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密议
君臣二人正深入商议考成法细节以及如何应对可能问题时,方正化在门外轻声禀报:“皇爷,徐光启、陈子龙、路振飞三位大人已在殿外候旨。”
“来得正好,宣他们进来!正好一同议定这整肃吏治、救国救民的第一步,该如何落下,又该落在何处!”
不多时,三个人被领了上来,齐齐行礼,崇祯看着这三个人,脑海里浮现了他们的资料。
翰林院侍讲徐光启,著名科学家、农学家、军事技术专家,通晓实务,崇祯初年被启用,为南书阁领班大臣。
户部主事陈子龙复社领袖,年轻有才,精通经济财税,原本是崇祯四年进士,但不知道怎么回事,他提前出现了,看了他的政绩,就把他加入了名单里
还有刑部员外郎路振飞,史实人物,以刚直和熟谙刑名著称。
詹事府左中允黄景昉,有东林背景但不极端,学问优长,熟悉典章制度。
可以说,崇祯选的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都是些头脑灵活的人。
“三位爱卿,”崇祯开门见山,“国事糜烂至此,朕痛心疾首!旧制臃肿,效率低下,非大刀阔斧革新,不足以挽狂澜于既倒!朕与帝师已议定方略:整饬武备,提效政务!其中枢要,在于新设‘军机处’、‘南书阁’,重启‘五军都督府’,并行张江陵之‘考成法’!你们,便是朕为‘南书阁’选拔的肱骨之臣!”
三人闻言,呼吸都不由自主地一窒,尽管已经从方正化的口中得知皇帝要大改,但亲耳听到皇帝如此明确地宣布这套颠覆性的改革方案,尤其是自己将被置于“南书阁”这个风暴中心,冲击力依然巨大。
徐光启眼神凝重,陈子龙年轻的脸庞上闪过一丝兴奋与压力交织的红晕,路振飞则下意识地挺直了脊梁,目光更加透露着兴奋。
崇祯将他们的反应尽收眼底,继续道:“军机处总揽军国机要,由帝师孙先生领班,满桂、曹文诏参赞,司礼监高起潜负责文书传递。”
他略过孙承宗,目光落在徐光启身上,“而‘南书阁’,朕意由徐卿领班,统筹全局!陈卿精于钱谷,当为朕梳理财税,厘清积弊;路卿熟谙刑名律法,当持法公正,督办考成!稍后詹事府左中允黄景昉亦会入值,负责诏敕文书。”
“南书阁之责,重于泰山!为朕梳理机要、参详政事、草拟诏敕、督办考成——尤其是考成法之推行,乃当前第一要务!”
徐光启深吸一口气,离座躬身,声音沉稳又带着冷静:“陛下信重,委以腹心之任,臣徐光启,虽肝脑涂地,不敢有负圣恩!然南书阁位卑而权重,考成之法更是触动天下官吏之根本,臣恐才疏德薄,难当此任,更忧…阻力滔天,非臣等所能独力抗衡。”他直言不讳,点出了核心困境。
崇祯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就需要这种清醒的务实派。“阻力?朕知道!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朕与尔等,皆无退路!”
他转向孙承宗,“帝师,方才我等议及五军都护府与兵部权责划分,正好与三位爱卿共议,使其明了全局,日后南书阁督办考成,方有依据。”
孙承宗会意,捋须开口,声音苍劲有力,为三位后进剖析这惊世骇俗的军事架构改革:“陛下圣裁,欲复太祖、成祖之制,重振五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统御、指挥之中枢,专司军令!其权:掌军籍、屯田、练兵之本;统辖诸军;制定攻守方略;调兵遣将,指挥大战;参议大将升黜!”
他顿了顿,看向听得全神贯注的三人,特别是陈子龙和路振飞,他们需要理解这背后的行政逻辑。“而兵部,则为军事行政,专司军政后勤!其责:掌中下级武官考选、袭替、升调、功赏;管理军户、兵役征发;军械制造、储备、管理;统筹兵马粮饷、物资转运;掌管兵事驿传;负责边关营造修缮。简言之,五军都护府为‘帅’,主作战;兵部为‘辅’,主保障。帅辅分离,各专其责,以求武备效率之倍增!”
这套方法是仿照后世种花家的中央军委和国防部设立的,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也就是将调兵权交给了军事委员会主席,没有军委主席的命令,军队是不允许出动的;而统兵权则归国防部长,即管理军队和军队日常事务的职责。
陈子龙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立刻捕捉到了关键:“陛下,帝师,此策精妙!帅辅分离,确能解兵部掣肘军机之弊!然兵部权责骤变,尚书大人及兵部上下,恐难心服,执行起来,必多阳奉阴违!且五军都护府重启,其内部勋贵、宿将盘踞,如何确保其听命于军机处,而非自行其是?此二者,皆需强力考成以约束!”
路振飞接口道,声音带着刑名官特有的冷峻:
“陈大人所言极是。权责既已分明,则考成有据!兵部之考成,当聚焦于其新定职责:军械造办之数量、质量、时效;粮饷转运之足额、及时;武官铨选之公正、效率;军籍管理之清晰;驿站传递军情之迅捷!”
“凡此种种,皆可量化考核。五军都护府之考成,则首重军籍、屯田之厘清核实,兵员操练之实效,以及执行军机处方略之坚决与战果!若有违逆、推诿、虚报,当依考成法严惩不贷!”
徐光启补充道:“陛下,江南追欠,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举。臣以为,考成指标设定,尤需注重‘核实’二字。江南积欠,需核对历年黄册、鱼鳞册及实际征收记录,避免地方虚报、诬陷,反生祸乱。”
“还有辽东兵额、屯田,需派员实地抽点,南书阁当为此制定详细核查章程。”
就在这时,方正化再次轻步进来:“启禀皇爷,詹事府左中允黄景昉奉旨觐见。”
“宣!”
黄景昉步入稍间,他年岁稍长于陈子龙,气质儒雅沉稳,举止从容。
见礼后,崇祯将南书阁之设及其职责,特别是他负责诏敕文书的部分简要说明。黄景昉虽感震惊,但见帝师孙承宗在座,徐光启等已先至,心知此乃皇帝重大决策,当即沉稳领命:
“臣黄景昉,蒙陛下不弃,委以重任,定当恪尽职守,秉笔直书,不负圣恩。”
崇祯看着眼前这五位核心班底——定海神针的帝师孙承宗、学贯中西的徐光启、锐意财税的陈子龙、刚直刑名的路振飞、稳重典雅的黄景昉。
一股豪情在他胸中激荡,这就是他撬动大明的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