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随机教育◎
现代时无神论者邓琳琅,还从来没听过搬家还得看日子,一脸迷茫的问孙桂英:“看啥日子?”
孙桂英的声音更小了:“虽然说破四旧了,可老祖宗多少年了都这么过来的,谁家搬家不看看日子。你们城里人不讲究,可现在不是在农村吗,说道多着呢。你别不信,要不是你们那院子把村口,隔壁又常年没人住,婶子也不跟你说这话,还是让人看个日子去去心疑。”
自己都能穿进书里,还附带一个系统外加淘宝商城,邓琳琅再也坚定不了唯物主义信念,本着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想法说:“婶子,我不懂这些。我都听你的,不过不知道该找谁看。”
“这事儿我给你办,”孙桂英见邓琳琅没跟别的知青一样,提起这样的话头马上义正辞严的张口就批/判人,觉得自己没看错这孩子:“我悄悄找人给你挑个日子。也不用多,有二两红糖就行。”如果不是看日子必须主家付帐,孙桂英就自己把红糖出了。
“没问题,婶子你问好了哪天,我跟大妮就哪天搬。”邓琳琅很信任的把此事托付给孙桂英。
孙桂英的动作很快,第二天便告诉邓琳琅,冬月初十就是好日子,距今天只有三天的时间,邓琳琅现在就可以把眼前用不上的东西,慢慢往新房倒腾了。
邓琳琅听了,直接拿出已经包好的红糖纸包给孙桂英,由着她给谁去――如果孙桂英有心骗她二两红糖,一开始直接说一斤,邓琳琅也不会发觉。
该打包的早已经打包好了,邓琳琅一听搬就的日子迫在眉睫,便上午两趟下午两趟把自己的东西搬到新房子,只留出被褥和必须的生活用品。
王相臣见她倒腾的欢,带着两儿子帮着把家具各归各位,屋子一下子有了生气。
饭桌的四把椅子以及炉子摆在客厅,柜子摆在东头的卧室,书桌则进了西卧室,以备将来大妮学习用。碗柜进了厨房,两口灶现在还空着一口,只有一口上面安了邓琳琅在废品收购站淘来的旧锅。
另外王相臣还按邓琳琅的要求,在厨房靠东墙钉了一排三层木架子,正好把白菜、土豆、萝卜等蔬菜一样一样摆上去,竟十分整齐有序。
“当初咱们还觉得小邓只顾花哨,这么一摆才知道厨房原来可以这么立整。”郑秀敏好几天没来新房子了,觉得最让她心动的就是这个厨房。
“我稀罕她那个啥,哦,客厅。”孙桂英笑呵呵的反驳郑秀敏:“又豁亮又宽敞,来个人直接坐到椅子上,不用上炕下炕脱鞋,多省事儿。”说着,站在门边不停的摸着同样漆过的门,觉得门漆后的确光滑,就是太费钱。
“小邓是城里孩子,就是比咱们老农民讲究。”两个人一致得出结论。
邓琳琅觉得自己可以反驳一下:“两位婶子,现在我和大妮的户口也迁到生产队里了,我也是地道的老农民,你们不能歧视我。再说,咱们农民就不能讲究了?老人家还说过工农联合闹革命呢。”
“知道你是常有理。”郑秀敏经过邓琳琅送青布时一套一套说词,早打消了跟她争辩的心思,和孙桂英一起,细细给邓琳琅讲起搬家那天的讲究来。
到了冬月初十这天大早,邓琳琅叫醒大妮,娘两个早早起来洗漱后,就开始用温水和面。怕引人注意没敢全用面粉,掺上了少半玉米面调色,细细切了葱花跟盐拌均,把面团擀成大大的薄饼,倒上油再把葱花铺平,便从一边慢慢卷起,很快就卷成长条的面卷,两头用力捏实防止油漏出来。
拿刀度着大小把面卷分成十份,双手一翻扭一下再用力按平,用擀面杖重新擀薄,就等着上锅烙熟。
邓琳琅擀了三张饼,面板便放不下了,让大妮把火抽出来一点,开始往锅里倒油,烙上一张饼后赶紧擀下一张,很快便把十张饼都烙好装进了小盆里,再小心放入大妮平常挎的小蓝子里面。
邓琳琅回屋用篓子把仅剩的一点面粉装好,向还在洗漱的许丽荣和张晓凤说:“我今天要搬到新院子去了,两年来可能有过不愉快,但我还是从你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多谢你们的照顾。”
许丽荣抬头问:“今天就搬,中午我去给你暖灶吧?”
