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平师王
山东莱阳州南三十里,五龙河畔一密林之中。
张莱绪龇牙咧嘴的挑掉脚底板一豆粒大小的水泡,嘀咕着骂道“特~娘~的,官军这是打了鸡血怎的,追了几日几夜,累死算逑。”
周尧德环顾四周,看着仅剩的三百余兄弟欲哭无泪,年初啸聚泰山一带,有弟兄上万,县城都占据两座,周边的卫所避之不及,行走坐卧如皇爷一般,何其风光,被手下们尊为“平师王”。
可现在被追的如丧家土狗,疲于奔命,连饭特么的都吃不上了。
这位平师王在打劫了若干富户豪绅之后,打出了名头,各路造反的人马争相来投,不到三月时间便有手下七千余人,号称上万。
不想作的欢,死得快,在打劫了两座县城之后,山东巡抚李长庚震怒,会聚三万人马四路合围。
都是拿着锄头,扁担造~反的货色,哪里打得过手持刀枪的官兵,半月间便将家底拼光。
这厮眼看事不可为,便带着亲信六百余人连夜奔逃,至于其他人,死道友不死贫道,爱咋咋地,自己性命要紧。
何况其他人也未必就会被砍头,大明从皇帝到老百姓都有一个任性的传统,万历老皇爷不就是个例子么,朝臣惹老子不高兴,索性撂挑子不上朝了,而且还坚持了几十年,这人得多有尿性。
老百姓也不例外,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老朱家人任性,低下的百姓也受到传染,各种造~反层出不穷,三五人便敢打出旗号说不跟老朱家混了,你祖宗是乞丐出身,还没俺好呢,凭啥欺负俺。
按理说造~反是大不敬之罪,要诛九族的,可地方官也跟着任性,往往是先派人安抚,大家都别胡闹了,不就是要粮食么,粮仓里划拨一点,都回家洗脚抱婆娘睡觉,在这瞎折腾个甚。
就这么一路和稀泥将近三百年,也是奇葩。
所以周尧德也没什么心理负担,骨干都被他带着逃跑,余者了不起打板子发回原籍,该干啥干啥,自己带着人先躲过风头再说。
可他小看了巡抚李长庚,发狠要将其绳之于法,这厮被官军一路追着打,待逃至五龙河时,仅剩三百余人。
“老大,咱们现在该何去何从?弟兄们可是两天没吃饭了,怕是要闹。”另一位头领张文明垂头丧气的问道。
这三人是把兄弟,老大周尧德,老二张莱绪,老三张文明,算是山东一地最大的绺子,拉人造~反想当第二个朱元璋,结果被揍成了狗。
周尧德看了两位兄弟一眼,沉声道“俺们沿着五龙河南下,听闻沿海贼匪甚多,找个绺子先投靠着,好歹躲过这一劫,至于其他的再说吧。”
都混到这个份上了,哪里还有什么打算,多活一日是一日,走到哪里抢哪里。
二人无言,且走且看吧,也没什么好主意,于是率三百余人沿河而下,将至五龙河口之时,却是发现前方山坳处帐篷连绵,目测怕不是有上百。
心中就是一哆嗦,这是官兵的驻地?
不能够啊,怎么可能跑到咱们的前面去,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要吃没吃,要喝没喝,在海边钓鱼不成?
打发探子查看之后,不由面色古怪,探子报曰前方都是流民,拖家带口的不下五六百人,而且还有人施粥,粥香瓢的老远,离岸五十丈有三艘大型海船,另有穿天蓝色鸳鸯战衣百余人,兵不似兵,匪不似匪,也不知是干啥的。
周尧德不禁挠头,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天特别多,没听说有穿蓝色的大明兵丁啊,不都是红色么。
且不管他,有粥喝就成,趁势将这伙流民裹挟,当炮灰也是好的。
“兄弟们,有粥喝,给老子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