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南北战争 - 赵狗子的古代奋斗史 - 河边鹅卵石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94章南北战争

谈判么?

总是有来有往,很少出现一锤子定音的情况。

孙元化如老驴拉磨,往返于广鹿岛同京城之间,结果却是大大出乎明生所预料,明廷几乎接受了四海提出的所有条件。

当然四海所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之大,累计每年需要供应近五十万石米粮,三十万两白银。当然,五十万石米粮中有大半是卖的,不是白给。

五十万石米粮什么概念呢?

足够十万军兵一年所需,若是一天两顿稀粥,养活百万人亦是没有问题。

然则赵大少并不看好明廷所为,想法虽好,却是太过于理想化。

无它,根子上烂了,自上而下,无有不贪腐之人,赈灾之粮正真能入得饥民口中的又能有几粒?

大多还是流入粮商手中,成为其囤积居奇,高价售卖的工具。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解决不了任何根本问题,只能说聊胜于无。

推广种植倒是不错的想法,可惜晚了!

民变已起,如星火燎原,这已经不是能否吃饭的问题,而是谁来当家做主的问题。

战事大起,哪有什么安宁之处给百姓种地?

何况这作物早已经流入大明数十载,但至今尤未普及,就足以说明问题。

一者官吏不作为,无心农事。二者百姓认知所限。

就那么几亩地,你让俺种这玩意?绝收了哪个负责?只让百姓接受此种作物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徐光启言五年有小成,实是太过看得起大明的官吏和百姓,流于幻想。

小皇帝想法是好的,可他紫禁城都出不去,桩桩件件都从旁人口中得知,他甚至都不晓得他的子民九成以上都是文盲,大字不识一个,岂是他盖上大印就能成行的?

病入膏肓,便是顿顿人参当归,也是无力回天。

而四海看似在明廷压力之下,银子米粮付出可观,吃了好大的亏空。

实则明生志不在此,内陆安插之人说是间谍也不为过,眼前的些许利益怎么与之相比?

借由各地重新开张的商栈商号,商路移民之路途重归畅通。

西北的邓暄部将会受到支持,各地正在逐渐成形的团练会得到支援。

撬动一子,整盘棋子被重新盘活,多划算的买卖,不答应就是傻子。

万幸,苦哈哈的崇祯小皇爷当真是没见过几两银子,好似占了天大的便宜一般,生怕明生不入彀中。

赵大少估算,明廷多半会将这些钱财压在关宁军身上,这是拿老袁的话当真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