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非遗少女【一更!】 - 绑定打卡系统,我成了悠闲旅行家 - 纯纯的橙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64章非遗少女【一更!】

第164章非遗少女【一更!】

依旧是那个升钟湖的湖畔。

日头渐斜,此时已经来到了下午的时间。

天上的云逐渐聚集了起来,一点一点的堆积,一层一层的堆叠,天气也变得阴了不少,眼看着一副就要下雨的样子。

李悠南并没有拿太多东西出来,他将烹饪用的厨具清洗干净,打包收好,又瞧了一眼那边的刘玉,见他还在跟升钟湖死磕,便好心过去问他:“你还要多久?还得去市区的。“

没想到刘玉依旧头都不抬,淡淡地说:“今天钓鱼的兴致比较浓,我打算多钓一会儿。今晚上就在这儿小住了。把你的帐篷给我留下,你人可以走了。“

李悠南的面部肌肉微微抽搐了一下,看了一眼那边的湖水,有一些不忍心就说:“实在不行的话你到那边的岸边去钓吧。或许不是你技术水平的问题,而是你站的位置不利于你的发挥。”

此时李悠南只能找这些蹩脚的理由来安慰刘玉了,但没想到刘玉却是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随后点了点头:“也有一些道理。“他看向李悠南,“今天你的运气比较好,或许我应该听你的。“

李悠南微微叹了口气——这小子还真是分不清局势啊,人最难的果然就是认清自己。

李悠南看刘玉今天是一定要在这儿钓到鱼才罢休的架势,便也懒得劝他了。

虽然这小子中午过后一口吃的都没有吃,但也不影响他这会儿看起来精力充沛。

还是那句话,成年人嘛,一顿不吃,再淋点雨什么的,死不了。

李悠南过去把帐篷给他留下,便也不管他了。

和那边的贺刚互相留了联系方式,便打算离开了。

贺刚是铁了心要在这里钓鱼的,他带的装备足以应对暴雨,而眼下才是4月份,不至于下暴雨的。

他对李悠南说:“放心吧,我会照顾好你哥们的。”

李悠南耸了耸肩膀:“不用管他,让他自生自灭好了。”

贺刚倒是有一些好奇地问:“你肯定不是钓鱼新人吧?”

李悠南指了指自己的脸说:“老哥,你认识我吗?“

贺刚表情有一些疑惑:“我应该认识你吗?“

李悠南笑了笑。

果不其然,虽然已经有300多万的粉丝了,但走在大街上能把你认出来的人还真没几个。

所以网红和真正的明星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一个国民级的明星走在街上是一定能被人认出来的,而哪怕是千万级别的网红,走在大街上大抵也没几个人会鸟他。

李悠南当然不追求出名了,但真正要出名还得上电视。

和刘玉他们分开以后,李悠南开车直接前往南充。

那个约李悠南的大学生原本是南部人,但是李悠南打算是在南充住的,那个大学生想都没有想,便表示自己可以去南充见他。

在车上,李悠南自然也在思考着那个约自己的大学生的一些事情。

从对方发过来的文字来看,总的来说,是那种刚刚毕业,还没有被现实过多鞭挞,对生活充满希望且有情怀的大学生。

说的难听一点,还有些不太接地气,说的好听一点,就是还没有变得现实,心里装着可以称之为梦想的东西。

他们所处的站位也比较高,理想主义,当然这些只是聊天时得到的结论,具体是不是这样的人,要见了面才好判断。

李悠南当然知道,在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亡。

在此之前,他其实对这件事感到有一些遗憾,却也没有强烈到一定要为其做点什么的念头。

归根结底,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靠一两个人的名声就能拯救的,它们被淘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顺应时代——因为有其他更好的替代品,失去了原本的实用价值。

就比如编织的竹篓,费时费力做出来价格还比塑料工业同类产品贵,普通人当然选择工业产品了。卖不出去,做的人自然越来越少。

但是李悠南的确被那个大学生感染了。

对方孜孜不倦甚至有些傻乎乎的劲儿,让他有一些好奇。

他想看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做这件事情。

李悠南按地址找到巷尾那家老茶馆时,那姑娘已经坐在靠窗的位置。

听见脚步声,姑娘腾地站起来,椅子腿在地上蹭出轻响。

没等李悠南开口,她先慌着扶了扶椅子,手碰到桌角的搪瓷杯,杯里的白开水晃了晃,溅出两滴在洗得发白的桌布上——她赶紧用指尖蹭了蹭。    李悠南走近,才看清姑娘穿件袖口磨得发毛的衬衫,领口扣得严丝合缝。

她手里攥着本卷边的笔记本,封面用黑笔写着“非遗调研”,“调研”两个字描了两遍,墨色发晕,该是写时太用力。

等李悠南坐下,她往前倾了倾身子,从帆布包里掏资料,掏的时候带出来个塑料口袋装起来的馒头,愣了下,又慌忙塞回去,耳朵尖悄悄红了。

注意到这一幕,李悠南愣了一下子。

此时那个女孩子才做自我介绍:“我,我就是路拾花了,李老师你好。”

李悠南点了点头:“在微信上面也没说的很仔细,简单说一下你吧……”

大抵是没有跟李悠南这种大主播沟通过,女孩结结巴巴磕磕绊绊,一时间有一些发懵,似乎不知道要从哪里说起,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

李悠南笑着宽慰道:“不用紧张,就先说一下你的经历吧……”

陆拾花低着头依旧不怎么敢看李悠南,小声的说是这样的:“我之前在支教的时候接触过一个老人,他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在我那次支教结束的时候,那个老人去世了,然后他手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算是失传了。我觉得很痛心,就想着大学毕业了以后能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随后她开始翻找资料说:“大学毕业以后我花了一段时间去整理了一下我知道的几个快要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你看一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