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中国好人传(2016年卷)(下)》(1) - 中国好人传·2016年卷 - 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十三章《中国好人传(2016年卷)(下)》(1)

七月

july

1984年冬,杨军从警校毕业进入和平分局劝业场派出所成为一名片儿警。一次社区走访,杨军进了李树园家,一家三口吃午饭的场景让杨军鼻子发酸:狭小的饭桌上,只有一盘清水煮白菜,一小碟酱油,主食仅是几个窝头。8平方米的小屋里,一位年轻人侧靠桌子,他身边的床上散放着几本书和一副简易拐杖,他就是李树园。由于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双腿不能灵活行走,一家人主要依靠父亲打工维持生计。虽然肢体有残疾,但李树园特别好强,他凭自学完成了高中课程,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令杨军深深感动。

走出李树园的家门,杨军便径直找到居委会,从上午刚发的100多元工资里抽出50元钱,请街道治保主任转交给李树园。没想到的是钱被退了回来。于是,好心人“杨一民”就这样出场了。化名为“杨一民”后,杨军每月以“杨一民”的名义给李树园汇寄50元生活费,后来又涨到100元、150元、200元、300元……逢年过节、老人生病、孩子升学,杨军都会及时给李树园家汇款,帮助他渡过难关。1990年,看到李树园年过30岁仍旧单身,杨军多方联系,到处托人,积极帮助撮合,终于让李树园成了家。

2010年,杨军照旧到邮局汇款,正当他低头填写汇款单时,旁边有人拍他肩膀,杨军抬头一看,是自己高中时的同学。事情不好再隐瞒,他便简单说出了经过,没想到“杨一民”的身份因此暴露了。随后,杨军的女儿将汇款任务主动承担起来。直到李树园从别人口中获知“杨一民”的真实身份,杨军仍然以“孩子还小”“孩子还在上学”“孩子还没结婚”为由,继续帮衬着李树园一家。无法拒绝,只能接受。李树园心里明白,这是因为杨军把自己当成了亲人。李树园在日记中写道:“30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但是有一个人的名字我永生不会忘记,是他在我生活的转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是我的好兄弟—民警杨军。”近来他还写道:“我的家在慢慢地好起来,到我有能力的时候,我和我的家人一定好好地报答杨军大哥,好好地报答这个社会。”

(天津市文明办供稿)

◎杨军

杨军,1964年生,天津市公安局和平分局打击犯罪侦查支队五大队民警。30多年如一日化名“杨一民”,按月汇款帮扶困难群众。

致敬词

30多年如一日,杨军扶危济困,让李树园重拾生活信心,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何为大爱无疆。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杨艳在互联网上发起成立“爱心好友团”,从此,28岁的杨艳迈出了联手爱心、布施慈善的步伐。

2009年8月16日,“隆化爱心联盟”正式成立,杨艳被推选为“盟主”。2014年,“隆化爱心联盟”升格为承德市妇联主管的“承德爱心联盟志愿者协会”,并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为爱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杨艳带领下,承德爱心联盟志愿者协会积极开展各项拓展活动,不断发展壮大公益事业。

爱心联盟的成员在不断增加,志愿者遍布全国各地,团队成员已经达到上万人,其中qq群成员2000多人。协会先后开展了扶贫救残活动,帮助社会贫困和残障人士;开展日行一善活动,帮助孤寡老人、失独老人、留守儿童等;开展捐肾行动,为肾病患者给予经济补贴;设立爱心养老基地,引领养老志愿服务专业化。在每个公益活动的现场,几乎都能看到杨艳的身影,多年来她不分昼夜的爱心忙碌,没有分文报酬,经常自己出资出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志愿者的奉献精神。

截至目前,承德爱心联盟志愿者协会汇集1000多万元款物在全国各地扶危济困,10万余名困难学生和孤寡老人受益……爱的道路很漫长,杨艳和她的团队永远在路上。

(河北省文明办供稿)

◎杨艳

杨艳,1979年生,蒙古族,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人,承德爱心联盟志愿者协会会长。杨艳带领1.4万人做公益,惠及10万余名困难学生和孤寡老人。

致敬词

没有豪言壮语,无须惊天动地,她用最平凡的善举,帮助困难群体。燕赵大地有了这群人,永远春意融融。

河北爱心救援队的队员来自各行各业,平时都有自己的职业,但他们都备有对火线、移动电源和充气泵等救援工具,免费为故障车辆提供亏电对火、更换轮胎、送油送水或近距离拖拽等应急服务。爱心救援队的爱心义举感动了很多得到过帮助的车主,他们也自发购置工具,加入救援队伍中。如今,石家庄之外的衡水、邯郸、邢台、沧州、保定以及更多的县市也陆续组建了队伍,救援的力量越来越大,救援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随着队伍的壮大,他们又连续开展了义务植树、爱心捐助、扶贫济困、爱心送考等公益活动。2016年7月,石家庄、邢台等地特大洪灾来袭,爱心救援队义无反顾地出现在抗洪救灾一线,为数百辆遇险汽车提供帮助,随后又筹集物资多次深入井陉、平山的重灾区提供志愿服务。

他们抢修道路、运送物资、保障车辆,及时援救了重灾区。救援队的善行义举被网友赞为“城市暖心人”“燕赵新名片”。

3年多来,河北爱心救援队收获了多个有影响的大奖:“中国网事·感动2014”年度人物(群体)、“2014感动河北年度人物”(群体)、“河北省十大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抗洪救灾河北好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河北省文明办供稿)

◎河北爱心救援队

河北爱心救援队是一个以汽车应急救援为主的公益性志愿服务组织,成立于2013年11月,队员已发展到5000余人。

致敬词

3年公益路,铿锵前行;万次做奉献,不忘初心;他们是岁月最美的“景”,他们是城市最酷的“侠”!

