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章第七十五章赭
第916章第七十五章赭
逢一朝会,平时天天小会,赭一边在心中腹诽着没完没了的会一边听着公卿百官们挨个发言。
会是真的烦,但又不能不开,尤其是大朝会,大朝会上各司除了汇报工作,还会将自己遇到的需要其它司配合的问题提出来,达成初步意向,之后再小会协商具体怎么合作,不提前沟通好,事情就别想办好。为了管好一个人口已突破七万万的庞大帝国,各司也在不断细分,很难再像早期那般一个部门总览所有事。
眼看就要大朝会就要结束,赭的精神不免松懈,忽见春卿起身出列,赭瞬间打起精神。
春官府的主业是教育,经验与直觉告诉他,春官府不出问题则已,一出问题就是大问题。
“禀王,先王山陵崩至今已四十,按传统,该准备为先王定谥入庙了。”
山陵年才能为先王定谥号,但不是真的等人死年才开始,而是提前几年便开始准备,真等死年再临阵磨枪,会手忙脚乱到让人生不如死,大概率也来不及。
赭恍惚了下,时间过得真快,先王都死四十多年了,青蘅走得比先王更早,快六十年了。
赭道:“按以前的章程来办吧。”
帝国都死了一百多个王,定谥入庙早已发展出一套完善的章程,按规矩来办就行,也不费事....才怪。
定谥需要符合先王的事迹,你做了什么决定你的谥号,因此定谥时需要将先王生前所有政令都调出来,一一研究执行结果与造成的利弊。
人族王朝因为定谥入庙的缘故有保留先王所有诏书政令的传统,不拘大小,人王的每一项政令每一道诏书都有备份,这些档案会保存至少两百年。
蒲阪帝都时期还好,因为帝都并不移动,只要没发生特大火灾,或王权式微没有足够财力保养档案,档案都能保存得很好,少有遗失。但辛筝开启了帝都迁徙制度,每次帝都迁徙,档案自然要跟着跑,这个过程中难免有遗失。
但这不算最大的麻烦,巫即殿保存人族所有史料,王的政令诏书自然也在其中,找不到的可以调阅巫即殿那一份。
最大的麻烦是辛筝在位时间真的很长。
白帝崩后人族再无在位时间超过百岁的王,虽然白帝之前也没几个,但偶尔还是会冒出一个,人们整理档案前多少有个心理准备。
白帝之后不再允许有长生种血脉的人继承王位,加之王权整体而言是在走下坡路...众多因素导致的结果是白帝之后的两千年里大部分王的在位时间并不长。
辛筝在位近两百载,她又是个非常勤政的王,虽然每天只批四个时辰的公文,但效率很高,一天批阅的公文加起来少则八百斤,多则千余斤。
档案全部调出来后负责主持定谥的官员不由捂住心脏,一口气没上来差点就去了。
这么多档案,一一整理,研究它们在当时与之年的影响....莫,十年都不一定能完成这一工程,保底也要二三十年,但定谥迟个一两年还行,拖二三十年那是想被骂死。
定谥是不可能不定的,拖也是不可能的,乱世时还能找借口拖延,如今可不是乱世,官吏们只能焚膏继晷的干活,争取年期满前整理出结果。所幸官府虽然不会加人,但档案整理并非官吏们一方的事,玉宫与巫即殿都会派人参与,三方的人手一起干活,虽然会因为一些事而产生分歧,但效率还可以。
紧赶慢赶,终于在猝死与期满前赶出辛筝的谥号。
谥号赶出时赭与幽篁都已在九阙山为辛筝入庙做准备,拿到赶出的谥号时与公卿、十巫不约而同露出你在逗我们的表情。
不同于人族早期谥号制度还不够完善,谥号用字比较随意,用一些美好的字眼就成,中后期进入双字时代,谥号表里的每个字都有很复杂的含义。
以最高等级的文和武为例,第一个以文为谥号的青帝是一位文治令人惊叹的王,文这个本来只是因为她在位时没有战争、民众活得轻松而择的谥字因她拥有了特殊的意义,只有文治出类拔萃的王才有资格使用文做为谥号。
第一个以武为谥号的王是黄帝,武功第一,元洲第四王朝的建立者,人族在元洲的版图差不多是在他那时定下的。本来没有武这个谥号的,但黄帝太生猛,感觉谥号表里哪个字都不适合他,便专门为他往谥号表里加了个武字。也因为武这个谥号是为他创造的,此后的王想要自己的谥号里有一个武就必须要有出色的武功。
其它谥号亦如是,每个谥字第一个使用的王决定了后来使用同一个字的王有什么特征。也因着这一传统,哪怕不是专门负责整理档案的人,人们翻翻史书瞅瞅一位王干过什么,差不多能猜到这位王的谥号。
单字谥号已经被诸王用完,近千年的王普遍为双字谥号。
在众人的想像中,辛筝的谥号中第一个字必定是武,民间地下赌坊开盘口赌辛筝的谥号,谥号中有武这个字的赔率是二赔一,与之相对的是文字的赔率最高,一赔一百。
第二个字的范围要大一些,庄、襄、昭、桓这些最有可能。
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这两条辛筝都有,最关键的是因为第一位谥昭的王是史书盖章的美男与君子(道德节操摸到了及格线),昭还有一个特殊释义,容仪恭美,即,这位王是一位才华、美貌、品性兼备....众人思考至此感觉这个字似乎不怎么合适,辛筝是个美人,也很有才,只道德节操....
