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 法医秦明 - 法医秦明 - 科幻灵异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科幻灵异 > 法医秦明 >

后记

<!--?xmlversion="1.0"encoding="UTF-8"standalone="no"?--><linkhref="Styles/main.css"rel="stylesheet"type="text/css"/>

距离2016年《幸存者》首次出版,已经过去五年整了。

《幸存者》有幸被拍摄成了网剧,由经超饰演的法医秦明,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法医职业的艰苦和重要性。

当年策划这本书的时候,灵感源于我遇到的一起真实案件,两个沉迷于游戏的青少年,为了寻求刺激而去杀人。案件很快侦破,我也很唏嘘,但并没有去挖掘案件背后的故事。

五年后,我已迈入不惑之年,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所以在这次修订中,我和元气社的小伙伴们一起,重新梳理了这个案子。两个凶手的人生,也在我们的重新策划下,呈现出了更为丰满的模样。在典藏版的《幸存者》中,我除了修订文中的一些BUG,也为这两个凶手重新撰写了引子和番外。这些内容,或许可以让读者更加清楚地看到两名犯罪嫌疑人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游戏只是他们相识的载体,并不是症结所在,只有深挖他们犯罪的根源,才能给人带来一种警醒。

书名里的幸存者,指的不仅仅是大难不死的宝嫂,还是每一个经历过低谷却没有沉沦的人。

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迷失,这种迷失的根源,可能是肉体上遭受的伤害,也可能是负面情绪的积压。在修订版的《幸存者》中,经历了海难事件的张金、被别人长期忽略的景呈祥、在婚礼前夜被别人袭击的宝嫂,都可以算是迷失者。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沉溺于自己的悲痛和无助中,觉得周围人都无法和自己感同身受,甚至陷入一种“人群中的孤独感”。

但这三个迷失者最终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张金和景呈祥用毁灭他人的方式来饮鸩止渴,而宝嫂则逐渐回到了正常的生活。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答案说来很简单,但也不简单,就是陪伴和爱。

有一种精神类疾病叫作“生还者综合征”,是PTSD(应激性精神障碍)的一种。即便在某次重大事故中幸存,其人的心理、精神状态未必能很容易就恢复。我举个例子,假如你开车的时候发生了小的碰撞事故,之后一段时间你再开车的时候,总会非常害怕别人碰到你。这么小的事故,都会对心理造成影响,更不用说一些在重大事故中幸存下来的人的心理变化了。

当一个迷失者走在人生的岔路口时,他们最需要其他人的陪伴和爱,最需要正确的引导。没人关注的张金和景呈祥通过网络游戏相识、抱团取暖,可是两个迷失者的相遇,就像暴风雨遇上沙尘暴,会不断聚焦自己经历的痛苦,将彼此当作自己的唯一,甚至视为另外一个自己,为了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不惜走上陪同犯罪的道路。而宝嫂呢,她在昏迷过程中,以及从沉睡中醒来时,身边总有家人和爱人陪伴她、鼓励她,爱让她走出了阴影。

人生毕竟不是游戏,每个选择都不可重来,所以每次选择才要更加在意。

我自己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变故,但是在上大学的时候也曾经迷失过。

记得是大二的时候,当时学校在建设新的宿舍楼,把我们都安排在校外一个废弃工厂的宿舍楼住宿。有一次我的好朋友和高年级的学生发生了纠纷,那个学生喊来了几个混混,拿着刀,架在我的脖子上逼问好朋友的去处。虽然此事后来在其他学长的调解下结束了,但是只有十八九岁的我,还是受到了很大的精神威慑。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我,其实也变成了迷失者。那一小段时间,我经常逃课,还结交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好在不久后我认识了铃铛姐姐,父亲也发现了我的异常。铃铛姐姐每天陪伴我,管束我,父亲给我手写了一封长达十八页的家书,推心置腹地告诫我要走入正途,这才把我从人生的岔路口拉了回来。

现在每每想起来,还是有些后怕的。如果当时没有人拉我一把,说不定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了。

所以,如果你身边也有迷失者,请给他们多一点儿包容和温柔,也许因为你的一句话,他们最终会走出心理阴影,成为真正的“幸存者”。

典藏版《幸存者》的序言沿用了旧版序言,五年前在写这篇序言的时候,我还专门提到:《清道夫》刚刚上线,自己作为作者,每当新书上市的时候,会容易忐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回忆立即被拉到了五年前。那时候的我,其实也不算是一个新作者了,承蒙读者们的厚爱,当时已经陆续出版了四本书。可是因为不自信和对自我有更高的追求,那时候的我,还是每逢新书出版都会焦虑、紧张。这里说的不自信,主要是因为自己是个理科生,写作方面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更高的追求,源自自己担心读者会有审美疲劳,所以一直渴望在写作上有新的突破。

