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仿真◎
社员们的这个认知,倒让邓琳琅挑选福利院固定员工人选,意外的顺利起来――看看孙桂英就知道,小邓是个护短的。这要是去了福利院上班,一天的活不比在家累不说,跟小邓接触时间可多多了。接触的时间一长,让小邓看出她们跟孙桂英一样实心相处,她还能不跟护孙桂英一样护着自己?
于是虽然福利院保育员每月的工资只有二十块钱,光是小庄头来报名的妇女竟有六十几个,还有别的生产队的妇女也向各自的妇女组长打听,吓的邓琳琅赶紧停止报名。她与孙桂英、郑秀敏一起考察了这六十几个人的情况,最终选定了三个人:
许春丽,许茂山的本家侄女,今年三十四岁,出嫁后丈夫病死了,婆家人想要她的那个院子,四处说她克夫,天天打骂还不给饱饭吃,五六年前由娘家哥哥带着叔伯兄弟一起把人接回小庄头。
人接回来了,户口也迁回来了,却遇到了跟邓琳琅回平山一样的问题――娘家兄弟们都成家各自有了孩子,没有她住的地方,只能跟爹娘挤在一铺炕上。如果不是这两年跟大家一起挣到加工费,她那三个嫂子怕是容不下她。
结果挣到加工费,又被婆家人知道了,天天打发她儿子到小庄头找她要钱。开始许春丽看儿子穿的破烂,心疼的给吃给穿,结果下回儿子来的时候还是穿着烂衣裳,吃饭跟饿狼一样,许春丽有啥不明白的?
等她不再给钱后,让儿子把户口迁到小庄头跟自己过后,那小子却坐到姥姥家门口对许春丽破口大骂。骂的内容别说是亲儿子,就是外人听了都觉得磕碜,这才让许春丽下定了决心,再不见那个小白眼狼。
但是她与孙桂英一样,把自己对亲生儿女的渴望,都撒向别的孩子,也上过扫盲班,邓琳琅觉得这样的人最合适福利院。
第二个就是李秀琴,她的丈夫许茂明是许茂林的堂兄弟,同样上过扫盲班,今年已经四十三岁,邓琳琅留下她的原因是她做饭水平在小庄头能排到前三。
第三个齐艳玲的丈夫就是王相臣,今年虽然已经五十三岁了,人还十分干净利索,做衣裳的手艺在小庄头数得着。按理说她在家挣加工费比来福利院多,不应该报名的,却在报名截止前一天的晚上,由王相臣带着找到邓琳琅家里。
邓琳琅一问才知道,王相臣自从给邓琳琅做过家具之后,一直觉得自己欠了邓琳琅的情儿,这次就想让媳妇帮自己还上这份情,任邓琳琅咋说是自己得了王相臣的帮助都拒绝不了,只好把人留下。
等三个人到福利院上班之后才发现,虽然福利院开出的工资不多,可是待遇好:每个星期邓琳琅都提前列出食谱,给孩子们制定即营养又经济的餐食,在福利院上工的人都可以跟着一起吃,唯一的要求是不许把福利院的东西拿回家里,而且不能告诉别人福利院的孩子们吃了什么,连自己的家里人也不能说。
除了吃的,许春丽还解决了住宿的问题,邓琳琅直接让她跟草儿住一个房间,晚上草儿就由她一个人带着。现在草儿虽然还睡不了整宿觉,中间也只醒一次,并不咋累人,许春丽当然马上就答应下来。
为了让福利院更加正规,邓琳琅拿出布来,每人做了两条黑裤子、两件白衬衫,每天上工的时候都要穿上,几个人站在一起,一下子跟小庄头其它人区别开了。
这让头一个月来回访的宁记者等人大为震惊,觉得比县城的老师们看起来还体面。宁记者悄悄拉过邓琳琅问:“一个人一个月二十,四个人就是八十,你拿啥给这些人开工资?”这还没算邓琳琅自己和孙桂英的工资呢。
邓琳琅同样小声说:“我嫂子给了我一百块钱,我娘也补贴了一点,这个月还是没问题的。”
宁记者直接摇头:“光凭你家里的补贴,能支撑多长时间。”
邓琳琅微笑着说:“这不是你们来了嘛,我也就有办法了。”
宁记者摸着自己瘪瘪的衣兜,觉得邓琳琅简直是异想天开。结果邓琳琅从屋子里拿出几枝花来问:“你看这东西,要是放到供销社能有人买不?”
