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多家工厂
第147章147.多家工厂
一时之间,创办啤酒厂风靡全国,短短几年时间里,地方啤酒的品牌就多达813家,别说省份,就是一个城市、一个县城,都可能有自己的啤酒厂,赣省亦是如此。但现在还是1983年,赣省只有寥寥几个啤酒品牌,而且因为各种原因,现在都处于无力扩张、缺乏技术革新的现状。刘小天如果能够在现代收购啤酒厂,相当于降维打击了。现在唯一愁的就是原材料了。
不同啤酒用的原料差异很大,除了麦芽、啤酒花、水、啤酒酵母之外,还可以用副原料,即米、玉米、淀粉、糖类等,最多可用到麦芽量的50%。啤酒里面水就占了90%。
其他的都好解决,毕竟要的不多,唯独麦芽只能想办法从1983年订购。长年累月的,需要的量太多,刘小天倒可以从2012年这边买过来,就怕被被人识破。
原料问题不是一天就能解决的,求人不如求己,啤酒大麦的种子很简单,刘小天可以从2012年这边买。到时候只需要以技术保密为由,拒绝透露就行了。
现在唯一难办的就是种植啤酒大麦的土地了。别的村、别的队,刘小天都没有办法。只能从自己队里想办法。
大家的土地都是有数的,为了生活,大家肯定不会轻易更改种植粮作物。刘小天也不敢让大家把水田改旱地。
现在可以做文章的只有分给大家的旱地和荒山了。每家每户都分了2亩旱地,往常种的都是红薯,不值钱,但管饱。
刘小天想着是不是应该让大家都改种啤酒大麦。不过,他转念一想,这样也不行。如果自己这么做的话,那一定会遭到大家的强烈反对。
毕竟饭都吃不饱了,谁愿意跟着你种不能吃,只能酿酒的啤酒大麦呢。
“那我现在就只有一个办法了。那便是开荒。”
要说9队的山有很多地方都是适合种植的,只不过很难开发。后世的时候,有挖掘机作业。华林山镇开发出了很多的新田地,后来又因为保护环境退耕还林了。
现在已经10月了,距离冬天还有3、4个月,刘小天心里想了想,时间应该够了。
怎么合理的解释挖掘机出现在刘小天家门口,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深圳的战友开回来借给我用的。”刘小天刚刚想到便摇了摇头,说道,“不行。”
“无可奉告。”刘小天又摇了摇头,“这样也不行。”
“战友买来寄存在这里,自己出钱租用的。”刘小天想了想,这样说似乎还行。
刘小天想来想去,也只能这么说了。首先第一点,机器自己觉得买不起,只能是战友的。第二点,关系再好别人也不可能送给自己,只能是借或者租。
显然,如果啤酒厂战友有股份的话,那么租借挖掘机用来开发种植啤酒大麦的土地,就可以很好的掩饰过去了。
想到这些,刘小天觉得自己是个天才,同时他也是破罐子破摔了,只要自己咬住不合理的地方不承认,别人就抓不到他的错误。
为此,刘小天买了一台30多万的挖掘机,然后在家学起了操作。学习了两天,浪费很多的柴油。刘小天把自家附近的给平整了一遍。挖掘机想要学会容易,但是想要学精也难,但是也足够用了。
榨油厂的两台机器,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算,一天可以消耗7200斤茶油籽干。就现在存下的2千多斤油茶籽干,一个上午的时间就全部消耗一空,得到了210斤茶籽油。这里面有一半是属于队员的。
这些油分给队员,一户也就分上个3斤多,刘小天也没有多想,就按照一户3斤的量先发先去,也不用提前通知,等下午收购油茶籽的时候就可以通知大家了。
榨油厂就是这样的,做一天给一天工资,做半天就给半天工资。只不过刘小天仁厚,这些人只做了半天,他也给了一天的工资。现在榨油厂早就关门了,徐小游他们应该是上山在油茶籽去了。
当然收购油茶籽这种事情刘小天一个人肯定是忙不过来的,队里每天值班的干部都会过来帮忙,严大成这些职工忙完了也会过来帮忙。刘小天一直不缺人手。
自从准备扩大生产,收购其他村的油茶籽,就不可能再适用9队的这种做法了。按照食用油1.2元一斤,刘小天大概算了一下,50斤新鲜油茶籽产1斤茶籽油。也就是说每一斤新鲜油茶籽合计2分4毫钱,这当然是没有计算人工成本、用电成本、机器损耗等的数据。