但就算昭不合适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人族诸王里要找出道德君子很难,要找人渣比比皆是,若将道德节操加进王的身后名审核标准,人族迄今为止的人王至少九不掉恶谥。
爬上王座的诸王对自己的道德节操有多灵活甚有自知之明,强烈反对以私德与节操评论帝王,这一异议得到了世人的接受,毕竟人族折腾谥号是为了激励帝王为了身后万世之名好好干活,不是为了恶心帝王,打击帝王的工作积极性。因此除了极个别谥字,大部分谥字是完全不考虑王的私德与节操,只以功绩论帝王善恶功过,就算王座上是个绝顶的人渣败类,只要王履行了王的责任,功绩彪炳,照样能拿一等一的美谥。
昭不能用就不能用呗,还剩下三个呢,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辛筝哪条不符合?兵甲亟作曰庄,睿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全都能在辛筝找到,包括死因,虽然不是死于原野,但辛筝确实死在外头;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辛筝也很符合。
然辛筝的档案最终整理出来的谥号很有特色,倒不是用字不好,用字挺好的,都是一等的美谥,上文下宣。
这是把文武二字写反了还是在反讽?
圣善周闻曰宣,有过为僖,施而不成为宣,总得来说以前用宣这个字的王都是拉住了下降的国力,在位期间使国力增长的王,辛筝确实是中兴君王,给她用宣也不是不行,但文,纵观历史有哪个以文为谥的王能在杀人上同辛筝一战?又有谁有拿杀人当下饭节目的了,很多问题都会跟着好。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问也没问题,看得书非常杂,并且上到权贵下到底层氓庶都能聊上几句。慈惠点的谥号,满足王的虚荣心。
文治武功同样惊艳的王虽然罕见,但放到七千年的时间长度上没有什么王是没有的,加上辛筝一共四个。
最出名的是白帝,晚年自毁城墙,人们不需要究竟她的文治武功哪个更出色,从恶谥中挑一个送她便够了,虽然后来被翻了案,但她对当代人造成的伤害也是实打实的,且谥号不可变,只是给她个好的庙号,以及最后谁也没想到的帝号。剩下两个没白帝那么离奇,但一个死得太早,政策延续性不够长,很多政策人死政息,谥号偏同情。还有一个是活得太久,年轻时有多英明神武晚年就有多昏聩,将年轻时攒的英明印象败得七七八八,也不似白帝那般是出于急于求成导致的悲剧,是单纯的活得太久唯我独尊太久心态膨胀得没边导致的昏聩,不仅定谥号时没什么争议,不给他庙号时更没争议。
辛筝是唯一一个没在晚年翻车的案例,但凡有个先例都不至于猜谥号猜得全军覆没。
想明白怎么回事,众人该干嘛继续干嘛。
召开全国民使大会(只在定谥号庙号帝号、先贤入庙与王权更叠时临时召开的一种会议),将谥号拿到会上投票表决。反驳谥号必须有与说服力的理由,以此驳倒官方,但官方拿出的谥号是对整个档案的归纳总结,民使们哪怕有意见也争不过,文宣两个字便定了下来。
祖庙的石刻中空缺的名字赶紧让工匠填上,神主也做一尊不再只有姓氏名而是加上谥号的新神主,定下的谥号也通过邸报迅速公告天下。
最后一项引得天下哗然,私底下开盘口赌辛筝会是什么谥号的人相当多,大部分人赌得不多,甚至都没找盘口,而是亲朋好友之间私人赌,赌注也只几个钱,赌输了损失也无足轻重。没赌的人见别人热烈的讨论,茶余饭后闲来无事也会参与进去,到最后几乎全民参与猜谥号。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前后猜了数年,最后出来庄家自己都没想到的庄家通吃结果,人们很难不激动。相当一部分人本来没想大老远跑九阙山凑热闹,气愤之下揣上钱就出门奔九阙山要问个清楚。
按着传统,定谥号定庙号追尊为帝全都要写祭文,告祭天地与往圣先贤,解释这个人做过哪些好事哪些坏事,为何是这个谥号/庙号/帝号。
祭文的内容还会写成告示贴公告墙上,在轵邑与九阙山能最快看到。
赭本就将这一次的入庙办得盛大,来凑这盛事的人本就多,无数原本不想凑热闹却因为想尽快知道自己如何猜错的人又赶来....入庙之日,整个九阙山与轵邑地区涌入人口超过百万,再加上本地人口,超过三百万人参与盛事,负责维持治安的官吏与军队每天累成死狗。
相对算轻松的赭捧着神主位,身后跟着公卿百官与先王王嗣的无忧,在担任司仪的玉主幽篁的主持下一同将辛筝的新神主从寄庙送入九阙山中已经修建好的属于辛筝个人的庙宇中。
王庙只有三丈高,日后待辛筝有庙号才会拆了,在原基础上修一座六丈高的。尽管如此,庙宇仍旧奢华无比,所用木料皆为宁州与豫州深山采伐的金丝楠木,涂以漆精使本就耐腐的木料更加耐腐,又有彩绘金漆、雕梁画栋,金砖铺地,处处可见精美的画与纹饰,无一不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