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 这个导演睚眦必报 - 天下小黑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38章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第438章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对于不同年代,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对于这个活动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00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他们可以算是数字原住民。

按照一些网友的话说。

“情书?这玩意儿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吗?”

z世代最初对活动充满困惑,他们更习惯用表情包和语音条表达爱意。

但尝试用写情书的时候,意外发现复古仪式感的魅力。

还有某大学生翻遍宿舍,愣是找不到一支能用的钢笔,最后用荧光笔在夜光信纸上歪歪扭扭写下:“第一次写信,快递员说这封‘到付’情书邮费够买三年qq会员……但她说值!”

配图是信纸上巨大的墨团,配文:“钢笔漏墨,像极了我的爱情——稀里糊涂但闪瞎狗眼。”

情侣玩“复古情书交换挑战”,男生用辣条包装纸背面写:“2003年的辣条比2024年的奶茶更让我上头。”女生回信:“建议下次用海底捞等位小票写,长度够发挥。”

对于90后,可以说是过渡的一代,他们经历过信纸时代,同时也跨到了数字时代。

“当年传的纸条算情书吗?”

怀旧党晒初中纸条:“2009年‘放学小卖部见’纸条vs2024年ai润色版‘你的马尾辫是青春里最烈的风,吹散了我所有故作镇定的草稿’……当年要有这文笔,早脱单了!”

这批成长于互联网普及初期的用户,对活动既有怀旧共鸣又有技术依赖。

有人翻出学生时代未送出的情书,用ar扫描功能让褪色字迹重新浮现,动态展示当年折叠成心形的折痕路径。

“原来我们那会儿的‘撤回消息’是物理版的——把纸团扔进教室后门垃圾桶。”

社畜翻出2010年高中纸条“放学帮我带辣条”,重新誊抄成:“那年小卖部的辣条是五毛钱的浪漫,现在我能买下整条生产线,却买不回你攥着硬币冲我笑的夏天。”寄出后收到初恋回复:“辣条厂早倒闭了,但你的字比当年工整多了!”

结果两人都收到了814福利节,卫龙品牌赞助的两箱“辣条恋爱大礼包!”

到了70/80后这个年龄段的人,他们可以说是书信时代的遗民。

对书信,对于情书可以说满满的都是情怀。

已经人到中年的他们,不会像现在的那群00后的年轻人那样,觉得“智者不入爱河”,如今的他们已经是一家之主,或者是为人父母。

这群中年群体,成为了活动的主力军,也是最踊跃参与这个活动的。

“钢笔吸墨水的味道,就是我们的青春费洛蒙。”

“那个时候,写的情书,我现在还留着,那是我逝去的青春,是我逝去的爱情!附图:一个铁盒子里装着一叠满满的,已经泛黄的信封!”

有网友晒出了泛黄的情书和如今的全家福:“1989年写‘愿与你共白头’,现在看属于虚假宣传(配图:老公地中海发型)……但ai把‘白头’改成‘共植发’后,儿子笑到打鸣!”

然后这家人收到了由某化妆品牌赞助的“生发剂”礼包!

有大叔找出1989年未寄出的情书原稿:“厂花同志:本次联谊舞会,能否邀你跳一支《路灯下的小姑娘》?”

然后提笔续写:“三十年后广场舞跳《最炫民族风》时,才发现当年没递出的纸条,是我人生唯一怯场的慢三拍。”

他老伴回信:“当年你要敢递,现在就不用和孙子抢电视看《浪姐》了。”

有老夫妻把结婚证上的“自愿结婚”誊抄成情书:“1995年民政局签字笔没墨了,工作人员说‘爱情本来就不需要太多墨水’。”

儿子吐槽:“难怪我出生后家里一直用签字笔——怕墨不够用。”

随着814福利周的开启,从一开始,一群网友吐槽被陈默虚晃一枪,被他晃点根本没有ai。

不过,很快地,大家就纷纷表示“真香”!

而且这种活动通常都很容易引发集体回忆潮,同时对于很多当下的年轻人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恋爱体验”!

同时也有不少老一辈的人讲述自己的“情书”的故事,在网络上走红。

一位大学教授在整理亡妻遗物时,从《叶芝诗集》扉页抖落出一封未拆封的信。信封上是她年轻时清秀的字迹:“致未来的你——1989年夏至”。

他用颤抖的手拆开信纸,褪色蓝墨水中浮现出当年那个扎麻花辫的姑娘写下的三行字:“第一眼在图书馆哲学区偷看你,白衬衫第二颗纽扣晃了我的眼/若你收到这封信时我已不在,请记得每天给窗台茉莉浇水/下辈子还做你的助教,但这次要抢先说'同学,你的参考书拿反了'。”

信纸背面贴着两张泛白的电影票根,是他们在露天影院看《庐山恋》那晚的。

老教授在讲述完和亡妻的这段爱情故事之后,哭的泣不成声。

这种爱情故事,在如今的人看来,实在太稀缺了。

“信纸背面的《庐山恋》票根是终极浪漫暴击!现在谁还留着二十年前的电影票?

如今哪还有这样的令人怀念又羡慕的爱情?”    “看哭了我们父母那代人的情书里藏着整个慢时代。现在分手微信拉黑三分钟搞定,连吵架记录都会过期。”

“好浪漫的爱情故事啊,难怪现在的爱情电影越来越少了,因为现在的人根本不懂那一代人的爱情!

如今的人恐婚,恐育,甚至于说出“恋爱,狗都不谈”这样的话,活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才是真正的悲哀,因为他们越来越难体会到这种真正的相濡以沫的爱情!”

有个网友也分享了一段故事,是关于他的叔爷的故事。

在金陵颐和路的老巷子里,有一家不起眼的钢笔修理铺。叔爷是个沉默寡言的老匠人,修了一辈子的钢笔,经手的笔尖比见过的世面还多。

可每周三,他都会放下手里的活计,坐在窗边等一封从利物浦寄来的航空信。

后来,我好奇地问他,寄信的是谁?

他给我看了对方的照片,那是一个银发老太太,总穿旗袍。

我记得信里总夹着一支旧钢笔,附上几句闲话:“老徐,1956年你送我毕业的永生牌又漏墨了,就像在剑桥初雪夜你表白时发抖的声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