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 科举在成家后 - 年末岁初 - 纯爱同人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纯爱同人 > 科举在成家后 >

第16章

第16章

晏清的目光转向兰音。兰音坐得笔直,双手规规矩矩地放在膝上,目光紧紧盯着晏清的手指和书页上的字,神情专注得近乎虔诚。她嘴唇微动,却没有发出声音,只是极其认真地、一遍遍地用目光描摹着那个“上”字的轮廓。

“兰音,你也试试看”晏清拿起一块小木板和一支削得尖尖的炭笔(为了省墨),递到她面前。

兰音的身体再次绷紧了一下,仿佛那炭笔是烫手的烙铁。她迟疑着,手指蜷缩又松开,最终,像是下了极大的决心,才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接过了炭笔和木板。入手冰凉粗糙的触感,却让她心头滚烫。

晏清没有催促,只是耐心地重新示范了“上”字的写法。兰音学着晏清的样子,笨拙地握住炭笔,那姿势明显不对,过于用力,指节都泛白了。

她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在木板上划下第一笔——歪歪扭扭,像条爬行的蚯蚓。她的脸颊瞬间飞起两抹红晕,是窘迫,也是羞惭。

“没关系,刚开始都这样。”晏清的声音异常温和,带着鼓励,“手腕放松些,看,这样……”她伸出手,虚虚地覆在兰音握笔的手上方,并没有真正触碰,只是引导着姿势,“对,轻一点,稳住……”

兰音的身体因这靠近而瞬间僵硬,但晏清信息素中那清冽的初雪墨香气息,此刻只带来安定,没有任何侵略感。她强迫自己放松下来,依照晏清的提示调整姿势,再次落笔。这一次,虽然依旧歪斜,但至少有了点“横”的模样。

“很好!”晏清由衷地称赞,眼中带着笑意,“比刚才好多了。来,再写一个。”

兰音的心跳得飞快,不是因为恐惧,而是一种奇异的、久违的激动。她抿紧唇,全神贯注地再次落笔。一个、两个、三个……木板上渐渐排满了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的“上”字。每一个都那么稚拙,却仿佛带着千钧的重量。

楠儿看得有趣,也伸出小手嚷嚷:“楠儿也要写!”

晏清笑着给了她一块木板和一小截炭笔头,任由她在上面涂鸦。小厅堂里,一时只剩下炭笔划过木板的沙沙声,楠儿偶尔的嘟囔声,以及蜡烛燃烧的轻响。

晏清的目光扫过兰音低垂的、写满专注的侧脸。昏黄的灯光柔和了她平日里过于清冷疏离的轮廓,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扇形的阴影,微微抿起的唇角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

当她终于写出一个勉强算得上端正的“上”字时,那双墨色的眸子里,瞬间迸发出的、如同拨云见日般的光芒,璀璨得让晏清心头一窒。

那是被压抑了太久的光,是求知欲被点燃的火种,是冰山深处悄然涌动的春泉。

晏清移开目光,嘴角却不由自主地向上弯起。她知道,这不仅仅是在教她们认字。这盏蜡烛下的小小课堂,是她在一点点凿开隔阂的坚冰,也是兰音在小心翼翼地、试探性地向她、向一个全新的可能,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

她拿起笔,在兰音那块写满“上”字的木板角落,端端正正地写下了两个字:

晏清

然后,她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木板上的名字。

兰音怔怔地看着那三个黑字,又擡头看看晏清,眼中是纯粹的、孩子般的茫然。

晏清微微一笑,声音轻柔如夜风:“这是我的名字。”她又拿起一块新的木板,递给兰音,“来,我教你写你的名字。”

兰音的呼吸停滞了一瞬。她的名字……由她亲手写出来这感觉陌生得让她心尖发颤。

晏清握着炭笔,在木板上,一笔一划,缓慢而清晰地写下:

