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中国好人传(2016年卷)(下)》(3) - 中国好人传·2016年卷 - 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十五章《中国好人传(2016年卷)(下)》(3)

八月

august

王亮明与妻子在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内经营着一家水果店,他连续8年为希望工程捐款,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水果哥”。王亮明自幼喜欢读书,学习成绩很好。但由于家里条件差,初中毕业后就出来挣钱。在学校卖水果期间,他常常被来自贫困家庭孩子的勤奋好学所感动。“自己小的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咱现在有了一点能力,就应该帮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

2008年6月的一天,王亮明第一次向希望工程捐款3500元,两个月后,王亮明再次走进市希望办,送来了第二笔捐款3000元。这一次,王亮明领到了由省希望办颁发的第一次捐赠“证明书”。此后,他每年都会不定期来到市希望办捐款,8年时间,王亮明捐款累计超过1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救助患大病的青少年。

如今,王亮明一家还租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水果店,结婚20年,他没有给妻子贾润明买过一件像样的礼物。担心妻子不同意捐款,起初的几年时间里,他一直瞒着妻子。但妻子知道真相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还埋怨丈夫为啥不早告诉她,“他的为人我最清楚,平时不会说话。

他是个实在人,信得过。这辈子跟了他,无论他做什么,我都会支持”。生活虽然清贫,但王亮明的人生却因付出而丰富。“没想过买房子,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才有意义。”谈及未来,王亮明如是说。

王亮明被评为第四届阳泉道德模范、2014年度“阳泉好人”和2015年度“山西好人”。

2016年8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山西省文明办供稿)

◎王亮明

王亮明,1967年生,山西省阳泉市郊区李家庄乡人。2008年起,他坚持向希望工程捐款累计超过10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救助患大病的青少年。

致敬词

他起早贪黑、辛苦奔波,却能将微薄的收入捐献给贫困学子,他始终希望家庭贫困的孩子有个光明的未来,把爱和温暖洒遍人间。

吴铁锋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他的儿子在6岁时患上了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了给儿子治病,全家花了五六十万元。他白天给儿子看病,晚上当夜班司机给别人开出租车。

2013年的一天晚上,吴铁锋在新华广场拉了一位乘客去沈阳北站。行至中华路时,吴铁锋发现前面的路段因车辆肇事玻璃碎了一地,所有车都要绕行,导致行车缓慢。吴铁锋跟乘客商量,让他稍微等一下,自己去把路面上的碎玻璃扫干净,乘客对他的行为很是支持。于是,吴铁锋从后备厢拿出扫帚和撮子,清理了大约10分钟,才返回车里继续拉着乘客走。后来,这位乘客跟吴铁锋攀谈起来,当得知吴铁锋家里的情况后,乘客坚持要给他500元钱,但吴铁锋表示绝对不能收,乘客被感动得向吴铁锋敬了个军礼就走了。第二天接班时,白班司机告诉吴铁锋,在坐垫下面发现了500元钱。吴铁锋想,一定是乘客在他去后备厢拿行李的时候放到坐垫下面的。

虽然很需要钱,但是拿着乘客留下的钱,吴铁锋觉得心里特别不踏实。后来,他把这500元钱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学生。

捐款之后,吴铁锋准备了一个饮料瓶,他每天收车之后都往里面放三五元零钱,准备有机会时带着儿子和装满钱的饮料瓶去看山区的孩子们,“钱不在乎多少,主要是份心意”。

有一次,吴铁锋在医院拉了一家三口去熊岳,当时说好的车费是700元。在路上交谈时,吴铁锋得知这家人的孩子因土暖气爆炸受伤变成了植物人。吴铁锋想到自己的孩子,又动了恻隐之心,本来他不打算收车费了,但到地方后发现自己分文没带,只好收了回来时的高速过路费。

2016年,吴铁锋的爱人检查出了和孩子一样的病,多难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但吴铁锋没有因为生活的磨难就放弃做好事,他每天开着出租车行驶在沈阳城里,拉到残疾人、八旬以上的老人他都不收钱,拾金不昧的好事更是不知做了多少。他总是说:“我只是做了一些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情,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就帮一把,这让我特别开心。”

(辽宁省文明办供稿)

◎吴铁锋

吴铁锋,1968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出租车司机。他带着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儿子回馈社会,将朴实的爱和正能量传递给社会。

致敬词

一元一角积累、一点一滴汇聚,从困境中挺起,不忘传递爱心,只为对责任的坚守。助人于困境,方显时代大爱。

张秀芬担任了30多年居委会主任,退休后也坚持为居民服务。她总是随身带着一个大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辖区独居、空巢、高龄和低保老人的姓名、年龄、身体状况、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详细信息,这使得她对这些老人的需求了如指掌。每天义务为他们取送报纸、买米买菜、代缴水电煤气费、开工资都得爬几十层楼梯,年过古稀的她,从不说累。辖区有一位王大娘,近90岁高龄,独居。曾经抱养的儿子已经去世,只有儿媳定期到老人家中照料。老人非常内向,不太愿意与人交流,在身体能自理的时候,张秀芬就经常带她到社区活动室参加活动。冬季摔伤后,王大娘产生了害怕心理,不敢自己行走,只得每天待在家中打发孤独时光。张秀芬并没忘记她,主动到家中陪她聊天,驱散老姐姐心中的寂寞;帮助料理家务,老人想吃什么她就主动帮着购买。就这样,王大娘在她这种充满爱心的帮助下,幸福地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几年。

十几年来,她帮助过的老人有100多位,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在她的感召下,辖区内很多老人纷纷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用“年轻”的老人服务于年迈的老人,在曲线社区开创了“以老助老”的新模式。

张秀芬虽然没有太高的文化,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她用自己十几年来的志愿服务经历,向我们昭示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用赤诚的情怀倾心为社区老人服务,用灿烂的夕阳辉映志愿者的旗帜,让志愿者精神发扬光大!

