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好人传(2016年卷)(上)》(1) - 中国好人传·2016年卷 - 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一章《中国好人传(2016年卷)(上)》(1)

一月january

30年前,27岁的宋凤霞看到63岁的贾奶奶每次买菜回来上楼时不但要提着沉甸甸的菜兜子,还要搀扶着连弯腰都费劲的71岁的武爷爷。过年的时候,宋凤霞看到别人家的儿女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要赶回家和亲人团聚,老老少少一家人其乐融融。可唯独武爷爷和贾奶奶照旧孤灯冷灶苦苦相守。作为邻居的宋凤霞看在眼里,心里很不是滋味。从此,这位大眼睛、一笑俩酒窝的姑娘,时常会走进武爷爷、贾奶奶的家,帮助两位老人买粮、买菜、扫房、墩地、洗衣服、擦玻璃……过年的时候,她亲手包好饺子,带着大红福字给两位老人送过去,一进门就喜笑颜开地高喊:“我给您拜年来啦!”

有一天上午11点多钟,贾奶奶打开衣柜找衣服,没想到哗啦一声,镶在衣柜门上的镜子掉地上摔碎了,玻璃碴子划伤了贾奶奶的手,顿时血流如注。正逢中午,宋凤霞在自己家做了点好吃的,装进饭盒给老两口送过来。一进门,见贾奶奶瘫在地上,满手是血,顿时吓坏了,赶紧用一条毛巾为她包扎好伤口,找车、送医院。老太太的手缝了6针。大夫说:“幸亏送得及时,这么大岁数的人受伤,一旦流血过多,那可就麻烦了。”

宋凤霞30年如一日地照顾着武爷爷、贾奶奶,一直把二老当作自己家的亲人。她每次给母亲、婆婆买衣服,总要买三件,其中有一件是给贾奶奶的;上街给家里的孩子买吃的,酸奶、点心、糖果等,总少不了武爷爷那一份。

57岁的宋凤霞,一手托两家,既要照顾患心脏病的婆婆和患脑卒中的公公,也要照顾贾奶奶一家。如今贾奶奶已经93岁,武爷爷102岁时过世。在武爷爷和贾奶奶的心里,她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首都文明办供稿)

◎宋凤霞

宋凤霞,1960年生,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水闸西路社区居民。她义务照顾邻里一对耄耋老人30年,被当地居民誉为“身边的活雷锋”。

致敬词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30年如一日坚持做好事。宋凤霞用她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何为邻里守望,何为中华美德!

9年来“张垣之心”公益促进会发展成立了4家县区分会和北京分会。和北京望京自驾e族、北京汇中金融集团、澳大利亚澳优乳液签约公益项目3个,引进公益资金320万元。2014年11月,他代表“张垣之心”参加了团中央第一届全国志愿者交流会,获得全国银奖。他积极响应共青团市委、民政局、市残联的号召,多次组织社团、企事业单位等募公益善款,共发起组织了助学、助困、助残、环保四大主题的公益活动500余次,募集衣物、图书、文具、课桌等物资和善款总额超过400万元,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万余人次。其中,长期帮扶的留守儿童达130多人。

他在担任桥东区姚家庄镇卫生院院长期间,团结带领全院人员,克服资金短缺和人员不足的“短板”,大胆改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为了拉近与村民的距离,每周特定一天时间到村里组织开展调研和健康宣教活动,累计举办健康讲座上百次,发放宣传资料7万多份。此外,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展普惠医疗,累计为全镇2000多名65岁以上老人、五保户、残疾人、退伍军人等免费体检,减免费用达50多万元。2011年时的老鸦庄镇3.8万多名村民享受不到基层卫生院住院、门诊就医报销,村民只能到临近的卫生院去就医。当时的卫生院只能承担儿童计划免疫单一服务,在区党委、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他四处跑经费,现在的老鸦庄镇卫生院拥有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综合数字化现代诊疗场所,老百姓能够在自己的卫生院享受到95%的乡级报销。

