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第175章贺兰敏之是醉醺醺地被……
第175章第175章贺兰敏之是醉醺醺地被……
贺兰敏之是醉醺醺地被送回家的,武杨氏看着他站都站不稳只能被人架回来的模样,更是忧心忡忡,亲自带着使女看着人把贺兰敏之送回了卧室,并亲自为贺兰敏之掖好了被子这才回自己屋。
武杨氏带着人一走,院子里立刻静下来,贺兰敏之唰地一下,就翻身而起。
他哪里是喝醉了!他分明是装醉!
只见他坐在那里足足半刻钟,然后起身,从边上的小抽斗里面摸出火折子,点燃了房间里的蜡烛。
也许贺兰敏之不够聪明,但是他的酒量却是顶好的,他根本就没有醉!
就着这一点烛光,贺兰敏之又寻摸出了纸笔,趴在寝台边上,开始琢磨。
他仔细地把这些日子搜罗到的信息按着人物一样一样地写到了纸上。虽然他的字说不上风骨也不能说美感,可好歹横平竖直,还算工整清楚,这一条条,倒也整齐明白。
当一摞纸摊开,铺满了整个寝台,已经是后半夜了。
贺兰敏之搓了搓脸,本来想把这些人物按照对妹妹贺兰敏月的杀心排列一下,可是手伸了一半还是收了回来。
只见他重新拿出一刀纸,先在最上面的一张写上人物,然后是此人喜欢妹妹的理由,此人不喜欢妹妹的理由,以及此人有没有这个必要杀自己的妹妹。
然后,贺兰敏之开始那这些人物去套:
首先是皇帝。贺兰敏之在纸上罗列皇帝宠幸自己妹妹的理由。首先,自然是年轻漂亮天真娇俏能讨皇帝欢心,然后是出身清白,不是卑贱之身也不是什么世家女,皇帝可以放心。
写完之后,贺兰敏之开始写皇帝可能厌恶妹妹的理由。
有那么一瞬,他都不知道怎么落笔。丢了好几个纸团之后,他把自己代入,把妹妹换成了家里的婢女,立马,下笔如神助。
如果家里有这么一个婢女,仗着自己的宠爱对算计自己的妹妹,甚至打算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她哥哥的话,贺兰敏之敢说,他不会生气,他只会直接杀了这个婢女!
好吧,皇帝想杀妹妹的理由找到了。
可是皇帝有必要这么做吗?
贺兰敏之代入了一下,决定摇头。就跟他一样,如果那个婢女张狂到这个地步,根本就不用他动手杀人,直接把婢女卖掉就可以了。毕竟,杀婢还会引起京兆府的注意,可是发卖婢女本是合乎律法的。把人往那些地方一卖,这婢女非死即残,根本就不需要他脏了自己的手还对名声、前程有害。
最后,贺兰敏之得出了一个结论,皇帝就是厌弃了自己的妹妹,他可以选择直接丢进冷宫处以苦役,根本就不需要自己动手。
写完了皇帝,贺兰敏之又拿起了监国公主的那一叠资料。
他想象了一下,如果自己很宠爱一个婢女,结果自己的妹妹直接当着自己的面把这个妹妹砍了,然后跟自己说,自己绝对不会嫁给一个婢女的哥哥。
贺兰敏之想,如果换了自己,自己只会称赞妹妹不愧是她们贺兰家的女儿,根本不会责怪妹妹不懂事杀了他最宠爱的婢女。
可是嫡公主有这个必要杀自己妹妹吗?
一张张,一页页。
贺兰敏之把所有他能想到的,都罗列在纸张上,然后,根据这些资料,按照对妹妹的杀心,把这些人进行了排列。
果不其然,就跟那个相里氏说的那样,最不可能杀贺兰敏月的人是皇帝,其次就是嫡公主。而排在最上面的,就是五皇子李晟。而仅次于李晟对贺兰敏月的杀心最重的人,正是他的亲姨娘修媛武媚。
想了想,贺兰敏之把李晟跟武媚的名字掉了个个儿。
固然李晟表现出了十足的杀意,但是,同样是儿子,贺兰敏之很清楚,毕竟他娘入宫的时候,这位五皇子还没有出生,五皇子刚刚懂事的年纪,他母亲就去世了,还没有留下任何皇子皇女。如果武媚还记得自己的母亲是她的姐姐的话,那么五皇子就不会对自己的母亲有那么大的心结。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自己的那位亲姨娘修媛武媚在她儿子们前面做了些什么,这才让五皇子去调查,然后知道了过去的事儿。
所以,即便是五皇子李晟对自己的妹妹有杀意,可是他只是工具而已,真正对自己的妹妹有杀意的,应该是自己的亲姨娘修媛武媚。
得到这样的一份名单之后,贺兰敏之的手忍不住在武媚这个名字上点了点。
他不排除这个亲姨娘的嫌疑,可是武媚终究是武杨氏的女儿,如此,又叫他怎能不想起自己的外祖母武杨氏?
想到武杨氏,就忍不住想起武杨氏的话。
——外祖母,你还说,那些人会直指嫡公主,可是您看,无论人家的话,还有孙儿分析的这些,姨娘和表弟的嫌疑都很大啊!
心中如此悲叹着,贺兰敏之犹豫再三,却还是决定把自己得到的消息推敲一二,确定自己受骗的可能性。
他又在纸上罗列出了武杨氏、义兄夫妇,还有路人,然后写下这些人对自己说谎的可能性,或者说,这些人传递错误消息的可能性。
不管怎么说,自己的义兄之妻偏巧是相里氏,这也太巧了。
这一忙活,天不知不觉就大亮了,贺兰敏之不得不顶着一双熊猫眼去公主府报道,然后被负责带他的那位文书看了好几眼。
贺兰敏之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事儿,可是眼下,他那里还有精力在意这文书的眼光?
就这么白天摸鱼晚上龙虎精神地过了七、八天,贺兰敏之总算是理清楚了自己的思路。
世家那边的资料很少,也不排除可能性,可是不管怎么说,那天,代王对他的敌意是扎扎实实的。
就在贺兰敏之琢磨着下一步要如何行动之时,忽然整个长安都沸腾了起来。
因为倭国的新国主天智大王正式登基,再一次向大唐派遣遣唐使,归还被百济大将鬼室福信送到倭国的一百多名唐军俘虏,并且正式提交了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