤单。”

王玄策一本正经的在扯淡。

实际上,“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这句诗句,是诗仙李白的《月下独酌》,因为现在还没有李白什么事情,所以李奕儒才敢操控吴用,堂而皇之的说出这句诗。

但李奕儒操控吴用对王玄策的解释,是非常准确的。

诗人举起酒杯,邀请天上的明月共同饮酒,和自己的影子交相辉映,自己、影子、明月,就好像是三个人在饮酒一样。

这句诗是抒发自己月下独酌的孤独之情的,但现在王玄策却用来诓骗泉盖苏文,说出来的意思,有了另一番的理解方式。

“知己?看来大人很缺一个可以对饮的知己啊!”

泉盖苏文哈哈大笑,虽然诗句他听说过,但王玄策说这话的意思,他可是听明白了。

“大帅愿意做在下的那个知己吗?”

王玄策也不拐弯抹角了,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爽快的让泉盖苏文愣住了。

要不要这么直接?知己这个东西,怎么可能你问我愿不愿意,我说愿意,咱们俩就是知己了?这也太扯了!

“下官何德何能,有这个资格做大人的知己。”

泉盖苏文当然是有自知之明的,对方是大唐使臣,虽然官位不如自己这么高,但背靠大唐,那就是很强大的靠山,岂是他这种小国家的权臣能够比美的?

“你当联姻呢,知己什么时候讲究门当户对了?”

王玄策翻了个大大的白眼,很显然对泉盖苏文的回答非常的不满意。

“但不同阶级的人,他们的思想是不尽相同的,只有同一阶级的人,才会有共同语言,如果两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的话,怎么可能会成为知己呢?”

泉盖苏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如果王玄策不是有必须和泉盖苏文套近乎的原因,或许就会被泉盖苏文说服了,不会再浪费口舌要和泉盖苏文成为“知己”了。

“价值观这个东西,虽然很重要,但我并不认为价值观不同的两个人,就不能成为知己了,只要两个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就有机会成为知己的。”

王玄策据理力争,说出来的话,好像也非常有道理。

“大人此言差矣,大人是否听说过管鲍之交?如果关中和鲍叔牙不同时为其中一位皇子卖命,两个人的价值观导向不同,又怎么可能会成为知己呢?”

泉盖苏文一点都不让步,反正就是不能被王玄策轻易说服,知己这个东西,可不是那么容易就好认的。

“大帅的这个例子有瑕疵,管仲和鲍叔牙只能算是友情的象征,但对于知己来说,是很不恰当的。”

“倒是高山流水的典故,用在这里十分的恰当。”

“伯牙是先秦的琴师,而钟子期只不过是一个樵夫,但二人都是因为喜欢琴曲,钟子期能够听得懂伯牙弹奏琴曲的意境,所以两个人才会成为知己。”

王玄策一击中的,举的例子非常的恰当。

“试想一下,一个是终日伴随着君王的琴师,一个是每天都要在深山砍柴的樵夫,二者之间的价值观存在着天壤之别,但两个人能够成为知己,难道不是因为二人的志趣相投吗?”

不得不说,王玄策的这波辩论实在是太漂亮了,一番话说的泉盖苏文哑口无言。

“大帅,所以现在你还觉得,阶级不同,就成为不了知己了吗?又或者说价值观不同,就不可能成为知己?”

王玄策再次进行灵魂拷问,问的泉盖苏文头皮发麻。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这都什么跟什么啊,不是自己能不能成为王玄策的知己吗?现在怎么扯的这么远?

“可是下官和大人的志趣,又怎会一样呢?”

泉盖苏文笑了,终于,他找到了问题的关键。

“我也是人啊,况且我们都是做臣子的,我也喜欢金钱和权势啊!”

王玄策可不会给泉盖苏文翻盘的机会,金钱和权势,你泉盖苏文不就是想要这个吗?

“大人怎么就能判断,下官喜欢金钱和权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