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寒门有贵子
五问官盐质劣之因?六问私盐屡禁不止之根?七问盐丁灶户之困?八问盐引旧法之弊?九问太子新法可行否?十问盐政革新利国利民否?
十问如十把利剑,层层递进,鞭辟入里。
不仅揭露了旧盐政的积弊,更以河东所见所闻,论证了太子新法的可行性与惠民本质。
文中数据详实,逻辑严密,字字铿锵。
当颜师古当众诵读此文时,全场鸦雀无声。
那些华而不实的世家诗赋,在这篇策论面前黯然失色。
孔颖达拍案而起,老怀大慰说道。
“此文切中肯綮,忧国忧民,非心怀社稷者不能为也,太子新法,由此文观之,乃济世良方!”
颜师古亦捻须说道。
“文风质朴,立意高远,直指本源,此子有经世致用之才!”
张远之名,一夜之间传遍长安文坛!
力压一众世家子弟,无数寒门士子闻之振奋,也就此看到了希望。
翌日早朝,盐引新法再次被提上议程。
户部一位崔姓侍郎率先发难,矛头直指昨日的东市风波。
“陛下。太子新法名为惠民,实为敛财,扰乱盐市,更致长安大乱。此乃动摇国本之举,万万不可行!”
卢氏一派的御史紧随其后,说道。
“臣附议,盐政乃祖宗成法,维系百年,岂能因太子一人之念擅改?若强行推行,恐天下盐商动荡,激起民变!”
“陛下,霍百万等盐商世代经营,乃盐业中坚,太子新法,将其逼至绝境,昨日民乱便是明证!此乃祸乱之源!”
一时间,各种大帽子再次铺天盖地砸向李承乾。
李承乾待弹劾之声稍歇,才缓缓出列,说道。
“诸位口口声声民乱、动摇国本,却不知昨日东市之乱,根源何在?王玄!”
王玄应声上前,将昨日收缴的罪证,一一呈上御前。
并当众简述其勾结世家、祸乱盐市、煽动民变的罪行。
“此等乱民不除之,国将不国!”
李承乾目光扫过那些弹劾的官员,说道。
“尔等为其张目,究竟是为国为民,还是为了一己私利。”
不给对方喘息之机,李承乾再次取出一份奏章。
这是户部历年盐税收入,与按市价及应有田亩估算之理论盐税对比!其间差额,触目惊心!
流失之巨,足以再养十万雄兵。
他又拿起惠民盐铺的明细账册,说道。
“再看此惠民盐铺之利,微薄之利,尽数贴补河东青苗贷损耗、疫区重建、水利修缮!取之于盐,用之于民!何来敛财?何来争利?此乃利国利民之正道!”
强烈的对比,如同无形的耳光,狠狠抽在反对者脸上。
魏征出列说道。
“太子所言甚是,盐政积弊,已至非改不可之地步!旧法养肥蠹虫,饿瘦国库,苦了百姓!新法开源节流,惠泽万民,充盈国库!”
世家官员还想再辩,李世民却已从御座上站起。
他目光扫过殿下群臣,最终落在李承乾身上。
昨日微服所见百姓,文华会上那篇《盐政十问》,此刻与太子的慷慨陈词、魏征等人的力谏,都让他已经心中有数。
李世民开口说道。
“太子所拟盐引新法,深察民情,切中时弊,着户部即日会同东宫属官,详议施行细则,择京兆府及周边数州先行试点,凡有阻挠新法煽动闹事者,严惩不贷!”
李承乾、魏征、马周等人躬身领命。
世家官员们颓然低头,这一局,他们输得彻底。
盐引新法试点之令既下,长安震动。
当夜,东宫丽正殿灯火通明,一场宴席正在举行。
受邀者并非王公显贵,而是经过王玄暗中筛选,在长安东西两市颇有名望且对太子新政持观望或支持态度的中小盐商代表。
宴席雅致却不奢华,所用餐具皆是河窑烧制的细白瓷,远胜世家常用的普通青瓷。
席间铺设的桌布,是河东新织机所出的细麻提花布,花纹雅致。
最引人注目的,是盛放在小巧琉璃盏中的调味雪盐。
李承乾一身常服,举杯致意说道。
“今日设宴,非为酬功,实为共商,诸位所求,不过是一个凭本事吃饭的机会,新法之下,不论出身,只凭盐引做事。”
说话间,他随意地用银箸点了点面前的菜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