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神经病啊
崇祯发怒早了,正月十三,江南又一份奏疏送到通政司。‘疏’的意思就像后世的论文,分析问题,而后提出解决建议。
不像奏折,就是个汇报性质,单论一件事,只有请示、或者处理结果。
之前的奏疏,只是大概总结讨论一下。
这次的奏疏,直接挑明了朝廷对天下‘失控’,贪腐成风,庸人当道,流贼遍野,民不聊生。
‘兵圣’在世,朝廷却嫉妒其才能,执意阻扰唐氏进入中原惩治乱民。
内阁三人组被喷了个狗血淋头。
这次的署名比上一份多了七百多人,崇祯革除功名的圣旨只要不到,他们还有上奏的权利。
唐琪没有急,得慢慢添柴,京城的舆论总是习惯‘慢慢发酵’。
正月十五,同样的奏疏,江南又来了。
两天一份,完全是在追着‘朝廷’猛攻,连续三份奏疏,都‘流传’到民间传播。
崇祯有一种天下人心尽在唐氏的感觉,越发暴怒,看都不看一眼,就让通政司当面烧掉。
这个‘副作用’,唐某人当然会有所准备,朱由检就需要这种被天下人‘抛弃’的猛药。
能唤醒就唤,唤不醒,大不了一拍两散。
到时候,副作用,就是巨大的‘声望’。
上位者的游戏就是这样,大势在我,占尽上风,怎么玩都立于不败之地,妙不可言。
正月十七,让崇祯喷一口血的奏疏来了,里面有南直隶中军都督府的勋贵,徐弘基带头,一个不落,全在里面署名。
“言辞恳切、忠心可昭日月。”
……
江南,朝廷正式失控。
几天前张茹澜给唐琪发报,徐弘基悄悄带着一众‘鬼才’,亲自到苏州拜见,希望到镇北王麾下效力。
这帮家伙此刻才认识到‘势不可挡’,有点迟,但也不算太晚,毕竟没有造成什么大规模杀戮,不到非死不可的地步。
唐琪也就坦然接受了这群‘烂泥’,以后有的是地方安排,总会有点用处不是!?
听说朱由检在知道南京勋贵的署名后,反而平静了下来,什么也没说,更没有发怒。
反正内阁休沐,圣旨未发,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尴尬境地。
京城还是没什么声音!要有,也要等到正月二十大朝之后。
在这之前,崇祯从头至尾只有‘被动挨揍’的份。
正月十八,顺天府东面边境,休息了两天的运输队,一行百辆马车,采用亮瞎人们狗眼的方式入城。
敞开银箱,插着镇北王迎亲的大红旗帜,把闪着银光的五百万两现银大摇大摆的运进了内府。
陛下有钱了,朝廷有钱了,唐氏把七成家产送给了内府。
这是放出去的风声。
为国为民,镇北王当第一。
又收割了一波名声,赚取了足够的流量。
正月十九,江南的奏疏又来了,大儒钱谦益亲自操笔,上万字的奏疏,加上四千多人署名,是用驮马运来后在京城才粘到一起的。
‘驮马上书’,值得史书中记上一笔。
又是一把猛火。
正月二十,朝臣在恐惧又看戏的心态下,准时参加朔望大朝。
王承恩一句,“陛下有恙,休朝五日。”
终于引爆了京城朝臣的沉默。
……
在一些言官的带领下,频频有人上书朝廷建议采取江南士林的建议,调辽东兵马入中原平乱。
正月二十二,对崇祯来说,是一份‘最后的通牒’。
赋闲许久的孙承宗,两朝帝师,照搬江南的奏疏,建议朝廷非常时期应采用非常之策,破格提任镇北王领导内阁,总领六部及天下军政,尽快平灭流贼,休养生息。
京城的官员不再是少部分言官跟随,而是大部分的给事中、侍郎等中高层。
这下不用唐琪给下猛药了,这就是最后的猛药,所有的一切都在打脸崇祯。
陛下,你不要再说什么朝臣贪腐、士林无能了。
走到这一步。
错的是皇帝,不是臣子。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
崇祯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