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闭门用功 - 锦时无双 - 小小进宝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锦时无双 >

第16章闭门用功

恩师沈明德的血还未凉,林书臣却不敢有片刻耽搁。送别恩师的第三天,他就开始了闭门苦读。

晨光熹微,他独立书房,望着满屋典籍。书架上整整齐齐摆着三类书:一是沈明德留下的珍本,字里行间还有先生的批注;二是萧远征送来的秘籍,多是朝廷内部的要典;三是他自己搜罗的农书,凝聚着他的实践心得。先生临终前的话依然在耳:"要以智取胜,就要有真才实学。"

他取出一张白纸,仔细规划起学习计划:上午专攻四书五经,尤其是《春秋》《礼记》这些疑难典籍;下午演练策论,研究历年考题,揣摩考官心意;晚上钻研时务政论,剖析朝堂大政。

"哥。"林书怡轻声进来,端着热气腾腾的早饭,见他正在埋头写写画画,"在做什么呢?"

"在安排功课。"林书臣抬头,接过饭碗,"眼下离秋闱只剩半年,一刻也耽误不得。"

"那农事......?"林书怡担忧地问。自从开始农改,哥哥一直亲力亲为。

"都安排妥当了。"林书臣笑着安慰道,"村里的伙计们都很可靠,再说还有萧大人帮忙照看。"

林书怡这才点点头:"那我去准备些提神的茶药。最近天气转凉,哥哥别累坏了身子。"

看着妹妹离去的背影,林书臣心中一暖。自从他决定科举,怡儿每天忙前忙后,生怕他有半点闪失。这份体贴,让他更添动力。

翻开《春秋》,金手指的过目不忘能力立刻发挥作用。每一个字句、每一处典故,都清晰地印在脑海中。但他深知,单靠记忆远远不够。恩师的教诲犹在耳旁:"读书不是为了背诵,而是为了明理。"

正午时分,一封信送到。展开一看,是萧远征的亲笔:

"书臣:闻你闭门备考,甚慰。兹寄《治世要略》一册,此乃先帝时期名臣魏征所著,极言治国之要,望你细读。

粮仓一案,已有眉目。李通等人正在严审,想必很快就能水落石出。你暂且安心读书,其他事我自有安排。

天气渐凉,注意身体。若有不解之处,随时遣人来问。远征"

信中还夹着一张单子,列着各种补品药材。林书臣会意一笑,这位萧大人,关心起人来总是这般含蓄。

摒除杂念,继续攻读。下午,他开始练习策论。先生留下的那些朝廷档案成了最好的素材,让他对国事有了更深的了解。

"为何天下会有那么多流民?"他在纸上写下这个问题,然后一条条分析:天灾频发,而赈灾不力;赋税繁重,而减免不公;土地兼并,而监管不严;商贾奸猾,而管制不当。

每一条背后,都是制度的缺陷。他想起沈明德的话:"要用农家的智慧。就像治理农田,光施肥还不够,还要建立水利,改良土壤,建立防灾体系......"

夜幕降临,林书怡又端着晚饭来了。见哥哥伏案疾书,她轻手轻脚地放下食盒。

"怡儿。"林书臣抬起头,"过来看看这个策论如何?"

林书怡认真阅读着,突然眼前一亮:"哥,这里说的'建立常平仓',是不是就像我们村的粮库?"

"正是!"林书臣欣慰地说,"就是要把这种制度推广到每个州县。怡儿越来越有见识了。"

兄妹俩讨论着,不觉已到深夜。林书怡强行把哥哥赶去休息:"明日再读也不迟。"

躺在床上,林书臣却辗转难眠。萧远征临行前的话回响在耳边:"科举不仅是考试,更是选拔人才的机会。朝廷需要的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臣。"

他翻身坐起,又回到书房。月光如水,他提笔给萧远征写信:

"远征兄:多谢赐书。阅读间,颇有感悟。魏征言:'为政在于安民,安民在于足食。'此话与农政不谋而合。

弟有一策,欲以农事之法理国。详细方案已拟就,望兄过目指教。书臣上"

写完信,他的目光落在案头堆积如山的典籍上。这些书中的智慧,该如何转化为真才实学?仅靠过目不忘的能力,似乎还远远不够。他需要一个更系统的学习方法,需要将这浩如烟海的知识真正化为己用。

重新拿起《春秋》,正好翻到"正始于农"这一章。他眼前一亮,这不正印证了他的想法?农政之道,或可推及治国之策。

"先生,"他轻声自语,"您说要以智取胜,弟子必不负您所望。"

这一夜,他读书到天明。晨光熹微中,一个更加宏大的抱负在他心中渐渐成形。

科举,不过是开始。他要改变的,是这整个时代。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