不为名,不为利,那究竟是为了什么?宋美录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是留守儿童们清澈透明的求知目光,是空巢老人们内心对于关爱的渴望”。

(河北省文明办供稿)

◎宋美录

宋美录,1978年生,河北省张家口市经济开发区人,张家口市经济开发区卫生计生局副局长。他发起的“张垣之心”公益促进会9年来一直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学生和帮扶留守儿童。

致敬词

他多年如一日,阐释着心目中公益之“爱”,影响着更多更远的人共同建设新时代中国公益事业。

8年前,任永利参加“爱心送考”活动。自此以后,在公益道路上,他再也没有停下脚步。

8年间,他不但多次前往山区为贫困儿童送衣物,还为敬老院老人送轮椅,在“世界献血者日”无偿献血。

2014年他自掏腰包2000多元为开发区赵麻村的孩子买书包、文具,定期看望单亲女孩赵争。2015年7月,任永利来到邢台经济开发区火炬街道办事处工作,参与发起了“火炬办爱心传递群”,并联合爱心人士和企业开展百余次献爱心活动,为贫困群众捐衣捐物、捐款。

重阳节,联合爱心企业为西梁庄社区的老人送去节日礼物;元旦,走进养老院为老人包饺子、陪老人共迎新年;元宵节,为抗美援朝老兵送去元宵和节日祝福。2016年4月9日,他带领火炬办爱心传递群成员关爱邢台市特教学校的孩子们,带着孩子们到春田公社游玩。2016年5月4日,他带领火炬办爱心传递群成员走进康健养老中心,给老人送去慰问品和欢乐。2016年6月8日,任永利带领火炬办爱心传递群成员开展“爱心送考”活动,这已经是他第七次参与“爱心送考”了。2016年7月19日,邢台发生洪灾后,任永利不仅在灾区一线大贤村开展志愿服务,还自发到山区为山区捐赠物资,支援灾后重建。2016年9月5日,任永利联系爱心人士来到山区南会小学,为小学生们捐赠了价值3000元的学习用品。

他还多次联系中医院开展大型义诊活动,联合开发区消防大队开展消防知识宣传活动,多次联合交警大队开展交通安全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

(河北省文明办供稿)

◎任永利

任永利,1983年生,河北省邢台经济开发区火炬街道办事处宣传文化科副科长。从2010年起,他就不停地奔走在公益道路上,坚持扶危济困。

致敬词

任永利坚信,假如人人都有一颗公益的心,就不会有信任缺失以及信任危机。在公益之路上,他执着前行。

李天恩自1998年至今,坚持每年无偿捐献全血和血小板,血流汇成浓浓大爱,温暖着人心。

李天恩献血缘起姐姐的一场重病。1983年,李天恩8岁的姐姐患上了罕见的“黑热病”,病情十分严重。当时,治疗“黑热病”的唯一办法是注射进口疫苗,但当时医疗条件有限,这种疫苗在全中国只有5支。幸运的是,国家卫生部、北京相关医院等多家单位迅速协调,举全国之力将最近的1支疫苗从河南连夜空运至北京,姐姐的生命才得以挽救。

后来,医院减免了姐姐的治疗费用,父亲单位也主动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卫生部每年还安排专人来家中给姐姐检查……这些都被幼年的李天恩看在眼里,一颗感恩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

1998年,22岁的李天恩第一次走进献血站,他对亲人说:“我爱这个世界,愿意伸出我的手臂。”2003年“非典”期间,大家不敢出门,“血荒”日益严重,李天恩越想越着急,横下心跑出去献血。按照有关规定,人体一年只可捐献2次全血,每次最多400毫升,但血小板每21天就可捐献一次,并且一个治疗量的机采血小板,可按捐献全血800毫升计算。李天恩16年来,捐献总量累计达15万毫升。如果救助一个伤者平均需要800毫升血液的话,他所献的血已能救活近200人。