除去机器的话,人工成本、用电成本平摊下来很少,可以忽略不计。原本100斤新鲜油茶籽可以产出1斤茶籽油,还要交一半的油给榨油厂。也就是说,最终这100斤新鲜油茶籽只产生了6毛钱的价值。
不仅如此,油茶籽榨油需要5道工序,制作之前还得先晒干去皮。光晒干去皮就需要10天。这就是为什么以前的人们不怎么愿意去做这事,能够得到自家够用的食用油,便不会再去采摘油茶籽了。
正是因为这样,刘小天直接把每一斤的油茶籽定价在6毫钱一斤,大家省了功夫去晾晒去皮,却可以得到以前一样多的等价的钱。
但是三爷爷没同意,一个人一天只能摘50斤油茶籽,按照这个价格,一天也就是3毛钱。远远低于本地的平均日工钱5毛。
有的人也提议把收购价提高到1分钱一斤,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
原因很简单,其他村的村民上山挖了十几天的松茸,面临着松茸下市,即使下雨,山上也不会出现大量的松茸了。
而对于少量的松茸,也只有经验丰富的村民才会继续上山去挖松茸,其他的村民已经在寻求新的谋生之路了。而这时候,刘小天的采摘油茶籽的活正好契合大家的需求。
供需决定价格和主导。显然现在主导的地位在于刘小天的手里。这也是为什么大家会反对1分钱一斤的高价。
当然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自己队的队员才享受到了等价一斤新鲜油茶籽1分2毫钱的价格,凭什么给其他的队也给这么高的价格。
于是在大家的商议之下,也为了调动其他村村民的积极性,最终大家商议价格定在8毫钱一斤,刘小天一锤定音把这个价格确定了下来。
手脚快的,一天可以采摘60斤油茶籽,一天的工钱也有4毛8分钱了。这样的话,也就村民们也有动力了。毕竟,虽然本地的平均工钱是5毛钱一天,问题是现在不缺人啊。
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刘小天趁着天黑把挖掘机开了出去,停在了1983年的后院棚子里面。随后便继续睡觉去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刘小天把买来的电线全部搬到了仓库里面。没错,今天是全队通电的日子。刘小天的发电站供应大家的照明用电还是还是没问题的。
这些电线总共花了刘小天不到一万元。想在1983年买电线可没有那么容易,得先向镇上的供电站申请。问题是刘小天都要弃用镇上的电了,怎么可能申请的到新的电线。
刘小天看在村民们给他赚了这么多钱,心里也就不打算计较这些了。再一个,自己一家这么用电,在村里面独树一帜,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嫉妒。刘小天可不做这种事情。
不过,白送也不是什么好事,这些钱还是要算进成本的。刘小天跟大家说好了,镇上的电费一度要0.165元,他这里只收5分钱一度电,前一个月按1毛钱一度电来收。显然大家都同意了。毕竟使用了刘小天这边的电之后,电压稳定了许多,灯也亮了许多。
队里的人陆陆续续的都来了,在三爷爷他们的指挥下,大家有条不紊的开始忙活起来。搬运木料的、送线的、接线的、挖洞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没有一个人在偷懒。哪怕是队里有名的二流子都在帮着干活。
好在接线的活还是很简单的,刘小天这边准备的东西也不少。绝缘子、继电保护器等都准备了不少,每家每户一个电表。既保证了大家用电安全,又能很好的监测大家的用电。
足足忙活了一天,才把队里的电都接好。主要是因为队里确实没有什么专业的电工,刘小天只能自学,然后教会了煎饼和徐小游,有了两人的帮忙这才快了许多。
“嘶,好累啊。”忙了一天的刘小天到了晚上才有空躺下来休息。两双手因为接电线、安装电表等,一直抬着,现在都有点受不了了,根本就使不出力气来。
简单的洗了个澡,刘小天便睡觉去了。
全队这么多年轻人,他最重视的就是一直跟他做事的这5个人,以及现在给他做事的许小游。
6◇9◇书◇吧
刘小天可不想自己一个人做了这个又忙那个,去平整土地的事情,他才不想自己亲自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