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制度
第580章制度
京城的防卫,一向是由三大营负责,即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
三大营初建时,颇有战斗力,土木之变中主力损耗殆尽。景泰时,兵部尚书于谦对京营编制进行改革,于三大营中选精锐十万,分十营团练,以备紧急调用﹐称十团营。十团营由总兵官一人统领,监以内臣﹑兵部尚书或都御史一人为提督,现在由英国公张惟贤负责。
三大营是皇城的主要保卫力量,米柱就怀疑,当地的土木堡之变败得凄惨,败得傒侥,没有土木堡的勋贵集团覆灭,就没有文官势力的崛起。
后世还有什么“文官阴谋论”,甚至胡说“于谦策划土木堡之变”的论调在网上甚嚣于尘上。
米柱却知道,那就是死在土木堡的文官首脑和大有前途的高级文官,比武将勋贵们只多不少。
传统史学观点,均认为此战大败的元凶,是朱祁镇宠幸的宦官王振王公公,犯下了各种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才导致大军覆没。
可是随着米柱对明代历史的不断深入研究,可以确定明代宦官仅仅是秉承皇帝意志的代言人,本身并没有足以左右皇帝的权柄,只是皇帝用来驾驭抵抗朝廷百官的枪盾,强如党羽满朝的九千岁魏忠贤,也仅仅是崇祯帝这么一个刚登基的新君就轻松拿下,太能说明问题了,因此土木堡之战的真正罪魁祸首,应当是皇帝朱祁镇无疑,而王振公公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他的进退失措、指挥不当背锅罢了。
在所有关于土木堡之战的相关记述中,朱祁镇这么一个成年人,整场战争中居然就像个王振的提线木偶,王公公怎么说,他便怎么去指挥群臣三军去做,全无半点异议,这怎么可能呢?
作为大明帝国皇帝的朱祁镇会智商低下、神智不正常?事事听一个下人的?这位神通广大的王公公,纯粹是在史书中某人的决策失误背黑锅?君看后来朱祁镇归来复辟之后,还为王振立庙纪念,就知他并不恨王振,而且有些怀念和感激——难为了先生为他背锅了。
所以,米柱可以断定,土木堡之变,没有什么阴谋可言。
土木堡之变后,整个大明王朝文武中枢,几近一扫而空,京城门户亦已洞开,经历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鼎盛时期的帝国经此一败,竟到生死存亡关头,正统十四年八月癸亥:时京师戒严,羸马疲卒不满十万,人心汹汹,群臣聚哭于朝,议战守,有欲南迁者。
大明此时未灭,有于谦等趁势而起,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只能说大明气数未尽,这个由一个有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朱棣、郑和、于谦、戚继光、王守仁、朱载堉、杨慎、沈练、李时珍、海瑞、高拱、张居正等英雄守护的大明皇朝命不该绝,在此危难时刻,有英雄挺身而出,拯救天下和苍生。
比如现在的我,就是这么一个人物,米柱经常在美美的想。
土木堡之变后的仕大夫集团势力急剧崛起,只能说是因势而起,时势造英雄。
而且他们也知道了一点,有一个弱智的皇帝,是多么坑爹的事,所以皇帝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自此皇权与仕大夫共治天下,皇帝被限制在皇宫之中,武人被全力压制,地位急剧下降,皇帝不甘皇权旁落,捧起内廷,与之相斗,你内阁有票拟之权,但内廷有批红之权,斗个不亦乐乎。
大明二百多年,就是这样渡过,二百年的重文轻武政策,让大明腐败虚弱到了极点,这才会有建奴的崛起。
米柱现在进行大反攻,也有一点明确的事,他在为皇帝收权,但是并不是一味的无条件屈从,而是将权力集中在军机处,军政大权是由军机大臣们负责,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并不会听从皇帝脑袋一拍,异想天开式的指挥。
皇帝是可以有想法和意图,但是这意图必须经过军机处的完善和认可,变成可执行性的计划。
朱由校与老宗祖朱祁镇相比,高明不到那里去,但是他有一点优点,那就是自知之明,自己不懂的,就交给懂行的人去干,结果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效果相当的好。
米柱与皇帝相处,并不是像外界所传的,一味的媚上取宠,其实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皇帝。
皇帝你敢吹万能?请问这一堆数学课怎么做?你能和太监比高音?能看懂专业的军事地图?会看星图?会填词作诗?所以皇帝是一直的明白,这世界上没有万能的人和事,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国家的基石是文治武功,任何一种单独极端的方式,都会让国家走向衰亡,武夫当国,就会有唐末的藩镇之乱,而重文轻武,宋徽宗父子的下场够惨了吧?老婆女儿尽成了女真人尽情蹂躏糟蹋的妓女,最后死在了异国,屈辱之极。
大明的内阁制度是不错的,至少有可能转化为君主立宪制,只是他们将武人排除在外,不懂装懂,让这制度未出生就畸形化。
米柱则希望,大明最终是走向君主立宪制,天下人共治天下,内阁负责内政,军机处负责军事,相互取长补短,让国家良性发展。
君主立宪制这种虚君共和是未来治理国家的主流方式,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这就避免了国家由一个人治理,如果这个人老了,昏庸了,国家就悲剧了,他朱氏可以不在乎天下得失,但是米柱这等天下人自己在乎呀!皇帝可以无视天下人的生死,所以他们这些天下人就必须自己的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