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西行 - 警探皇妃 - 风雪夜归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警探皇妃 >

第五十二章西行

江水拍击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滔滔波浪雪浪连天,群山万壑飞卷起巨澜,云飘江河之上,大雕当空高翔,波涛直下江东,腾起袅袅烟雾。一路天高水急,九旌明黄大纛烈烈迎风作响,精兵悍马日夜飞马驰骋,夜里经常飘起夜雨,虽厚袍加身仍能切实感觉高原地区的夜的寒冷,让人寒意森森。

不知不觉日行千里,数十日转眼飞逝,我突然发现山脉和原野一下雄浑大气了。满眼都是开阔,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已经远远可以看到背衬着蓝天,飘然而出的巍巍雪山,看来已进入了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

偶尔可见雪山峰巅之上猎猎飞扬的风马,山脉迤逦而来,沿途山径经常可以看见越来越多的衣衫褴缕、匍匐前行的“嗑长头”去拉萨朝圣的藏民。

他们三步一拜,我们的快马驰他们身边,他们偶尔仰起头,暗黑的脸布满沧桑和灰尘,有的人的额头因不断的触地间已叩破了流出血迹甚至已磕出了老茧。在大山间的路上,络绎不绝磕长头的人,朝着他们心中的圣地拉萨一路叩拜前行着,那双手双脚和额头触地的啪啪声,向世人阐述着什么叫五体投地。

他们虔诚地向着前进着,而被他经过的空间和时间都好像停止了,只有那身上破烂的衣服、散乱的头发和磨破的牛皮手套似乎在默默诉说着他们一路艰辛和无言的虔诚。

三保脸露尊重,神情肃穆的叹道:“‘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人最至诚的礼佛方式,是藏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旅行,有的人一辈子即使倾家荡产也要去拉萨朝圣一次,他们辛苦劳作,积累财物,到了朝拜之时,却不惜散尽全部家财,去为佛身贴金,为来世求福。他们再怎么远都能‘三叩一拜’去拉萨朝圣,而我们伊斯兰教却没法去我们的圣地麦加朝拜。”

我知道最后三保真的去了,而且还七下西洋,便道:“只要你想去,总有一天会去的。还能带不少宝藏的。”

三保笑道:“那就借玉姑娘吉言,若我真的有一天能去朝圣,我给姑娘带麒麟回来,因为我听祖父说过南洋多产奇物。”

我听了一时惊笑道,“我等着。”我知道三保带回来的麒麟其实是长颈鹿,我在历史书上看过,但没想到是要带给我的?!哈哈。我不禁莞尔。

朱棣笑道:“西洋天高水远,不比这乌思藏,那才真的是水高浪急,而且父皇封海,边海贸易都不允许,你们俩倒象真的要去一般。”

这时突然陡峭的山峰间传来深远的长号声,接着响起悠悠的钟鸣还夹杂着急速的鼓声点和海涛般的梵叹诵读浪。

我们在马上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陡峭的山崖边竟有一座黑瓦白墙的寺庙,可见经幡飘舞,一群着宽大黑色僧袍的人头戴面具,挥舞象是木剑样的法器,正围着一堆熊熊燃烧的火堆跳舞,熊熊的火光照耀在他们五彩的面具上,尤其显得狰狞恐怖,山风呼啸,一群藏民也夹在其中,奇大无比的牛角号的“呜呜”号声在空中响荡。

三保说:“那是苯教僧人正在跳摊舞祭祀,驱赶恶鬼。他们手里拿的是法器,要念经文咒语。他们这只是一般的僧侣,听说高僧能吞刀吐火,驱魔作法。”

吞刀吐火?我有些惊讶。

“是的,我亲眼见到过。”朱棣点头道,“那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炽盛佛宝’国师哺加巴藏卜归降我们大明朝时,带领六十多人赴应天府南京朝见父皇,接受明朝册封时,还专门给父皇表演过口喷蓝焰,张嘴即喷出长长的蓝色的火焰,还可以随意控制大小,吞进吞出,父皇非常震惊。”

哦?这么神奇?我突然想起四川的变脸杂技里也同样有喷火的,我心底暗想是不是这只是魔术呢,但毕竟隔世如山,而且佛祖圣地,不能随意谈说,

三保道:“得道的西番高僧都往往身怀绝技。西番僧侣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他们是神的使者,替神传道。西藏佛教的僧侣不是随便就能当的,出家的都是吐蕃当地的贵族、官员等。在吐蕃传播初期,当时还规定僧侣的供养专门有‘三户僧’制度、‘七户养’制度。即规定每三户藏民,供养一位僧人,让僧人可以安心地‘修行’。僧人不用劳动,不用交人头税,而且可以接受教育,又享有极高的地位。

