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名臣之路
第358章名臣之路
米柱这么一威胁,孙承宗立即服软,说道:“米伯爵,有事好商量,何必如此?”
米柱道:“孙大人且说一说,为什么本官就得交税,其它人就不用?难道本官就比其它人低了一等,还是特别傻什么的?孙大人但有开支,就打内帑主意,内帑的钱,就是大风吹来的?连文武百官都不交税,唯有皇帝交了,人欺负到这份上,说大人一句欺善怕恶,还不服气?”
孙承宗为之气馁,他说道:“米大人身为国家重臣,自然应该为国家和朝廷尽心尽力……。”
米柱反问:“国家重臣就下官一人?享受朝廷带来荣光的,就我米氏一族?米利坚交了这么多税,反而成众所矢之,大人收了泼天的好处,却绝无任何保护米利坚的政策,还美其名曰公正廉明?赶明儿,下官回米利坚总部向股东们道歉,是米柱脑子进水了,又被驴踢了,白白交了这么久的智商税,以后就不交了。”
孙承宗道:“米大人何至于此?俸禄的事好商量,你们要银子还是胡椒,一句话的事。”
米柱道:“没事!今日咱就收胡椒好了。”
孙承宗道:“米大人今日是来消遣本官来了?”
米柱道:“只是为了讨一个公平而己!”
明代户部因为宰相制度的废除,其机构职掌与权力远过以往历代,真正成为管理国家财政、经济的最高机构,户部在六部中的地位仅次吏部居第二位,各行省布政司使在任免上属于吏部,但在业务关系上与户部联系更密切,等于是户部的属员,有明一朝,曾有多位内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衔,如正德年间大学士王鏊等即曾兼户部尚书衔,虽属虚衔,但亦可见出明代户部在整个国家机器中的重要的地位,孙承宗这位计相在朝廷中的发言权是极大。
孙承宗自任地官之后,就将夏原吉视为偶像,平生学习的榜样。
夏原吉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传奇经历,履历非常简单,从洪武年一直到宣德年,历经五朝,他都在户部任职。那么这么一个人,为什么两代帝王在关键时刻都会想到他呢?原因就是纵观整个明王朝,夏原吉是一个奇迹的存在。
明朝历史二百五十多年了,却换了八十六个户部尚书,平均每个就是干了两年多,有的只干了几个月,但是夏原吉这一干,却是27年。而这27年来,他竟然主要还是在洪武和永乐年间,这才是奇迹的根源。
因为在洪武年间,贪污六十两以上的银子就要被砍头的,乞丐皇帝朱元璋不仅是严刑峻法,对于贪腐行为严加惩戒,还出土了很多规定来防止贪污。
可是夏原吉竟然在洪武和永乐年间,一直掌管着户部这个直接跟钱打交道的部门,这简直就是奇迹中的奇迹。那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夏原吉,湖南湘阴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幸亏他的老丈人郑菊隐招他入赘做女婿,他才得以“力学养母”。此人一生最大的优点,那就是为官清廉,虽然从29岁起就在户部任职,跟钱粮打了一辈子交道,他却从不沾半点便宜。
朱棣在驾崩之前一年,发动了他一生当中的第五次北征。是人都知道,打仗打的就是钱粮。由于接连办了几件大事,当时的国库有点空虚了。而夏原吉又不愿意把压力转嫁给百姓,便苦苦谏阻,可是,这却让朱棣非常生气,朱棣龙颜大怒,一气之下把夏原吉下了诏狱,还派锦衣卫去抄了他的家。
这抄家却抄出了一个情况,堂堂的户部尚书,家里只有布衣、瓦罐,压根就找不出一件像样的东西,甚至发现户部尚书家里边连个佣人都没有,这就是夏原吉执掌户部近30年,而不倒的原因。
一个人一时不贪很容易,可是要一生都清廉却很难。但是夏原吉却守住了自己的底线。当然,要想做到历五朝而不倒,仅仅是为官清廉,那还不够。要知道,有明君才能有能臣,如果君不明,不能够识别人才,那人才就不会发光,都会被压制,而且还要有能力,能为皇帝解决财政田赋问题,让皇帝干什么都没有后顾之忧,这才是长盛不衰的理由。
孙承宗事事以夏原吉自比,自从他掌管户部之后,大明财政确是前所未有的好,好像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道路,但是这一切,又好像与他这个户部尚书没有什么关系,他一直萧规曹随,比之前任,他没有多做什么,只是少拿少伸手。
但是要作为一代名臣,又岂是少拿少贪就可以做到的?财政改善,主要增长点是,米柱几次抄家行动,又有米利坚商行的强势崛起,他这户部尚书任上所为,除了让户部贪墨乱伸手风气得到改善之外,做的真心不多,这让立志有一番作为的孙承宗十分郁闷。
今日米柱上门,公然威胁,他居然是无能为力,这让他十分无奈,地方商业日盛,税收却是日减,地方豪强富者愈富,地方贫者愈贫,有不少沦为人奴仆者,此乃历朝历代亡国之兆呀!
孙承宗癯然而惊,正是下值之时,他却夜不归宿,在值房之中掌灯,愤笔疾书,写下历代皇帝最痛恨的--万言书。
皇帝为什么讨厌万言书,当年太祖皇帝朱元璋可是狠狠修理了一顿好“虚词失实、巧文乱真”的侍部侍郎茹太素。
在朱元璋主政的洪武八年前后,全国各地接连发生了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民间传说太白星已在白天出现在空中。朱元璋认为这是玉皇大帝对他的警告,便特意下了一道诏令,让朝臣和百姓上书议论朝廷政策的得失,以便改正。
刑部侍郎茹太素为人耿直,他闻讯便不顾忌讳,专门写了含有五点建议的奏章。按说,遵照皇帝的要求上书提建议,并无过错。只是这货竟然就此写了一万七千多字。这天早朝,茹太素毕恭毕敬把奏折呈了上去,朱元璋接到手中一看,又是厚厚一本。就直皱眉头,心里很不高兴,老大的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