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第82章李?才不管长孙无忌怎么……
第82章第82章李𪟝才不管长孙无忌怎么……
李𪟝才不管长孙无忌怎么想的呢,他向来如此,从来不会掺和某些事情,他只问李如意:“臣听闻公主殿下就高句丽立下十二年计划,不知公主殿下可曾就西域做过类似部署?”
“自然有的。不瞒大将军,那年从归德郎君口中得知西域过去还有如此广阔的天地,本宫就忍不住心动。本宫也知道,军国大事最忌讳两线作战,因此,本宫原来的计划是等平定了东面,再腾出全力收拾西面。若论打仗的本事,大将军和卢国公都是跟着皇祖父东征西讨一刀一q枪q在战场上杀出来的,就是那些归德郎君跟本宫说得再多,本宫也更信大将军和卢国公等诸位老将。可是那些归德郎君说的也不无道理,若是我们大唐现在就全力收拾西域,就怕高句丽和百济得了消息又上窜下跳地折腾我大唐居延、松漠等诸都督府羁縻府州。”
“殿下信任臣等,臣无以为报,只能忠于王事报效朝廷。臣听闻殿下不欲动现有府兵,以兵募对高句丽动手,先解决东面沉疴痼疾,然后再全力向西扩张。不知可有此事?”
不动府兵,就是保证了西域现有的对策不会有大的变动,对大唐掌控西域有利。
先考虑解决东面困扰了前隋和大唐四代君王的高句丽问题,再来考虑彻底解决西域,这是切实地考虑到了战线问题和大唐的承受能力。
能切实地考虑战线问题和大唐的承受能力并且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建议。在李𪟝看来,无论定下此策之人是年幼的嫡公主还是上面的这位新君,能做到这一步就已经足够了。
嫡公主之前的建议和部署,李𪟝也有了解。就西域现状而言,不动府兵,那么府兵就会按照李世民生前的布置继续投入到西域战场上去,这样,西域的战术不需要太大的调整,西域各级将领的步调不会被打乱,大唐对西域的控制自然不会有瀑布级的变化。就是西突厥作乱,能造成的影响也会十分有限。
“正是。”
“如此一来,眼下的西域最要紧的不是战功,而是稳。”李𪟝道,“固然,给予西突厥迎头痛击必不可少,但是,对西域诸多部族牧民采取怀柔措施让他们牢记大唐之友善至关重要。陛下,臣以为,选合适人选为都护使,比挑选良将平定西突厥更加重要。”
李治就问:“那英国公以为,何人堪任?”
李𪟝左右看了看,奏道:“启禀陛下,枢密院舍人裴行俭可。”
虽然是世家子,又是文官出身,可是李𪟝毕竟是武将系统的大佬,他知道裴行俭得苏定方真传,文武双全,是个很出色的后辈。如今苏定方就在西域,让裴行俭过去,他们师徒二人配合,完全可以发挥出1+1>2的效果。
当然,李𪟝会推举裴行俭,还因为他知道裴氏一族是嫡公主一系的人,比起长孙无忌和程知节,皇帝肯定更信任公主的人。
果然,听李治道:“既然如此,来人,拟旨,枢密院舍人裴行俭,即日起就任庭州都护使。裴都护,上兵伐谋,若是能让西域诸部族慕义归附大唐,那就再好不过了。”
“是,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李𪟝原以为今天的枢密院会议到此就结束了,却不想,他竟然听到李如意在这个时候对李治道:
“父皇,关于羁縻府州制度,女儿一直心有疑惑。”
“嗯?”
李治才要张口问,就听长孙无忌道:“公主殿下,羁縻府州自秦汉始,迄今已有千载,并无疏漏之处,殿下难道对此有异议吗?”