(黑龙江省文明办供稿)

◎张秀芬

张秀芬,1943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曲线街道办事处老年协会会长。退休后一直为居民无私奉献,在平凡中体现人生最高价值。

致敬词

她退休不退岗,十几年来帮扶、照顾了100余位老人。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大爱无垠,默默无闻谱写了一曲最美夕阳之歌。

孙书丰老人乐于助人,关心周围居民,不求回报,经常利用空余时间主动去帮助孤寡老人,他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从早到晚,人们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领着居民清洁打扫楼道;义务帮助子女不在身边的生病老人,带他们到医院去看病;热心为不认识路的群众指路、带路;不计报酬,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开展各项工作。他也经常深入居民群众中,了解群众的心声,并将群众的心声反映到社区。

在哈尔滨市“创建文明城市”期间,他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及社会公益活动,挨家挨户派发宣传资料,协助举办各种宣传活动。他还经常组织发动楼内的居民清洁楼道,看到有人随手丢垃圾就前去提醒人家要讲文明,创文明城市人人有责等。发现社区里有垃圾和卫生死角就主动去清理。

由于孙书丰老人热心助人,他被大家推任红专街89号院管理委员会会长,这在庭院里的邻居们眼里可是个非常光荣的职务。他用人格魅力,带动院里退休的老人们义务清扫庭院卫生,并精心订立有效、细致的管理制度,分工到人。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人翁精神,尽职尽责地当好庭院的主人。春天他们每天擦拭休闲亭子的凳子、栏杆,让邻居们在亭子里休息。夏天老人们修剪花坛里的花草,每天都为邻居们展示着最整洁的鲜花绿草。秋天里他们及时清扫院内的落叶,尽展秋天的风姿,常常引来路人到庭院里拍照留念。冬日里,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以雪为令雪停就拿着工具清雪,并堆出形象不一的雪人,成为独特的风景。时光飞逝,在不知不觉中,孙书丰老人以他润物细无声的工作精神,带领他的老邻居们在管理爱护庭院的这条路上,已坚实地走过了18个春夏秋冬,他们还将快乐地迎接每个明天。

(黑龙江省文明办供稿)

◎孙书丰

孙书丰,1944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通江街道红星广场社区居民。18年无怨无悔为社区义务工作,为居民群众热心服务。

致敬词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仅用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服务他人。

他用一颗博爱之心,温暖了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路澳华菜场,一间不起眼的6平方米酱菜铺——这是身患癌症的高秀娣,为14个外来务工子女搭起的人生课堂。14年来,高秀娣在卖酱菜之余出钱出力,把那些放学后在菜场里玩闹的孩子“圈”在一起,静心念书。朝夕相处,这些孩子俨然已成为高秀娣的孩子。高秀娣也被他们亲切地称为“酱菜妈妈”。

1996年,已下岗的高秀娣因患乳腺癌,被弟弟接到家中静养,却不小心扔掉了弟弟岳父的8万元债券。为了还债,高秀娣的酱菜铺在1998年年初开张。凭着坚忍的毅力,她用两年半还清了债务,小日子也逐渐有了起色。高秀娣说她不会忘记,在最困难的时候那些向她伸出过援手的人们,心怀感恩的高秀娣总想做些什么。

2002年春天,高秀娣发现酱菜铺对面的蔬菜摊来了一个10岁的山东小女孩,据说只读了两年书,就辍学来帮忙了,她就是袁艳娜——高秀娣资助的第一个孩子。“想上学吗?”高秀娣悄悄问她。“想!”孩子回答得干脆。高秀娣随即找到儿子曾就读的小学,说明了资助女孩读书的想法,被感动的教导主任当场表态接收这个孩子。

上学第一天,高秀娣勾着袁艳娜的手指头说:“好好读,我会一直供你上大学。”女孩听了扑通跪在地上:“我以后叫你妈妈吧!”从那以后,高秀娣让袁艳娜住进了她的家,并揽下全部学习和生活费用。

袁艳娜每天都来酱菜铺做功课,看着菜场里其他玩耍的孩子,高秀娣心里一动,“要不你们也一块做功课吧。”她找来箩筐、木板,搭起了一张张简易桌子。从此,14个孩子每天放学后,就坐进了菜场里的“小课堂”。时间久了,他们也学着袁艳娜,叫高秀娣“妈妈”。

这几年,“小萝卜头”们陆续长大。8个上了大学,其中3个考上了研究生。孩子们都说过同样一句话:“妈妈,我以后一定要报答你!”对此,高秀娣说:“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帮助更需要的人吧。”

(上海市文明办供稿)

◎高秀娣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