现在看看,加上刚刚出版的《玩偶》,我已经出版了十五本书(法医秦明系列九本,守夜者四本,科普书两本),我甚至都有些佩服自己的毅力。十年前,我绝对想不到自己能写出这么多东西。而现在再出新书,那种焦虑和紧张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不会像从前那样,出版新书后每天关注各种平台上读者们对新书的评论,可能是因为更自信了,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心态的变化,最重要的原因是读者朋友们一如既往的支持和青睐。我总是说,读者的鼓励和鞭策,是我坚持写作的精神支柱。同样,读者的赞扬和青睐也是我获取自信的精神源泉。

《幸存者》是我的第五本书,也是我写作之路上的另一个起点。这里,就得着重说一下包包和元气社了。我当初把法医的故事更新在天涯论坛上(网络连载名是《鬼手佛心》),是希望法医这个冷门的职业能更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包包当时还是博集天卷的编辑,她看到后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私信,与我写作的初衷不谋而合,这便有了我第一本书《尸语者》的出版。后来,包包从博集天卷出来,自己拉起了一个团队,组建元气社,继续和我合作后续的作品。而《幸存者》就是包包组建元气社后,我们合作的第一本书。因为从最开始就合作,加上包包很好学,她现在也掌握了各种法医知识,可以算是半个法医了。我们的合作一直很愉快,配合也很默契,我们一起策划新书,一起编辑修订,以高效的工作创作新的作品。

五六年的时间,我们合作出版了十本书。合作过程中,互㨃、互相吐槽是常有的事情,但是从来没有翻过一次脸。既然我是作者,笔在我手上,在这里我还是得吐槽一下她。包包有的时候很矛盾,最为突出的一个事例就是她经常会给我发微信,说:“老秦你要注意身体,又上班又写作,不要熬太狠,要可持续发展。”每次当我觉得挺温暖、很感动的时候,她立即会接上一句:“新书策划案你准备什么时候交呢?”除了创作的事情,我们还会互㨃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例如我是安徽人,包包是浙江人,我们都会说自己的家乡才是最好的,有的时候也会为胡雪岩究竟算徽商还是浙商互㨃一阵,扛着大旗来捍卫家乡的尊严。

在原版的序言里,我曾经提过“包包是个萌妹子”,经过了这几年的合作,我清醒地意识到当初自己多么年少无知。虽然包包表面上看、说话语气什么的会让你觉得她是个萌妹子,但我觉得她还真不是萌妹子,她办事雷厉风行、效率极高,而且对事物颇有见解、理解能力强、善于总结,是我见过最有主见的人了。你们说,哪个萌妹子是这样的?

吐槽归吐槽,对于包包的事无巨细、做事井井有条这一点,我还是感到很佩服的。她带领的元气社,每年每月每周每日都有计划和总结,我看着他们做计划的表格,简直比我写的尸检记录还详细。还有一点,虽然我知道元气社的气氛很融洽,没有什么老板和员工、上司和下属之分,但看着元气社的小朋友们在元气社迅速成长、蝶变,就能猜测到包包的要求肯定是很严格的。

这里也要感谢一下典藏版《幸存者》的编辑阿朱。阿朱是个本身就非常细心的女孩子,比如在做典藏版《清道夫》的时候,她给我打电话问各种类型枪支、各种距离射击的枪弹伤的损伤形态,那可真是不搞明白绝不挂电话的气势。经过一两年的工作,阿朱的这种细心不仅没有衰减,而且更加严重了。这次在修订《幸存者》的时候,她说宝嫂遇袭的那一节写得不对。我说,怎么不对?没问题啊。她说,你看啊,景呈祥从柜子里出来,看到宝嫂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那宝嫂怎么是“转头”后才发现景呈祥的呢?我当时都给气笑了,我说,前面有面镜子行不行?从侧面看到宝嫂在笑行不行?

当然,我这不是在吐槽阿朱。作为一个编辑,细心是最重要的潜质。元气社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这样,似乎都有着那么一股劲,一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一股乐观积极向上的劲。这还真是应了“元气社”的这个名字。我相信新人阿朱一定会和元气社其他小伙伴们一起越来越优秀。

法医秦明系列万象卷的六本书中,至此已经有四本书有典藏版了。接下来,第六季《偷窥者》和第一季《尸语者》也会相应推出典藏版(万象卷典藏版是从第二季《无声的证词》开始做的)。法医秦明系列众生卷也出版了三季,第四季《白卷》(暂定名)也即将进入策划阶段。而反映我父亲那一辈人民警察无私奉献的新系列作品,也在积极策划中,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就会和大家见面。另外,为了回馈读者,我还专门做了法医秦明系列的解谜书,很快也能和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