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菊花豆腐 - 我的饭馆通北宋 - 庄申晨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50章菊花豆腐

第250章菊花豆腐

当十四亿人民欢度双节的时候,吴铭已经过上三节了。

佳节又重阳。

“重阳”二字的由来,可以追溯至古籍《易经》:“以阳爻为九。”古人将世间万物分为阴阳两类,数字也不例外: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乃“阳之极”,两个九相逢,故名重阳。

所以重阳一方面寓意吉祥,值得庆祝;另一方面,盛极必衰,阳极必变,重阳又隐含凶兆,必须辟邪消灾。

由此衍生出重阳节的两个重要习俗:饮菊花酒和佩戴茱萸。

按宋时习俗,酿菊花酒应选用名为“延寿客”的菊花,最好提前一年酿制,采摘刚开放的菊花及一点嫩茎叶,与黍米同酿,等第二年重阳再开坛享用。

现在酿已然来不及,吴记川饭也没有酿酒的资格,吴铭仍让孙福去清风楼沽酒。

距重九尚有两日,东京城里已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深巷处处卖菊花,满城尽带黄金甲。

以黄金甲来形容并不准确,宋代培育的菊花品种足有一二百,其中多数是花盘重瓣型,颜色跨度较大,除了深浅不一的各种黄,白菊、紫菊、粉菊和各种拼色菊同样广受宋人喜爱。

九月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因此九月也称为菊月。

节日期间,不仅各大酒楼会用菊花扎缚成半圆形的高大门洞,用以装饰门面,士大夫和富人亦会邀请宾客,共享赏菊宴,就连寻常百姓家里也会置一两株菊花应景。

入乡随俗,不说对标大酒楼,起码得装点下店堂和雅间,后者尤其重要。

于是吩咐二郎去花市里采买菊花。

“掌柜的,该买哪种菊花才好?”

吴铭转向徒弟:“小谢,你怎么看?”

在场没人比她更懂赏菊鉴花。

谢清欢答道:“菊花的高下优劣,非言语能道尽,须亲临花市,观其神、察其形、嗅其香方可定夺。师父,不如让弟子与二郎同往?”

她的那点小心思吴铭岂会不知?分明是想借机出去逛花市的热闹。

他微微颔首:“也好,把帷帽戴上,自己注意点。”

“弟子省得!”

谢清欢回屋戴上帷帽,李二郎揣起买花钱,两人兴冲冲出门。

大约半个时辰后归来。

“师父!”

谢清欢拎着一个小布袋走进厨房。

“菊花呢?”

“在店堂和雅间里,已经插好了。”

吴铭到店堂和雅间里检视一圈,据二郎说两人买的是花色最正、香气最浓的龙脑菊,不愧是富家千金,这花插得真是赏心悦目,一看就是学过的。

等他回到厨房,就见三个厨娘正分取小布袋的红色果实。

吴铭定睛一瞧:“茱萸?”

谢清欢点头称是:“我等凡夫俗子,最好还是揣点茱萸傍身,师父法力无边,自是用不上。”

“嗯……”

吴铭忽然想起王维的那句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半句说的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最核心的习俗。

重阳登高源于东汉,最初是为了祭祀,至本朝已发展为群众性的活动,因“高”有“高寿”之意,很受老百姓的重视,连寻常百姓也“多出郊外登高”。

后半句说的则是重阳节佩戴茱萸以辟邪的习俗。

宋人一般会将茱萸装进绢囊里绑在手臂上,或者将成簇的茱萸簪插于发髻上或冠帽边。

为便于干活,三个厨娘各抓一把,径直揣进了兜里。

“师父,重阳将至,可要推出节日美食?”

“你出去买花时,我等已做好一样。”吴铭看一眼时间,“快蒸好了。”

“啊!”

师父竟背着我教双双姐新菜……

“非是新菜。”吴铭知她所想,“不过是几笼粉面蒸糕,我等正要做新菜,你便回来了。”

何双双笑道:“你师父是特意等你回来再做,你是吴大哥的亲传弟子,他自然记挂着你。”

谢清欢立时转悲为喜,既高兴又感动:“多谢师父!”

粉面蒸糕她自不陌生,因“糕”和“高”同音,重阳节的前一两天,民间多以蒸糕互相赠送,糕上会点缀各色果实,诸如石榴籽、松子仁、栗子黄之类。

比较讲究的人家还会用面粉做成狮子、蛮王的形状,放置在蒸糕上,叫作“狮蛮”。

吴铭不打算搞这么麻烦,本来连蒸糕都不想做,但别家食肆都卖,唯独吴记不卖,显得他“很不合群”。

好在何双双知道做法,不难,以他的白案水平轻松搞定。

蒸糕只是添头,老规矩,吴铭仍然准备了两道节日限定美食。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