“当然。”李如意道,“羁縻府州制,最核心的思想便是因俗而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朝廷不得不册封那些部落首领为王,并且佐以和亲、册封、贡赐等手段。可实际上呢?这些手段能发挥多少作用?因为过于尊重他们的习俗,反而使得我汉人入乡随俗最后被胡化,而那些蛮夷却不能心向中原!中原强大时他们躺着问朝廷要钱粮,中原一旦势弱,第一时间起兵作乱的,还不是他们?!因为他们领着朝廷的钱粮,早就将自己的部族养的兵强马壮,就等着时机成熟入主中原享受一把华夏的花花江山了!”
“你!”
长孙无忌大怒,才要驳斥,李𪟝却道:“那么,公主殿下认为,要如何调整为上?”
“大将军以为,在这些羁縻府州设立学堂,教授各族汉字和基本的术数如何?”
“教授汉字和术数?”
李𪟝也是一愣。
“是的。这次本宫着令公主府属官将红苕种植摘要付诸刊印方才知道,华夏现用的汉字光常用的就足有三五万。因此,即便是世家子,八九岁上开始读书一直要读到年近三十方有小成。从学问的角度来说,如此态度才是正途。可是对于边关安定来说,光常用字就三无万,对那些蛮夷并不友好。那些蛮夷,听说华夏光常用字就足有三五万,又有几人能沉下心学习汉字汉语?相反,若是能把汉字简化,比方说,常用字压缩到三五千字,然后在各州府设立学堂,到那个时候,各族一张口便是汉语,一落笔就是汉字,诸位认为,从天下归心这个角度来说,是让各羁縻府州因俗而治更心向朝廷还是他们说汉语写汉字更心向朝廷心向华夏?”
李𪟝傻眼了。
李治一下子站了起来。
虽然之前他从来没有从女儿的口中听到类似的话,但是,作为君王,他很清楚这样做的好处。
“来人!来人!宣礼部尚书许敬宗!宣礼部侍郎令狐德棻!”
这是枢密院会议,本不应该让礼部尚书和礼部侍郎入内,可是这会儿李治却是顾不得了。
许敬宗和令狐德棻急匆匆地赶来,听了李如意的话之后,两个人交换了一下意见,由许敬宗出列奏道:“启禀陛下,若是集合诸位大家之力,拣择常用字,编写教材,这并不难。可是设立学堂还有书籍纸笔等物,需要的财帛,不是一个小数目。”
“设立学堂,需要的不过是地点,书籍印刷,这件事情交给本宫便是,只要纸张足够,书籍也不是问题。”
别忘记了,李如意本是一位化学家,作为十九世纪大唐帝国威德女皇的爱女,她曾经参与印刷用纸和印刷用墨的改革。书籍印刷技术这种东西对于别人来说需要大量的试验和大量的财帛堆砌,可对于她来说,只要把上辈子的试验捡起来再做些调整就可以了。
根本就不是事。
“就是不能为每位学生提供,为每座学堂提供那么三五套却是可以的。难就难在先生。本宫不需要那些学生能吟诗作赋,本宫需要的是那些蛮夷经过学习之后,能看得懂朝廷的告示,不会被人误导,能算能写,在买卖的时候不会被奸商所惑。仅此而已。”
李𪟝忽然道:“公主殿下,您为何不先教导将士们?”
李如意当时就傻眼了。
她还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将士们?英国公,将士们也不识字吗?”
大唐的根基是府兵制,而府兵制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基本成型了。府兵是职业军人,他们入的是兵户,大多数不参加农业生产,而是直接进入军事训练。基本上,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十个男丁才能供出一个府兵!
在李如意看来,如此精英培养出来的将士,不识字,那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完全不能想象!
“殿下方才不是说了么。汉字常用字高达三五万。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静得下心来读书识字的。”
光常用字就高达三五万!
这个时候的汉字推广何止是对番邦蛮夷不友好,它对自己的子民也不大友好。
李如意立刻起身,对李治下拜:
“父皇,为天下归心,女儿恳请父皇,简化常用字,编写教材,教导将士、子民。”
李治道:“荥阳,你可知道你在说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