每次面对质疑时,李天恩都会讲同一个故事:退潮后的沙滩上,留下许多挣扎的小鱼,一个小女孩不停地捡起那些鱼往水里扔,一个路人看见了,十分不解地对小女孩说:“这么多小鱼,你能救的过来吗?谁又会在乎你救下来的鱼。”可小女孩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一边往水里扔鱼,一边说:“这条小鱼在乎……”

“这就如同我的无偿献血行为,虽然会有人说这么做意义不大,但我想说,最起码用我血的人、被我救了的人会觉得有意义,这就够了!”

李天恩说。

(山西省文明办供稿)

◎李天恩

李天恩,1976年生,山西省临汾市人。16年坚持义务献血,献血总量累计达15万毫升。

致敬词

一个人的付出,却给了无数人生存的希望。生命的再次蓬勃是向人们无声诉说:大爱无言,天恩厚道。

孙国军自幼父母双亡,是在党和政府的资助与关怀下学习、成长的,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孙国军,我永远不能忘记党的恩情,不能忘记政府和父老乡亲对我的帮助。”生活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党和人民。

从1999年开始,孙国军每周去黄白茨矿洗澡堂、梁家沟办事处兴华社区义务给老人理发,年复一年。孙国军虽已71岁高龄,但他的理发技术不减当年。许多老年人都愿意找孙国军理发,有时一上午他得给十几个人理发,最少时也有五六个人。有的人还找到他家去,他就在家理;有的人行走不方便,他就上门去服务。不管到哪里,孙国军从不收一分钱,而且随叫随到,从无怨言。有人问他:“孙师傅,你一分钱不收,是为了啥?”他说:“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是党和人民养育了我。回报党,回报社会,是我应该做的。我要在有生之年,尽最大努力把这件小事做下去。”孙国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7年来,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给人义务理发这件事,他从来没有间断过。

孙国军义务为群众理发,虽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但这平凡的小事,能17年如一日,不收一分钱,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办供稿)

◎孙国军

致敬词

孙国军老人义务为群众理发十七载,不计报酬,不求回报,充实了自己,感动了大家,他用自己的坚持和付出默默回报党的恩情、温暖社会。

孙国军,1946年生,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人。退休后,他发挥余热为他人义务理发17年。

2009年,刚迈入大学校园的艾红叶就报名参加了校红十字会。第一次慰问敬老院的那天,刚好是艾红叶姥姥被推进手术室的日子,她给妈妈发消息说,妈妈在家照顾姥姥,她在这边照顾更多的姥姥。世界艾滋病日,校红十字会开展免费发放避孕套的志愿服务活动。学弟学妹不好意思向路人发放,她就自己包揽过来,路人看到一个小姑娘在发避孕套,大都觉得不可思议,看着许多人疑惑甚至嘲笑的眼神,她微笑着说道:我是一名志愿者。2011年9月,艾红叶不顾家人的反对,捐献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勇敢地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行列。

2012年,艾红叶通过吉林省大学生村官考试,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她找到乡领导咨询、了解到民政工作可以与红十字会、志愿者相联系后,便主动请缨,在村里担任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参与到民政工作当中。艾红叶在工作中得知东八大村有一名16岁女孩身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家庭十分困难,若当天无法支付3000元医药费就会被迫出院。作为民政负责人,艾红叶知道如果通过民政审批,需要几天才可以领到钱,可时间不等人,她便通过网络和志愿者服务队的管理者们商讨启用应急救助金,当天就送去了3000元的医药费。2014年,艾红叶与同事在福利院遇见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孩子唇腭裂非常严重,右侧鼻腔已经和口腔相通。同事拿出手机给孩子拍照并上传至微博@嫣然天使基金会,基金会在两个月后回复了她们,更是把唇腭裂专用的婴儿用品邮到了福利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