花自然是邓琳琅从商城里兑换的DIY材料做的,材质、色泽、逼真程度都不是现在的塑料花能比的。与宁记者同行的妇联同志一把接过去,爱不释手的摆弄着问:“我还以为是真花呢,这是你们福利院做的?”
邓琳琅便叫过还没有上学的党仲晴,让她给大家展示一下如何用现成的材料,组装成栩栩如生的仿真花。围观的人全程眼睛都没眨一下,组装完成之后情不自禁的鼓起了掌。
那位妇联的同志问邓琳琅:“我手里这一把花,供销社要收的话,需要多少钱?”
邓琳琅早算过积分兑换材料的比例,胸有成竹的说:“我们这个仿真花,看起来跟真花没有啥区别,保存的时间长,我想定价五块钱。”
妇联的同志倒吸一口凉气:“五块钱?”花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工资买一把假花的人,真的存在吗?本来还想借自己来监督的名义,把手里这把花据为己有的心思,同样放下了――如果是一块两块钱,邓琳琅可能不会计较,这都五块钱了,她不心疼才怪呢。
还是别张这个嘴了。
宁记者跟妇联同志担心是相同的:“这么贵能卖得出去吗,供销社也不肯收吧?”
邓琳琅很有底气的说:“我本来也没想交到县里的供销社,而是交到平山供销社。既然你这个大记者来了,是不是想办法给我们宣传一下。不用多,以后我们每个月能卖出去四十把仿真花,福利院的资金问题就能解决一大半。”
宁记者见识过邓琳琅如何化缘,对此深信不疑,只有替孩子们高兴的:“这样你们福利院一个月有二百块钱的收入,除了给人发工资外,还能补贴一下孩子们的生活。”
邓琳琅所以把每月提供的仿真花定到四十把,也是算好了现在福利院每个月的开销――孩子们每天都有手工课,由郑玉娟带着,连玩带做一周就能做出来,剩下的时间邓琳琅还得找别的东西给她们玩儿呢。
要是以后孩子们长大开支增加,再多拿出些手工课时间做仿真花就行了。
让宁记者帮忙宣传,只是邓琳琅对外的口径,其实已经让邓林胜跟平山供销社联系过了,所以她现在可以悠闲的跟宁记者扯闲话:“那天我从平山回来,看你着急忙慌的坐车,啥事儿急成那样?”
宁记者一脸喜色的说:“改稿子去了。”
邓琳琅点了点头,记者改稿子太正常了,哪怕是去地区改稿子也很常见。邓琳琅记得这个时代最奇葩的一个名词叫创作组,就是一本书或是一部剧,由好几个人完成,完成之后大家都不配拥有姓名,统一叫创作组,呵。
宁记者却觉得邓琳琅不该是这个反应:“你咋不问我去改啥稿子呢?”
邓琳琅终于好奇了,不是好奇宁记者改啥稿子,而是他为啥想让自己对这件事儿有兴趣。都不用想,她就猜出了一二:“跟我们福利院有关?”
宁记者点点头:“是,省报社看了地区日报的报道,组织我跟地区的编辑对你的事迹梳理了一下,可能过不了几天你就成全省的典型了。”
能上省报自然是好事儿,邓琳琅再一次感谢了头一个报道福利院的宁记者,又打听省报会不会也来小庄头,自己和前进大队好提前准备一下。
宁记者对此并不清楚,他提供完素材改过自己负责的一部分,就被打发回永安了。不过走之前地区日报表达了对他的兴趣,问过他有没有到地区工作的想法,也随着回永安的时间增加,没有了下文。
为此宁记者不失落了几天,不过现在已经调整过来了。今天看到福利院一切都走上了正轨,宁记者心里还是有些成就感的:地区日报的记者又咋啦,他们见证过一个福利院从无到有吗?他见证过,还在继续见证着!
等到宁记者一行人看完记录仔细的帐本,对邓琳琅表达了一番钦佩之情后,已经快到了午饭时间。邓琳琅没有留饭的表示――向阳花福利院资金紧张、粮食更紧张,可招架不住来一次参观监督的人就请吃一顿,所以大家还是早点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吧。
郑秀敏并没有随着宁记者他们离开,而是凑到郑玉娟身边接着看仿真花,邓琳琅由着她看,自己跟草儿你顶顶我的头,我捏捏你的小脸蛋玩到了一处。
“小邓。”郑秀敏终于忍不住叫了一声。
邓琳琅笑眯眯等着听她要说啥,似乎早料到郑秀敏有话对自己说。那平静的目光看的郑秀敏突然觉得不该开这个口,轻摇了下头说:“把草儿给我吧,一会儿大妮也该放学回来了,要是找不着你又该着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