朱棣道:“在吐蕃赤祖德赞在位时,极其重视喇嘛,并由喇嘛执政,赤祖德赞任用喇嘛为教相(职权类似宰相),所有大小朝政,皆请决于喇嘛;所有行政制度,也都以密教经律为准则。

三保点点头说:“在重大事情时,喇嘛僧人可以作法,为了迎请护法的鬼神,需要建立坛城,置办供品。供品不象中原佛教,还包括供有人肉,来供养那些被高僧所役使的鬼神。”

什么?人肉,那不是要杀人吗?我听得瞬间都有种反胃的感觉。我道:“佛教在我心里的印象一直是不吃酒肉,不杀生,是《西游记》里的唐僧那样”

“《西游记》里的唐僧?”他们都异口同声地问,

我突然醒悟,对了,这还只是明初,吴承恩也是明中后期的人氏,西游记也要等到百年之后才写出来。

这个时候的四大名著可能也只出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朝代与朝代之间我又忘了倒时差。

我赶紧道:“就是唐朝的得道高僧唐玄奘,他不远万里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也是去天竺取得的真经呀。”

“哦”朱棣笑道:“哦,那是唐太宗朝代,京都在长安。那是汉地佛教。”

他又道:“这里是西藏佛教,包括最早的本地佛教和现在的藏传佛教。我们看到的这其实是最早的西藏本地教称为苯教,因为教徒们都缠黑色头巾和袍子也叫黑教。”我接着道:“你看,贵族的佛教以获得政权、领地、属民、财主为目的,因此领主之间、庄园之间、僧侣之间各教派之间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息过,互相争权夺利,一旦打起来,佛祖释迦、观音菩萨、大智文殊、大愿地藏全都抛弃了,黑刀白刀,你死我活。而贫民的佛教以修来世为目的,忍受今世的贫穷和痛苦,为获得来世的幸福,所有无穷的朝拜,有欲望的节制,有生命的仁爱,有贫贱的悲苦,甚至穷极一生为了能能去拉萨朝拜一次,让神灵看到他们的虔诚,寄希望来世能摆脱今世的困苦。贫穷的人将今生所有的希望都寄于来世,而执掌着神或那些以神化的高僧们却在烧杀抢掠,行凶作恶,这难道就是藏传佛教的本义?那些为富不仁,如果说这世的受苦是因为上世作恶,那他们这世作恶是为了下世受苦吗?”

“藏传佛教不是这?”我惊奇问道。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朱棣道:“藏传佛教是后来天竺国的‘莲华上座师’来西藏创立了新的教派叫红教,并翻译出显、密两宗的佛经,与我们汉地佛教一样信奉的也是释逸牟尼,所以也称藏传佛教,也被称为喇叭教。”

“几百年来藏传佛教发展到现在形成了众多教派,目前主要有宁玛派(俗称红教)、觉地派(紫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举派(俗称白教)、噶当等十大教派。”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最早产生的一个教派。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因为该教派还吸收和保留了最早的苯教教义,加上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觉地派(紫教)也是藏传佛教中很早产生的一个教派,与宁玛派基本相同,也是吸取了苯教的教义。萨迦派(花教),因该教派的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噶举派(白教)重视密宗学习,而密宗学习又必须通过口耳相传,故名噶举(藏语口传之意)。因该教派在修法时都穿白色僧裙,故噶举派又称白教。噶当派,藏语“噶”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用佛的教诲来指导凡人接受佛教道理的意思。各大教派都是藏传佛教,只是传教时显密宗略有不同。”

“喇嘛是藏语中‘最胜无上’的意思。后来到元世祖忽必烈征服西藏之后,尊大喇嘛八思巴为帝师国师,号称‘大宝法王西方佛子’。红教的势力遂日益隆盛。红教则是在元朝时候得势。但教与教之间历朝历代斗争不断。这次父皇急命我们赶往乌思藏就是因为觉地派(紫教)烧寺灭教夺权占位,命我前去平息。”

我又问:“藏传佛教各教派不都是明朝册封,才能予以认定的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