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首辅徐阶
第419章首辅徐阶
四月二十八,京师。自从二十三日之后,京城里头似乎就从来不缺少话题。
蒙皇上和朝廷开了恩,太上皇的恩泽,只禁了三天的酒乐。不过二十七日是太上皇奉安的日子,仍然没人敢真开了禁。
直到了二十八日,京城里酒楼和茶馆什么的,才渐渐重新开了张,只是坐在里头的人,仍是小心翼翼的样子,也不敢大声笑乐出来。
昨个天寿山奉安时候的意外,虽是没有人刻意去渲染,但是小道消息偏偏总是传的最快,也最让人能找到乐子。更何况当时那么多人都在,也不知道是谁先传了出来的,只过了一夜,就在私底下传得沸沸扬扬。
“高拱挡了太上皇的道……还是太上皇想说高拱挡了道。”
也不知道是随先琢磨出这么个理来,可联系前当日的情形,却又是说不出的古怪。就算是当时在场的人,也觉得玄妙无比,更何况那些根本没机会去亲自奉安的。
只是一个个口中说的,却直接说了高拱,并不是叫上高阁老三个字。
说这话的人,自然是小心异常,说之前都要左右顾盼几回才敢开了口。毕竟眼下高拱还是内阁的次辅,位高权重,虽说未必会来和平常的百姓计较,但是说话的人却是仍有几分提心吊胆。
而更多的听者,难免面皮上现出一丝似笑非笑的古怪神情。更不会多说些什么,听过之后,无论说者还是听者,都是一副向来未曾说谈论过的表情。而等转回了身去,这一则小道消息却是越传越广。
若是要说这朝廷里头,高阁老眼下的情形倒确实有些难堪。
上头的徐阁老才是真正的首辅,虽说松江府的夺田一案,确实让徐阁老有些下不了台面。徐阁老自个在台上台下,也是屡次说出了想要告老还乡的念头。可说归说,毕竟人还在上头。
而朝廷眼下的权柄,朝野内外,谁都知道皇上最信得过的是萧阁台。
萧阁台兼着兵部的堂官,更是实打实的打过几场大征之战,这一点,朝廷里头谁也比不上,朝廷用兵的事儿自然是顺位排第一。
除了萧阁台,吏部的堂官杨博向来都是顺着萧字大旗的风向打转。吏部是百官之首,手握升迁之责,谁也得罪不起。虽说杨尚书口口声声都是秉承圣意。谁都知道,皇上若有大事儿要论,第一个要找的就是萧阁台。只有这么两个人谈得顺了,才会把事儿拿出来亮相。
可偏偏除了这两个,户部的徐阁老虽是首辅,近来却又总是顺着这两个的意思去走。
眼下工部的堂官张居正,也是内阁大臣,内阁里第三把的椅子。最是滑溜的一个人,朝野上下,倒也有几分威望。张阁老平日里的言行也算得上是端正,谁也拿不出理由来说他的不是。
且还和萧墨轩还有一份八竿子打不着的翁婿情分,他不帮着萧大人去翻高阁老的台,高阁老已经是要去五台山烧高香了。
能剩下的,也就是翰林院的陈以勤和都察院的赵贞吉。
陈以勤其实根本不必拿来说,谁都知道此人堪比李春芳,十足的老好人一个,只要不是有违伦理之事儿,向来也不会力争。
左都御史赵贞吉虽有拜相之心,和内阁里几个比起来,却无拜相之才,无论资历还是功绩,就连陈以勤尚且比不上。当年虽有一争之雄心,可三四年下来,亲眼看着内阁里几个步步弈局,已是大觉不如,只能空叹一声“既生瑜,何生亮”。更兼有徐阶约束,更是收敛羽毛。
如此一来,高阁老手上能剩下来的,也不过只有一个礼部。礼部其实倒也不是清水衙门,只能管着些迎来送往的事儿。要知道,科举的刀笔,也是握在礼部的手里。如果说吏官之首,那么礼部就是百官之师。只是可惜这个所谓的百官之师有些名不符实,能够掌握的,无非是些刚登科的举子,进士,最多是些翰林之类,人轻言微。
高阁老年纪虽也是过了五十,可心志却也不小,内阁里的约束也就罢了,高阁老也是见过大风浪的人,耐得下去。
可偏偏太上皇一场奉安,竟是莫名其妙的闹腾出个“高拱挡了太上皇的道”的话来。就连京城满大街的人都在谈论,高阁老自个又岂会不知道。
乾清宫,东暖阁。
四月底的京城,天气并不算得热,况且东暖阁四面的窗户都打了开来,显得甚是凉爽。可高拱高阁老却不时的抬起手上的袖子,擦拭着额头上汗珠,面皮上更是严肃无比。
“高卿家何必在意,惟一坊间传言尔。”隆庆若无其事一般的挥了下袖子,面皮上却也露出一丝尴尬的神情来。