兰音

两个字,如同四颗星辰,骤然点亮了兰音沉寂已久的心空。她看着那陌生的、属于她的符号,一种难以言喻的酸涩与暖流猛地冲上鼻尖,眼眶瞬间红了。

她慌忙低下头,掩饰住瞬间的失态,只是更加用力地、近乎贪婪地凝视着那四个字,仿佛要将它们刻进灵魂深处。

“兰音”她终于,极其轻微地、带着颤抖的声线,第一次清晰地念出了自己的名字。

晏清没有催促,只是安静地等着。蜡烛的光芒跳跃着,将三人依偎的身影温柔地投在斑驳的土墙上,交织成一个温暖而充满希望的剪影。

窗外的夜色依旧深沉,但这小小的陋室之内,知识的微光与情感的暖流,正悄然汇聚成一条名为“新生”的溪流,静静地流淌开来。

休沐日的“家庭学堂”成了陋室里最明亮温暖的时光。蜡烛的光芒似乎都因这小小的仪式感而显得格外明亮柔和。

晏清不再是那个需要小心翼翼试探的赎罪者,在这个矮几前,她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引导者。

兰音也不再仅仅是沉默的承受者,她像一块干渴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每一个墨字的形状和读音,眼中那曾经死寂的潭水,如今被求知欲搅动出粼粼波光。

楠儿是课堂上最快乐的“学生”。她坐在小杌子上,小短腿够不着地,悬空地晃悠着,跟着晏清奶声奶气地念:“人之初,性本善!”虽然常常念得七扭八歪,却总能引来晏清毫不吝啬的夸赞和兰音唇角一闪而过的、几乎看不见的柔软弧度。

晏清的教学内容也在悄然扩展。除了《蒙童训》,她还从老先生那里借来一些图文并茂的农书、简单的算学口诀,甚至偶尔夹杂一两句朗朗上口的诗句。

她发现兰音对实用性的内容尤其敏感。一次,她讲到如何辨识粮食好坏,兰音听得格外专注,甚至破天荒地低声问了一句:“那……米铺的‘陈米充新’,如何辨”

晏清心中一动,详细讲解起来。兰音听得认真,末了,几不可闻地“嗯”了一声,表示记住了。那细微的回应,让晏清心中像被羽毛轻轻搔过,泛起一阵奇异的满足感。

更让晏清惊喜的是兰音的“小本子”。

那是一个用粗糙草纸装订起来的薄册子,针脚细密,显然是兰音自己缝制的。晏清偶然在灶台边发现它时,它正被一块干净的布巾仔细包裹着。她并非有意窥探,只是布巾被风吹开了一角,露出了里面密密麻麻的墨迹。

晏清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没忍住好奇,轻轻翻开了一页。

映入眼帘的是无数个重复的“兰音”、“晏清”、“楠儿”。字迹从最初的歪歪扭扭、大小不一,到后面渐渐有了筋骨,变得工整清晰。

显然,这是兰音在无数个夜深人静或白日劳作的间隙,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每一个字都凝聚着她难以想象的努力和专注。

翻过几页,后面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记录:

“十月廿三:米一升,十五文;盐半斤,五文;蜡烛添,三文。”

“十月廿八:卖绣帕两条,得钱二十文。”

“十一月初五:药草三包,九文(晏……给的)。”

字迹依旧稚拙,有些数字还写得歪歪扭扭,甚至有几处明显记错了,比如盐的价格似乎偏高,但那份认真劲儿却扑面而来。

晏清的手指轻轻拂过那些墨痕,仿佛能感受到兰音在蜡烛下或灶火旁,屏息凝神、一笔一划书写的专注模样。一股暖流夹杂着酸涩涌上心头。她心疼她的不易,更欣喜于这份主动的、笨拙却坚定的“参与”。

她没有点破,只是默默记下了账目上的错误。几天后,当兰音再次拿出小本子记录时,惊讶地发现,自己之前记错的盐价旁边,多了一行朱笔小字,清晰地写着:“市价:盐半斤,三文。”旁边还画了一个小小的、表示“改正”的钩。

兰音的手指猛地顿住,心跳如鼓。她飞快地擡眼,看向正在桌边读书的晏清。晏清似乎毫无所觉,目光专注在书卷上,只有嘴角微微向上弯起一个不易察觉的弧度。

一股热意瞬间从兰音的脖颈蔓延到耳根。她慌忙低下头,把小本子紧紧按在胸口,仿佛揣着一个滚烫的秘密。那朱红的批注,像冬日里一点微弱的炭火,不仅温暖了指尖,也悄悄熨帖了心底某个角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