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第155章长安,大明宫,东宫。……
第155章第155章长安,大明宫,东宫。……
长安,大明宫,东宫。
监国公主李如意接到来自汉阳的最新报告的时候,整个人都是囧囧的。
六年过去,已经过了十五周岁生日的李如意早已经是一个大姑娘了。她皮肤白皙,身材高挑之中略显丰腴,跟她姐姐义阳公主一样,姐妹俩都是典型的大唐女汉子。
跟姐姐义阳公主不同的是,李如意的公务众多,不论是宫务,还是东宫和公主府的事情,都需要她过目,使得她根本就不像义阳公主那样有那么多空余时间。
义阳公主一身骑装从外面进来的时候,看见的就是妹妹对着文书失笑的模样。
她道:“又是哪个官员犯蠢闹到妹妹面前了?”
李如意连忙丢下文书,道:“姐姐回来了?也不让人通报一声。”
“这不是怕你惦记着,这才第一时间来告诉你啊。”义阳公主笑眯眯地道,“皇后陛下身子好着呢!这么大一碗桑椹糯米饮,皇后陛下一口气能吃两碗!”
永安宫还没有全部完工,李治就迫不及待地把这座宫殿改名为大明宫就搬了过来。作为李治最得宠也最倚仗的女儿,李治搬了,李如意当然也跟着搬,李治的几个嫔妃自然是少不了跟着搬,至于王皇后、萧淑妃、武选侍等几个失宠了的后妃,以及两个明显已经被放弃的皇子大皇子李忠和四皇子李素节则被留在了太极宫
王皇后还好,毕竟她是皇后,就是李治再不喜欢她,祭祀大典这种她还是要出席的。
可是萧淑妃就没有这个特权了。
也因此,义阳公主时不时地会回太极宫去探望母亲、弟弟。当然,她也会顺路去看看王皇后,不是因为她跟王皇后有多亲近,而是一个态度,跟李如意交好的必要态度。
“让姐姐费心了。”
“费心什么。我也是母后的女儿不是?对了,方才妹妹在笑什么呢?“
“是汉阳那边的管事跟我诉苦来着。说是积压了不少白叠线,因此允许下面的奴隶兑换,不想被新任沔州刺史撞见了,把人拿了不说,还不肯放人,非要给个说法。”
义阳公主便道:“白叠线?可是,不是说,关中和中原的白叠子,都要预备着远征高句丽的时候使么?”
“是大河流域的白叠子要预备着远征高句丽,大江流域的白叠子可不在此列。张文瓘本是云阳知县,怕是弄错了。”
云阳位于蜀中,并不是棉花种植区。
现在大唐的棉花种植区就两块,一块是大河流域的关中和大河中下游地区,一块就是大江流域,其中汉江平原就是最重要的种植区。
大河流域的棉花大多不在李如意的手中,可是汉江平原的棉花基本听李如意的调遣。
“可是荥阳,不是我多嘴,而是现在高句丽和新罗、百济可以说一点动静都没有,下面的白叠被子也不知道齐全不齐全,你却让奴隶允许兑换白叠线!也难怪沔州刺史会跳脚!”
“学府那边提交过报告,说如今百姓穿的多是细麻衣裳。比起白叠布,麻布需要的人工实在是太多了。我觉得很有道理,除了军需之外,我要预备着用白叠布替代麻布成为百姓日常穿戴的布料呢。”
制作麻布,要先把麻浸泡在活水里面,等麻泡软了,再反复揉搓、摔打,才能提取出植物纤维用来纺线。
比起棉花来说,麻布需要消耗的人力实在是太多了。
义阳公主当时就呆了:“你疯了!”
用白叠布取代麻布!这也太疯狂了!
要知道,早年因为白叠子乃是观赏花卉,数量极其稀少,因此,白叠布曾经一度是权贵炫富的重要道具!
李如意想用白叠布取代麻布。
李下玉绝对相信,这事儿如果宣扬开来,那些曾经炫耀过白叠布衣裳的世家子绝对会很想给李如意套麻袋!
李如意的公主府研制出来的白叠布越好,他们就越发想揍她!
李如意仿佛一无所知一般。
她道:“姐姐放心。白叠子不比羊毛,也跟亚麻不同。根据学府那边的资料,白叠子的丝太短,又不像亚麻在纺线之前还经过了水洗,韧性上要差了许多,不适合上现有的大纺车,更别说织成布了。我已经让下面试验去了,至于结果,少说也要等两年吧。”
李如意从来就不会怀疑下面的工匠们的本事,她只会担心自己给出的奖赏不够丰厚。
李下玉道:“就担心那张刺史一状告到父皇跟前去。”
“无妨,我在这文书上添几笔,转交宣政殿便是。”
用棉布代替麻布,是李如意早就跟李治透过口风的,这事儿早就势在必行,根本就不是一个两个人想拦就能拦下的。
李下玉迟疑了一下,道:“荥阳,你真的,真的要拖两年吗?”
“姐姐会这么说,可是萧母妃又跟姐姐说了什么?”
李下玉道:“母妃说,我样样都不如你,加上她已经失宠多年,这种事儿,若是不早早预备起来,怕是……怕是等我想的时候,优秀的世家公子早就有了婚约了。”
李下玉是李如意的挡箭牌,这一点李下玉自己也很清楚。如今眼看着她的十六岁生日就快到了,优秀的世家公子十三四岁就定亲,十五岁就把妻子娶进门的比比皆是,她再不抓紧,真的只能挑别人剩下的了。
不止萧淑妃担心,其实这两年李下玉自己心中也开始担心了。
李如意看了看她,道:“永徽五年的时候,新罗真德女王去世,新王金春秋曾经向我大唐求援,说新罗遭遇百济的攻击。”
“这,这不是谣传吗?新罗不过是求了一回,后来就一点消息都没有了。”
“没错,当年善德女王刚登基的那会儿也是如此,连着向皇祖父苦求了两年,加上高句丽的权臣渊盖苏文对我大唐不敬,这才有了皇祖父远征高句丽。如今的情况也是差不多。金春秋只求了一回,大唐自然不会急着出兵。我估摸着,明年就差不多了。”
“你是说,新罗会再度遣使入长安求援?”
“没错。”
“可是从舆图上看,新罗比百济大多了。”
新罗应该更强大才对。
“远亲不如近邻。百济还有倭国这个盟友呢。倭国跟新罗就隔着近海,跟百济又是盟友,新罗一旦跟百济开战,倭国就会在背后捅它菊花,这腹背受敌的,换了哪个都吃不消。更别说,多年来倭国上上下下心心念念的,都想着要夺回任那。新罗易主这么好的机会,无论是百济和倭国都不会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