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大唐的条件 - 大唐最强太子:开局怒怼李世民 - 清河鱼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71章大唐的条件

为表诚意,亦为使文成县主在吐蕃不孤寂,吐蕃赞普须遣其王室子弟或重臣之子三人,入长安国子监学习圣贤之道,沐浴大唐文华。

吐蕃须以赞普之名立誓,十年之内,绝不犯我大唐边境尺土寸民!若有违背,则商路断绝,质子羁押,我大唐天兵必至!

李世民听着,李承乾这一手堪称绝妙!

名义上满足了吐蕃求娶大唐女子的要求,实际上却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大唐手中。

赐封县主,身份得体又不损国体,开放商路,是为经济渗透和控制。

要求质子入国子监,名为学习,实为扣留人质,更是文化同化的长远布局。

最后十年不犯边的誓言,则为大唐争取了宝贵的战略缓冲时间!

这哪里是妥协,分明是以退为进,反客为主,将一场潜在的外交危机,转化成了掌控吐蕃的战略契机!

李世民抚掌赞道。

“太子此策深谋远虑,化被动为主动,此乃上善之策,玄龄,无忌,即刻依此拟定国书条款,细节再议,核心不可变,传禄东赞明日入宫,朕亲自晓谕!”

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心悦诚服,齐声应诺。

李靖看向李承乾的目光,也充满了赞许。

此子不仅勇武刚烈,更有如此深沉的智慧,实乃大唐之幸!

翌日,当禄东赞再次踏入两仪殿,接过那份措辞温和却字字如铁的大唐国书时,脸色不定。

他自然看穿了李承乾计策背后的深意,开放商路是经济命脉被握,质子入京是投鼠忌器,十年之盟更是套在脖子上的枷锁。

松赞干布确实赌不起倾国之战,也承受不起彻底与大唐交恶的后果。

他拿着国书的手颤抖,最终化作了一声长叹。

对着御座上的李世民和年轻储君,行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吐蕃大礼。

“外臣禄东赞,代我主松赞干布叩谢大唐皇帝陛下天恩,谢太子殿下深谋厚意,吐蕃愿遵此约!”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

东宫丽正殿内,烛火通明。

一场小范围的核心会议正在进行。

李承乾眉宇间依旧带着挥之不去的思虑。

王玄、刘仁轨、马周、常胜肃立阶下,苏玉儿则安静地坐在李承乾身侧。

“吐蕃之事,暂告一段落,禄东赞虽已低头,然狼子野心,终不可轻信,王玄,对吐蕃的渗透监控,丝毫不可松懈,尤其要盯紧其与西突厥残部的勾连。”

王玄躬身应道。

“殿下放心,百骑司密探已入高原,禄东赞身边,亦有暗桩。”

李承乾点点头,目光转向悬挂在殿侧的巨大舆图。

“北疆虽定,然隐患未除,百骑司最新密报,贺鲁残部西遁后,似与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有所勾连,薛延陀收留贺鲁,其心叵测。”

他点在了东北方向,说道。

“而此心腹大患,更是迫在眉睫,高句丽!”

“渊盖苏文弑君篡权,凶暴跋扈,其据辽东山川之险,拥带甲数十万,近年不断加固新城、辽东城、白岩城等要塞,更在沿边修筑千里长城深沟高垒,囤积粮草,显有长期割据之心!其国虽小却民风彪悍,据险而守,实乃我大唐东北心腹之患,如鲠在喉,必除之而后快!”

刘仁轨也明白这些。

高句丽地形险要,山城林立,易守难攻。

前隋炀帝三征而不克,耗竭国力,足为前车之鉴。

且其水师亦不容小觑,控扼黄海,可袭扰我山东、登莱沿海。”

李承乾赞许地看了刘仁轨一眼,说道。

“故此,不可操切,渊盖苏文弑君自立,其国内并非铁板一块,新旧贵族矛盾重重,此为其一弱,其二,其国狭长,南北呼应需时,我可分而制之。其三,其水师虽强,然战法老旧,我若以新式战船、火器破之,可断其海上臂助,甚至直捣其腹心!”

他看向刘仁轨,说道。

“刘卿,水师之事,乃破高句丽之关键一环,着你即刻暗中着手,联络登、莱等地船工巧匠,研究新式海船构造,辽东地理、高句丽山城布防、军队调动规律,亦需详加刺探绘图。”

“末将领命!”

李承乾又看向王玄,说道。

“加强对高句丽的情报渗透,尤其是其国内反对渊盖苏文的势力,以及其与百济、新罗之关系。巨细靡遗,报予孤知!”

就在李承乾将战略目光投向东北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却在大唐的东南方掀起。

依新制举行的科举大比日益临近,寒门学子翘首以盼,长安城内充满了跃跃欲试的蓬勃朝气。

然而,一道来自江南道的八百里加急奏报,如同一盆冰水泼下!

江南西道,洪州。

州府衙门前的鸣冤鼓被擂得震天响,一群寒门学子将州衙大门围得水泄不通。

“冤枉啊,青天大老爷,还我们清白!”

“顾子安、周文博等人寒窗苦读十载,文章锦绣品行高洁,怎会舞弊?分明是有人构陷!”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