太上皇的奉安大典上边,闹出这么一出来,其实若是说隆庆大人心里头丝毫芥蒂也没起,那也是不可能的事儿。
只是这些事情,实在有些捕风捉影的嫌疑,况且高拱高阁老也是帝王师,当年隆庆大人还是裕王爷的时候,也没少被关照过。
哪怕只说这回太上皇的奉安,眼下的高阁老,也是兼着礼部的堂官,为了太上皇奉安的事,鞍前马后的操劳,众人也都是看在眼里。若是真的因为这个现出不满来,未免有些欲加之罪的嫌疑。
其他的四位阁臣,连着陈洪,冯保,孟冲等几个司礼监的秉笔,都是微微低着头,一言不发。这个当口上,确实也是说什么都不好,只能说不开口了。
“萧卿家。”隆庆微微抬了抬手,瞥了一眼窗户,一边的小内侍立刻会了意,把窗格掩的小了些,挡住了穿堂风。
“肃州城的兵马,该是按时出了关吧。”隆庆见高拱仍有些惶恐,也不便再劝解,干脆把话头转回到了正事儿上边。
“从京城到肃州,三千里的地,用八百里快骑昼夜不停,也要两三日才能把消息送到,再传回来,怕是也要两三日,算下来,怕是要等到明日夜间或是后日才会有肃州的消息传来。”萧墨轩略一思量,立刻回道,“不过既然有文书传了过去,肃州那边又委派了能臣良将,当是自有主张。”
“西域的朝庄,仍是仿照归化的模样,这一块,就有劳徐阁老了。”隆庆微微点头,又把目光转向徐阶那边。毕竟朝庄和各地的钱庄在名义上面,都属于户部的统一管理。
“这些都是微臣分内的责,早就安排妥当,倒是兵马的事儿才是最紧要,微臣也早就安排下人手,帮着各地的随军商户料理。”一直默不做声的徐阶,这时候才直起身来回道,“也亏得皇上和萧大人能想出如此妙计,让我大明的商户随军供应,帐面上的花消虽然大些,可仔细算下来倒省了许多。至于帐面的花消,户部也尽量盘算仔细些,该花的一文也不少,能省的也尽量多省些下来。”
“徐阁老明鉴,这兵马的事儿才是最紧要,打了这么多回,虽都是胜了,朕这心里头却禁不住的每次都要搁着。”隆庆听徐阶的话,也只是略微舒了些心。
前几次的大战,都是依托着国内的地境出击,而这一回却是真的劳师远征。况且不但要面对那些顺着河流而进的西洋人,西域一带的土著和瓦剌人,也是一时间难以断定敌友。
“图门的诏书,已于先一步送出关去,瓦剌各部皆有一份,许以封赏。图门眼下虽是暂居京师,可我大明并未削去其王爵,以北元之理,兼我大明之势。即便有人有心与我大明西军相抗,转瞬之间,也难免互相猜忌。”萧墨轩不急不慢的回道,“臣早有线报,瓦剌人与西洋人几次接战,皆未击退,倒反被蚕食领土。如此一来,只要我西军取得首胜,不但可令西洋人胆寒,便就连西域诸部,也必定忌惮。”
“首胜……”隆庆微微点了点头,“只盼李成梁能不负所望,朕和诸位卿家,也只能在这京城里头等候消息了。”
“诸位卿家,可还有事?”隆庆回过神来,向着众人问道。
“臣徐阶有一事,还请圣上恩准。”一直站得离隆庆最近的徐阶,忽得转过身来,伏倒当中。
“徐阁老有事只说便是,何必再行大礼。”隆庆帝也略有些愕然的抬起头来。
“微臣是天启五年的生日,到眼下已是六十有二,按照民间算起来,早已年过花甲。”徐阶却不肯起身,仍是跪在当中说道,“嘉靖二年,臣以探花及第,在朝廷为官也已逾四十年之久。”
“蒙太上皇和皇上恩宠,得授内阁首辅之职,已是位及人臣,了无遗憾。”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惟一心中所恨,无非是微臣忙于国事,竟疏了子孙的调教。臣所奏请的,也只是想请皇上恩准,准微臣回乡养老,训教子孙。”
“阁老何出此言。”隆庆虽没有大吃一惊的神情,可未免也有些意料不到,“六十有二,也正是当时,当年严阁老尚且八十为相,何况阁老你才刚刚年及六十。”
“他人之事,今人又何必效仿之。”徐阶的脸上,却突然浮现出一丝满足的笑容来,“皇上和诸位大人今日所做之事,又何曾有人做过。”
“微臣所请,还请圣上恩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