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死亡日记本》(3) - 松鹰推理系列 - 松鹰 - 科幻灵异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科幻灵异 > 松鹰推理系列 >

第五十八章《死亡日记本》(3)

石牛对石鼓

1

当天夜里。在小书房里,聂风打开笔记本电脑,在网上查找线索。

窗外传来阵阵蛙鸣。聂风敲着键盘,双目盯着屏幕搜索。猫咪麒麟公子蹲在写字台的一角,眯着大眼睛打盹。

聂风发现与张献忠藏银有关的文章不少,不过大都是市井传闻或江湖趣谈,其中有的也透出一些闪烁的信息,就像盗墓小说一样充满着悬疑。

一些醒目的标题跃入眼帘——

张献忠藏宝之谜:是历史开的玩笑还是巨型宝藏?

张献忠劫掠的大量宝藏究竟藏在哪里?

张献忠沉宝锦江下游,留下神秘的藏宝图?

……

聂风逐一点击打开,饶有兴味地浏览起来。

凭着直觉,聂风相信“张献忠拥有大量宝藏”这种说法不是妄言。有篇文章称,据史书记载张献忠从陕西起事,转战湖北、湖南和四川,走到哪里抢到哪里,抢劫对象下自普通百姓上至皇室官绅,无一幸免,掠得金银财宝不计其数。张献忠从各州县的富商大贾处掠取的钱财,少则数千两黄金,多则上万。张献忠并对抢掠所得财产严加控制,还立下军规:部下若私藏金银一两,斩全家;藏十两,本人剥皮,斩全家。如此一来,所有金银财宝尽归张献忠一人掌控。据称崇祯皇帝和他相比也只能算是“小户”。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后曾举办斗宝大会,显摆自己的财富。他在24间屋子摆满了奇珍异宝、金锭银锭,令观看者目不暇接。瞠目结舌。有历史学家粗略估算了一下,张献忠至少拥有千万两白银。按明末一两白银折合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300元人民币计算,他拥有相当于现在30亿人民币的财富。

张献忠死后,这笔巨额财宝一夜之间便不知去向……聂风继续在电脑键盘上敲击。

在题为“张献忠劫掠的大量宝藏究竟藏在哪里?”的网文里,网友“千年一梦”写道:这笔宝藏是藏于锦江水底?埋于青城山下?还是隐于芦山县城(隶属于今雅安市)?人们的猜测不一而足,其中最让人们信服的藏宝地,就是锦江江底。

这篇文章说:在《明史》里有记载,张献忠被迫撤出成都前,干了一件奇怪的事。他让部下在锦江下游筑堤,抽干江水,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了个数丈深的大坑,将他抢掠来的数以万计的金银财宝埋在坑中,并在附近埋下石牛和石鼓作为暗记,然后重新决堤放水,淹没了埋藏财宝的大坑,此举称为“水藏”。

网文说,三百多年来,张献忠藏银的巨大诱惑,吸引了无数人蜂拥而至,他们之中有淘宝者、盗墓人、考古学家、军阀商贾,甚至当地的市井村夫也加入了疯狂的寻宝行列,大家都在做发财梦。

这让聂风想起但丁的一句名言:“贪欲使人无所不为。”

然而,这笔宝藏从来没有人找到。张献忠的藏银成为世人难解的一道谜团、一个谜咒……夜深人静。四周悄然无声。只有麒麟公子侧卧在书桌上,轻轻地打着呼噜。

聂风从电脑屏上抬起目光,陷入了沉思。

在网上,与张献忠藏银有关的信息大都指向锦江河底。

康鹏他们为什么选择去江口镇呢?

这其中必有原因。

2

几天之后。聂风正吃早餐,随手翻阅着刚送来的《华西早报》。在第二版的左下角,他偶然看见一条文化动态。

华西早报记者报道:今晚,资深巴蜀文化研究专家、c大人文学院南晓明教授将做客武侯祠香叶轩,走上“锦江夜话”讲坛,破解“张献忠藏宝之谜”。

聂风读罢,不禁喜出望外。

当天聂风有个“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高端访谈”的采访。他在高新区忙活了一天,傍晚时分,匆匆赶到武侯祠香叶轩。这时“锦江夜话”刚好开始。在一棵大榕树下,南晓明教授坐在露天讲台后的太师椅上,正双手伏案,侃侃而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