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上面的意思不得不从
赌了!
他娘的,赌这军令是真的!
天塌下来,有尚书大人顶着!杨敬那边,回头再解释!
当天下午,青山县的团练营就炸了锅。
周通跟疯了似的,亲自督阵,营兵被催得鸡飞狗跳。
粮草辎重也顾不上仔细清点,胡乱装上车,打起“奉兵部尚书令,火速驰援北境”的大旗,浩浩荡荡出了青山县城。
队伍一路向北,烟尘滚滚。
那方向,跟寒鸦谷,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青山县团练拔营北上的消息,没过两天,就传到了隔壁的墨河、白马二县。
这两县的县太爷,早就对杨敬那道硬逼着他们出兵的命令窝着火呢。
手里的团练,那是他们看家护院的宝贝疙瘩,凭啥杨敬一句话就得乖乖送出去?
如今一听,兵部尚书直接发话,调青山县的兵去北边跟蛮子干仗了,那他们……
墨河县衙。
“大人,青山县那边,周县尉亲自带着团练北上了,听说是兵部尚书的急令,军情紧急!”幕僚凑在县令耳边低语。
墨河县令捋着八字胡,小眼睛滴溜溜一转。
“嗯,既然是尚书大人的钧令,咱们墨河县自然要鼎力支持。”他慢条斯理地呷了口茶。
“传本官的令,命团练营加紧筹备粮草,随时听候调遣,不得有误……
嗯,这粮草转运,事关重大,万万马虎不得。务必仔细清点,反复核查,慢一点不要紧,稳妥为上,稳妥为上啊!”
白马县那边,县令大人听了回报,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哪个不是在官场里泡了几十年的老油条?
杨敬的命令,他们不敢明着顶撞。
可兵部尚书的“令箭”都射过来了,虽然没直接点他们的名,但意思还不明白吗?
北边的事儿,比南边那个寒鸦谷,要紧得多!
两县立刻“积极响应”,打着“全力协助青山县转运粮草”的旗号,把手底下的团练兵卒,都圈在自家县城里。
每日里操练得山响,号子喊得震天,就是不见一兵一卒挪出城门。
对杨敬那边,也好交代:粮草嘛,正在玩命准备呢!误了军机,谁担待得起?
万一青山县那边真是尚书大人的意思,他们这不也算提前烧了冷灶,站对了队?
至于杨敬急着要剿的那个寒鸦谷……爱谁谁去!让他们狗咬狗,一嘴毛!
就这么着,顾文清和赵氏联手导演的这出“假令飞传”,愣是把杨敬精心布置的围剿大网,在东南角上给捅了个大窟窿。
寒鸦谷。
顾文清站在高处,山风吹得他衣袍鼓荡。
消息还没传回来,但他心里有数。
这第一步险棋,算是走活了。
可接下来,才是真正的硬仗。
杨敬那条老狗,不会这么轻易罢休。
……
杨敬在书房里来回踱步,那张平日里象征权力的宽大太师椅,此刻却让他半分也坐不住。
地图摊在桌上,寒鸦谷那个不起眼的小点,本该唾手可得。
江宁卫所的主力已经枕戈待旦,就等青山、墨河、白马三县的团练一到,便能织成一张天罗地网,把谷里那群蝼蚁碾成齑粉。
偏偏,节骨眼上,诸事不顺!
这几日,他焦头烂额,一边撒钱打点,想把御史之死的风波压下去,一边十万火急地催促三县团练赶紧滚过来。
谁曾想,催促的文书墨迹未干,青山县的急报就跟催命符似的送到了眼前。
信使那张脸惨白得跟死了爹娘一样,双手抖得快拿不住那根细细的竹筒。
杨敬一把夺过,扯开油布,展开那卷皮纸。
熟悉的兵部抬头,那鲜红的印鉴,刺得他眼角直抽抽。
“兵部尚书钧令,十万火急!据探,北境蛮族异动,集结重兵,恐欲南下叩关。
兹事体大,着江宁府指挥使杨敬,即刻抽调麾下青山县团练精锐,火速北上,驰援边关,不得有误!”
杨敬只扫了几行,手里的皮纸便被他猛地甩了出去。
“荒唐!”他喉咙里挤出野兽般的低吼,脸上的肉都在不自主地颤抖。
北境蛮族?集结重兵?驰援边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