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二管家(1) - 一生要交的10种朋友,一生要防的10种人 - 牧之 朱颜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60章二管家(1)

第60章二管家(1)

多手好闲的管理者

人们总是说:“伴君如伴虎。”意思是领导很难伺候,风险大。殊不知,伺候好了老大,还有更难缠的“老二”,这就是二管家。生活中时刻充满了不确定,我们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一定要谨小慎微,才能走得舒坦,过得舒心。

§§§第一节什么都要插手的二管家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有当老大的,也就有当老二的。老大乃是人中佼佼者,呼风唤雨,指点江山,掌控着国家命脉,是权钱的象征,是万人景仰的对象。当然这是皇帝、君主的特权。在一个团体内部其实也同样有头头,俗称当家的,如一个学校的校长,一个公司的董事长。他们站在树的顶端,在他们下面,有茂盛的枝叶。离大当家最近的就是二管家。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丞相”。有一个称职的合格的二管家是国家之福,苍生之福。可惜,事事未必如人意,历代以来,所谓的二管家干了不少坏事,连这个词的色彩都染上了贬义色彩。杀人放火、多事、败国家、贪婪、越位……形容他们的这类词没有少过。他们站在当家的后面,仰望他的屁股,用手拍拍,用嘴亲亲。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为巩固自己的权势,开始重用其亲属。嗣圣元年,武承嗣被提拔为宰相。武承嗣是凭借裙带关系爬上宰相高位的。他身居要职十余年,除了为武氏争权,卖力地制造舆论,排除异己外,没有什么功绩可言。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武承嗣认为“武氏当有天下”。于是,他积极地为提高武氏声威出谋献策,为武则天称帝大造舆论。武承嗣建议武则天“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庙”。武承嗣让人在一块白石上,凿了“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字,并以“紫石杂药”装饰起来,然后令雍州人唐同泰献给太后。武则天高兴地称之为“天授圣图”。在武承嗣等大搞君权神授迷信活动的喧闹声中,武则天改唐为周,自己做起“圣神皇帝”。武则天称帝后,武承嗣被封为魏王,食封千户,监修国史。

武承嗣还极力向武则天建议“去唐家子孙,诛大臣不附者”。徐敬业、骆宾王等为反对武则天掌权,在扬州起兵。武承嗣屡劝武则天诛杀他们。后来武承嗣唆使酷吏周兴罗织唐高宗李治子隋州刺史泽王李上金、舒州刺史许王李素节谋反罪名。在押解途中,派人缢杀李素节、李上金,并杀光其同党。接着又杀南安王李颖等李姓宗室12人。与此同时,武承嗣还劝武则天杀掉李孝逸、韦方质等许多声望甚高,但不曲事武氏的文武大臣。大杀李唐宗室和不附己的文武大臣,无疑为武则天称帝扫清了道路。

武则天称帝后,立其子李旦为太子。武承嗣就瞄准了太子这个位置。他不断派人向武则天游说、乞请;同时极力讨好武则天及其宠臣,谋求他们的支持和赞同。武承嗣令凤阁舍人张嘉福,唆使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由于宰相岑长倩、格辅元反对变易皇嗣之议,武承嗣遂指使来俊臣诬陷岑长倩、格辅元,和司礼卿兼判纳言事欧阳通等数十人谋反。岑长倩、格辅元等数十人全部被杀。后来李昭德被流放、被杀,也与武承嗣、来俊臣等的陷害有极大的关系。为了争做太子,武承嗣除残酷迫害反对者外,对武则天及其宠臣极尽阿谀之能事。最后武承嗣因为做太子的幻想彻底破灭,忧愤而死。

如果不是自己死了,武承嗣的万年臭名还要搭上更多人的性命,继续做他的鹰犬勾当。其实当家的需要他们这样吗?除非是昏庸得实在不行。武承嗣这类二管家脱离道德的靶子,取悦上司,四处犯下滔天的罪行,嚣张的气焰与官阶的上升成正比,爬得越高,越不可一世。

尸位素餐的红人

有些老板为了保住自己的家业,身边大都自然或不自然地安插一个或几个亲戚、朋友。而这些人一旦进入,他们的特征就明显地表露出来,比如对老板唯唯诺诺,对其他员工态度冷漠,对顶头上司满不在乎。并且,他们巧妙地周旋于老板和其他员工之间,让不善了解员工情绪的老板更加远离员工,让一些人将变革的想法压缩成缄默,让员工经常猜测老板的心理而忽视本职工作。所有这些行为无异于给老板面前镇了座大山,堵了眼睛,塞了耳朵。

作为称职的员工,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智力资本工作,那些不努力工作的红人则不一样,以下是他们惯用的“革命伎俩”。

他们工作时拖拖沓沓,一旦老板驾临,就干劲十足,装作事必躬亲,勤勤恳恳。老板来了明明早就看见,还装没看见,等老板的皮鞋一踏进来,才来一声:“老板,快坐快坐,您说我这忙得……”虚伪不?