邓琳琅笑了:“大家都挺不容易的,现在都要求新事新办、移风易俗,我也不敢请人暖灶的。”
张晓凤听了也看了邓琳琅一眼,接着低头洗脸,许丽荣又说:“你要是有啥事儿,可以来跟我们说一声,不管咋样你也曾经是知青。”
邓琳琅能感觉到这段日子以来,许丽荣有意跟自己修好,也看出她在知青点的日子比以前差,客气的向她点了点头,轻轻关上了住了两年的屋门。
总算要离开这糟心的地方了。
大妮小心的挎着蓝子,路上邓琳琅不时问她烫不烫,如果烫的话就交给她提,都被大妮严词拒绝了――孙奶奶说过,今天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蓝子里的饼,她要做重要的事!
院门前郑秀敏带着许建功,帮着孙桂英各抱一床被子已经等在那里,邓琳琅马上快走两步,笑着跟人打招呼、开门,推开院门刚想迈步进院,被孙桂英叫住了:“饼在你篓子里呢?”
邓琳琅摇头:“大妮非得拿饼,在她蓝子里呢。”
“那让大妮先进。”孙桂英语气坚决,邓琳琅没啥意见,看着大妮小嘴抿着严肃的跨进院门,回头看着孙桂英等她下一步指示。
孙桂英向建功一抬下颌:“建功你去帮小邓烧火。大妮,孙奶奶教给你的你记住了没?”
大妮点点头,小嘴抿得更紧了,郑重其事的把蓝子交给邓琳琅。邓琳琅不明所以的接过蓝子,连篓子都没来得及放下,就被孙桂英指使到厨房:“建功把火撤小点,小邓你把饼放锅里热一热,一张一张的热。”
许建功已经把火引着了,听到孙桂英的话连忙撤出了一点。邓琳琅正好放下篓子,从里头把油坛子拿出来,在锅底涂上一层薄油,一张还没变凉的饼重新放进锅中,发现昀惨簧响,葱香带着油香,一下冲出厨房。
为怕饼被烙糊,邓琳琅飞快的把饼翻了个面,又是昀惨簧。就听大妮在院子里大声喊:“娘,翻番了没?”
邓琳琅以为大妮是问她翻没翻饼,好笑的回应:“翻啦,放心糊不了。”
放好被子的孙桂英和郑秀敏两人出来正听到这句,对视一眼齐齐叫好:“翻番好,日子越过越好,肯定糊不了。”
原来这也是搬家仪式的一项,邓琳琅同样很喜欢这个彩头,许建功只对她烙的饼感兴趣:“邓姐姐,你烙的饼太好吃了,我娘就没你这手艺。”
可你娘有拿鞋底子抽人的手艺。
邓琳琅不动声色的给大妮添白菜汤,那头郑秀敏果然向儿子发难了:“嫌我手艺不好,以后都别吃我做的饭。敢吃掰光你的狗牙。”
孙桂英自来心疼孩子,见建功小脸皱巴到一起,忙给他宽心:“你娘不给你饭吃,你就来找大娘,大娘管你饱。”
要不说建功被教育的很好呢,哪怕亲娘叫嚣不给他饭吃,也没跟亲娘赌气,还向孙桂英说:“大娘,你家只有两个人的口粮,我不能抢你的口粮吃。我多饿两顿,我娘气消了就给我饭吃了。”
说到这儿收住的话,郑秀敏肯定觉得儿子给自己长脸,不想臭小子竟小声嘀咕一句:“虽然我娘做的饭难吃点儿,可我的口粮都在她手里呢。”
邓琳琅实在忍不住,扭头一口汤喷到水泥地上,孙桂英跟着乐,郑秀敏不知自己该乐还是该脱鞋,只有大妮淡定吃自己的葱油饼。
孙桂英拦住要教训儿子的郑秀敏,问了个关键问题:“小邓,我看你柴火剩下的不多了,别说过冬,能顶到过年就不错,你想过咋办没有?”
邓琳琅能有啥好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只能去河边多割点草,不指着烧炕,做饭肯定能用。可牛棚老让大富叔一个人忙活,我太过意不去。实在不行就去买点吧。”
“你可真是城里来的孩子,咋啥都说要买呢。我们家就两口人,人老了抗冻,回头给你抱点柴火过来。”
郑秀敏看了两个孩子吃得差不多了,对许建功说:“建功,你听到没?小邓姐姐没柴烧了,你带着大妮儿去给邓姐姐割点草回来。”
邓琳琅自要拦着,郑秀敏向她使了个眼色,邓琳琅便放两个小家伙出门,郑秀敏才说自己为啥把两孩子打发出门:“你那天给我的青布,有人看着好,觉得供销社卖的都不如你的那块好。小邓,你要是还有布的话,悄悄换点柴火,不比为这点小事又跑县城麻烦你表哥强?”
孙桂英听着点头:“对,表哥待你再亲,还有表嫂呢,谁知道人家愿意不愿意。再说亲戚也得有来有往,光你一趟一趟麻烦你表哥,时间长了人家烦你咋整。”
二位,你们没想想那布是不是表哥给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