李会来是锦州市人大代表,他爱管闲事儿,助人为乐。2009年夏天,他来到《锦州晚报》编辑部反映问题:“咱们锦州的南山收费站收费好多年了,现在锦州正向南发展,收费站位置已经属于城中,再不撤,显然有些不合适。外地人来锦州,进来就被收费,也是对锦州形象的损害。”南山收费站应撤销的事儿经报纸呼吁后,引起了关注,他又写成了人大建议,经多方合力,顺应了民意,第二年就撤销了。

没多久,李会来又发现了不合理现象:“骨灰盒动不动就用豪华材料,从几百元到上万元,普通老百姓哪里买得起!卖这么贵有啥理由啊?”这个意见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你的父母早就去世了,骨灰盒价格高低与你有关吗?动了别人的奶酪,你图个啥?”李会来不这么认为,他说:“不合理的事,就应该反映上去。即使跟我没关系,这闲事儿也得管。咱人大代表得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啊!他的建议经人大通过后,殡仪馆领导班子非常重视,积极配合整治,骨灰盒及告别大厅的价格得到了合理的调整。相关部门请这位李代表前去验收,有位领导握着他的手说:“李代表,我们理解你。你管这闲事儿是为了大家,不是为了你自己!”

既有仗义豪爽,又有细腻感情,这是熟悉李会来的人对他的评价。李会来经常看到环卫工人大冷天的还要辛苦劳作,连早饭都吃不上,就想着总得做点儿什么。2014年12月,李会来担任锦州市山东商会会长后,他倡议山东商会食堂每天为在市府路上劳作的70多名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这个专门为环卫工人提供早餐的“环卫工人之家”至今开办了两年,早餐包括油条、馒头、包子、米粥、豆浆、各种小菜等,周末还会为环卫工人们改善伙食,为此已投入20余万元。2015年腊八节,锦州市委书记王明玉还特意来到李会来开的“环卫工人之家”,与几十名环卫工人一起喝腊八粥、过腊八节。李会来说,“我就想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回报这座城市”。

(辽宁省文明办供稿)

◎李会来

李会来,1969年生,山东省惠民县人,锦州山东商会党委书记。身为人大代表,他为百姓直言,坚持为70多名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

致敬词

情系百姓,谱写鲁商大义;以善报善,温暖城市最可爱的人。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姜广祥从事出租汽车驾驶工作22年来,累计出资4万余元,资助贫困失学孩子16个,他见义勇为60余次,免费出车千余次,做好事千余件,拾到物品折合人民币十几万元,拒收失主酬谢3万余元,收到表扬信百余封。姜广祥就是这样从点点滴滴平凡小事做起,忠实履行自己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共产党员、劳动模范、退伍军人的神圣职责。

2004年8月20日晚,姜广祥拉乘一名怀抱昏迷孩子的妇女来到医院,面对母亲的不知所措,姜广祥抱起孩子就去找医生抢救,当时他说:“我现在手里只有360元钱,可能不够,我还有一台出租车做抵押,马上抢救孩子吧!”医生被深深感动了。在抢救2个小时后,孩子终于苏醒了,面对家属的感谢,姜广祥表示,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说完便匆匆离开了。

姜广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始终关心着农村贫困儿童的生活。其实,他的家庭也非常困难,两个孩子都在上学,爱人也没有工作,仅靠他一人挣钱养家。在这种情况下,他从家中每月有限的生活费中支出一半用以资助学生,他还发动汽运公司的同行一起资助了16名特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小学课程。

姜广祥不仅自己为社会奉献爱心,他还带动身边的出租车司机奉献爱心。在他的倡导下,他所在的汽运公司成立了“文明之星”助老服务志愿者车队,多年间,他们的身影穿梭在敬老院、孤寡老人家里,慰问老人、免费接送孤寡老人去医院,背他们上下楼,风雨不误。在老人们的心中,姜广祥就是他们的儿子。

(辽宁省文明办供稿)

◎姜广祥

姜广祥,1962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沈阳市汽运出租车有限公司驾驶员。他资助贫困儿童,照顾孤寡老人,成立“文明之星”爱心车队。

致敬词

他用“三尺车厢”承载着孝道、溢满了爱心,传递着无限正能量,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平凡的岗位上奏响人生的华美乐章。

1982年,于雷高中毕业回家务农,从1990年至今,他义务向种植户传授种植技术数万次,无偿提供种苗百万余株,免费提供种子500多袋,资金价值累计达60多万元,无偿为千余农户提供种植技术资料,价值累计达20余万元。

于雷每年拿出家庭收入的1/3来扶贫济困,投身于各项公益事业。他的捐资助学行为始于2007年,帮扶贫困学生,累计捐款50余万元。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他除了带动家人捐款捐物外,还和队友们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筹划了松原市首场赈灾义演,现场募集到3.5万元,全部汇往四川灾区。在灾区重建过程中,他多次组织志愿者先后为灾区重建募集善款40余万元。在平时,于雷和他的团队定期开展扶贫帮困、慰问孤寡老人活动。

多年来,于雷坚持无偿献血次数达290余次,总量达5.8万余毫升,相当于人体自身血液总量的12倍,他是松原志愿者群体里的一座丰碑。2003年“非典”期间,很多人不敢献血,血站库存紧张,得知情况后,于雷组织了一个献血小队到血站献血,缓解了库存吃紧的紧急情况。

作为献血志愿者,他是有求必应、有难必帮。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