说白了,红人是钦差大臣,就差没个旗号,但干起事来却比钦差大臣嚣张得多。他敢于不听从直接上司的指挥,且只对老板的安排尽心尽力。你就是再有资历的员工,只要不合他胃口,根本不放眼里,偶尔能正眼看上几次也就不错了。在他眼里,关系才是至上的。老板要是再安插个什么亲戚进来,保准他对那人疼爱有加。

红人因与老板关系密切,而自认被赋予某些特权,对其他员工指东指西,俨然二老板。他总是热衷于关注和传播老板的一言一行,使其他员工陷入其中,稍有言语不逊者,便被他抓住了把柄,可能因此降职或下岗。经常透露老板的私密,好像对老板的行为敢于直言,其实,他是在设计圈套,一方面,使其他员工对他表示敬畏,另一方面,充分显示他的地位特殊,对别人予以警示。

当上二老板的他们没几个有真本事,无所事事、吊儿郎当,空闲时东家长、西家短,忙乎时这也不是,那又不行。不过,他们倒是有个“好处”,有事无事经常加班,以引起老板的注意和伺机向老板进行汇报。他们的良苦用心决不会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线上,而是肆意夸大自己的功绩,将别人的辛劳当自己的垫脚石。哪个员工不小心提前泄露了最新“研究成果”,消息飘进他耳朵里,被剽窃的概率基本是百分百。

他们处处要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在老板出现的场合,红人总是善于出头露面,拼命要证明自己是老板身边忠实的“狗”。老板有时候拍拍他们的肩膀,其实就像在抚摸一只狗:“干得好!”这句话就是他们的合格证书。

老板和员工不同,偶尔巡视一下,多也是表示慰问,很难看到红人的拙劣表现。毕竟他也是人,也有看不到的地方。在一棵大树下,蛇蝎蚊虫难免会有,就等着有人来发现。

当二把手的无能亲戚

农夫开了个独家招聘会,众多高学历管理专业毕业的人前来应聘,他却是怎么看都不舒服,更谈不上把农场交给他们,于是请来自己的侄子管理农场,尽管侄子大字不识几个。农场里养了一大群白羊和一只小黑羊。小白羊常常为自己雪白的皮毛骄傲,而对小黑羊不屑一顾:“你看看你长成那样,像从臭沟里出来的!”侄子也瞧不起小黑羊,常给它吃最差的草料,还时不时抽它几鞭,小黑羊日子过得很艰难。初春的一天,小白羊与小黑羊一起外出吃草,走出很远。不料突然下起了大雪,它们只得躲在灌木丛中相互依偎。不一会,灌木丛周围全铺满了雪。侄子自己晕头转向不知从何下手,小羊们只好等待农夫来救它们。农夫上山寻找,起初因为四处雪白,根本看不清羊羔在哪里。突然,农夫看见远处有一个小黑点,跑过去一看,果然是他那濒临死亡的几只羊羔。农夫抱起小黑羊,感慨地说:“多亏这只小黑羊呀,不然,它们都要冻死在雪地里了!”

世上什么样的人都有。作为管理者,不能一叶障目,厚此薄彼,而应因人而异,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无能的员工,只有无能的管理者。在一些企业组织中,老板任人唯亲,非亲者不用,也就给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

无能的人,则碌碌无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思进取。他们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特别是当无能的“皇亲国戚”在企业中作为管理者的时候。因为企业的生意做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凡是生产和销售搞得很好的企业,它的管理人员都是认真负责和积极肯干的,他们在工作中不但努力尽职,而且善于发明创造。但是如果管理人员是一些平庸的亲戚,毫无主动精神,满足于中等的工作成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这些平庸亲戚的影响下,基层工作人员和工人也会变得马马虎虎,懒懒散散。这一切,会使企业的长期发展受到十分恶劣的影响。这些人不过是为了谋得一官半职,乘关系的东风,捞上一把,并不具备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能力,起不到管理作用,充其量也只能充当一个工作效率极低的“官僚”,所谓占着茅坑不拉屎。他们或说话不算数,做事不守信;或是埋没人才,不懂管理,狗眼看人低,尽提拔了一帮小人充斥在机构里;或是不着四六地安排工作……但老板就是中邪式地信任他们。这种人的管理哲学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果你是老板,容许这样的人继续在那些职位上待下去,那么企业的前途就很危险了。

职责不明,越位做事

任何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他总是在社会中居于某一特定位置,有一套与这种位置相关联的行为模式及与此相对应的社会标准,即人们的角色地位。这种角色地位是社会客观赋予每个人的,代表了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是每个人的身份,谁都不应超越。它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必须与它相符合,这样才能够与其他社会角色的关系处于常态,保持和谐。反之,则必然导致自己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紧张,甚至危及正常的工作和秩序,给社会和事业造成不良影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