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大炮一响 - 少帝成长计划 - 中丞佐吏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少帝成长计划 >

第368章大炮一响

第368章大炮一响

须得一提的是,马邑、武州塞南北相聚不过六十余里,东面的山林和西面的峡谷,距离也不到百里。

长百里,宽六十里是个什么概念,拿长安城作为参考就具体多了。

——长安城南北约二十里,东西十五里!

以此为参考,若是将马邑与武州塞之间的区域作为战场,那匈奴可能出现的十万以上的骑兵,和汉室派去包围的三十万步兵部队,就要挤在一片只有二十个长安城那么大的狭小区域!

诚然,汉都长安在整个华夏封建史上,都算得上是气势磅礴,规模庞大的都城。

但再怎么说,长安城终究不过是一座城邑···

二十里*十五里的长宽,换算在后世就是八公里*六公里,还没一个县大!

百里*六十里,也不过是一块长四十公里,宽二十五公里左右的区域。

——后世随便一个一线城市,其三环以内的区域,就大概是这么个范围!

如此狭小的区域,容纳四十万人,而且还是四十万战斗编制,本来就已经显得有些拥挤了,更别提骑兵这种需要战场纵深的兵种了。

按冷兵器时代的状况,一支十万人的骑兵部队要想全部参战,且自由铺开,起码需要方圆五百里以上的战场!

毕竟骑兵的战争,除了最终时刻的对冲之外,还有开始的结阵对抗、追逐等部分。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如果匈奴人真把十万人以上的骑兵部队送入武州塞,并使其陷于马邑与武州塞之间的狭小区域,那就等同于自废一半武功。

根据刘弘地推测,那样一片狭小的战场,匈奴人最多最多,只能铺开2-3万骑兵。

剩下的,就都只能挤在营地,等前线有人死了,再递补上去。

这也是刘弘对此次‘马邑之谋’满怀信心,且对汉室步兵集群的战斗力并不十分担忧的原因。

——两万骑兵,再怎么机动性强,在马邑和武州塞之间的狭小战场,都将失去‘进退自如’的活动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歼灭一支十万人数量级,却根本不具备活动空间的骑兵集群,同等数量的重步兵、弓弩部队,应该就足够了。

毕竟步兵对战场纵深的要求,几乎是忽略不计的。

——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战场纵深越狭小,对步兵越有利!

派十万汉军重步兵去马邑,也不过是面对2-3万匈奴骑兵,至于剩下的匈奴骑兵,则都类似于‘排队送死’的性质。

十万汉军vs三万匈奴骑兵,能不能稳赢?

——历史上的武帝一朝,汉军将士都人均‘以一敌五’了!

刘弘现在凭借重步兵集群,把匈奴骑兵围在马邑和武州塞之间,说一句‘三打一稳赢’,不过分吧?

刘弘先前对此次战争的预算,如武器装备、军队调动、粮草军饷等,也都是按照‘大概十万人’来预测的。

现在可倒好:柴武开口就是‘要想歼灭就得三十万人’,还补了一句‘三十万人也未必能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