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第三十章辛筝 - 孰能不朽 - 都广建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孰能不朽 >

第871章第三十章辛筝

第871章第三十章辛筝

先知的冠礼王必须出席。

以前没这个传统,虽然白帝挖掘了先知预防天灾的功能,但分封时代,就算知道哪个地方要发生天灾也没法提前预防,典型例子便是当年逼反太昊琰的天灾。

太昊琰虽是炎帝嫡长,但终究是诸侯,没权力知道先知都看到了什么,但蒲阪不啊,自白帝时代起先知不论看到什么天灾都要向蒲阪报告。虽然礼崩乐坏的时代先知为了安全很少再出门,但当年的灾害是全球性的,先知不出门也能看到。

然历史再次证明,就算提前知道会有天灾到来也没意义,诸侯各扫门前雪,拒绝支援他人,不落井下石是道德高尚,落井下石则是常规操作。

最后能搞得那么难堪,都不知天灾和人祸占比孰轻孰重。

这也很难怪以前的王,分封时代就是这个样子,虽然白帝将先知用得很好,先知向她回报的每一场天灾都靠人力将损失降到了最低,但是白帝妖孽,拿她跟正常人比不公平。而且,白帝说一不二,每个方国老老实实,哪怕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也不落井下石是因为白帝砍头大部分方国国君的头颅,有的方国不止一任国君被她砍头——祖宗十八代都死在白帝手里这种奇葩案例在白帝时代都发生过。

越是上等人越是爱惜生命,因此白帝要救灾,没人会捣乱。

白帝之后的王不行,哪个敢效仿白帝,必定暴毙。

贱民如草,一不留神就繁衍得到处是,死不了,但自己的命只有一条,因而大部分王选择妥协。

天灾无法预防,先知的价值自然低,不值得超规格的优待。

然辛筝这里没有先王们的问题,且最近两百年天灾没完没了,先知的价值被开发到最大,趋吉避凶的效果属实惊人。

虽然先知没法让天灾消失,天灾仍旧会带来损失,但提前知道哪个地方会有天灾,可以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原本的损失是一百,针对性预防后的损失便是十。

如此省钱的大宝贝,朝野上下就没有不爱的,公卿百官的财政压力是真的大,民间则是谁也不想没有任何防备迎来天灾。

冲着这份价值,辛筝给了连山城包括但不限于先知冠礼时带着公卿百官亲自捧场的优待。

连山城每次有先知诞生,辛筝都会让国库给连山城批一万万钱、丝匹、缂丝一千匹生活费。辛筝甚至动过念头想让神裔氏族的成员不干别的,专门生孩子,或是近亲通婚增加生下先知的概率,但被君离劝阻。

神裔氏族给予每个成员优秀的教育虽有爱惜族人之故,但很一大部分原因是防着你这种想让他们变成生育工具的神经病。一群乌合之众好对付,但一群接受过教育的乌合之众绝不会好对付。也别想用钱来解决问题,神裔氏族如今在正常人看来奇葩的族规与制度是先知与其它有特殊能力的直系族人定下的,接受过教育且从小衣食不缺的人很难为了金钱成为生育工具,专防金钱攻势。

辛筝认真的听君离介绍了神裔氏族的族规,发现防范得着实全方位无死角。

即便真有人接受了教育也不愿靠双手养活自己,只想不事生产,愿为金钱折腰,甘为生育工具,先知们也不会反对,但神裔氏族内部有一支特殊的只负责杀人的卫队。

先知们就是这么宽容:你有选择成为生育工具的自由,我有杀死你的自由。

至于近亲通婚,君离没劝阻,但辛筝想了想历史上那些近亲生出来的神经病,自己打消了这个念头。神经病本身就很有破坏力,再拥有先知的能力...她的目的是减少损失,不是增加损失。

思来想去只能给神裔氏族送钱,财政宽裕,生育欲/望自然会大。

然神裔氏族没配合她,收到的钱一个子都没发给族人,全都用来修建聚居地的道路水利。辛筝也没法将钱发到个体身上,发了那些人也会将财货上交给氏族,不敢私自拿。

切磋了两招,辛筝尽数败北。

无法增加先知的出生概率,辛筝只能遵循白帝的做法,优待先知。

白帝给每位先知大夫的待遇,时不时赏赐钱帛,辛筝给稍微改了改。

每位先知从出生起便可以从国库领俸禄,辛筝自己领什么标准的俸禄,先知就领什么标准,除俸禄以外的一切福利待遇也一样都不落下。

连山默的冠礼,辛筝规划了时间,在海州巡狩到仲夏,只在沿海的城邑转悠,未来有空再来一场深入的巡狩。

巡狩之后乘驯化的载人猛禽去兖州参加冠礼。

时间规划得很好,就是没赶上变化。

辛筝做了遇到刺杀的准备,但也只是一种以防万一的习惯,没想到真的遇上了。

在一座城邑接见当地氓庶询问当地发展时跳出个刺客,虽然被君离及时拿下,但辛筝还是惊呆了。

诚然,她年轻时喝口水都要担心里头加了料,何况出门在外,刺客比毒虫猛兽还频繁,但那是年轻时,她一岁后便很少再遇到这些事,上次遇到刺杀还是十年前的事。

同样惊呆的还有赭,知道辛筝在海州仇家多,可能遇到刺客,但真的发生了还是大为惊讶。

帝国如今这情况,辛筝要是突然死了,乱子就大了。

元洲有信史以来就没人建立过如此集权的政权,元洲东边的羽国走的是半分封半官僚(风洲也想完全废分封,但人口密度太稀疏,现实条件不支持,只能一口一口吃饭)路子,辛筝比羽国更激进,分封被她完全废除。

这样一个辽阔的集权帝国,单纯的制度不足以支撑它,是先进的制度与强力的君王共同支撑起它,一旦抽走一根梁柱....新王也是个政治强人问题还不大,如果不是,帝国的分裂是必然,遗憾的是相与六卿中还没哪个满足条件,这也是辛筝有事没事砍人头,六卿与公卿们却没谁想宰了辛筝的缘故,除了打不过也有他们承担不了后果的因素。

赭以千里加急的速度追上向辛筝请罪并看辛筝有没有事,确定辛筝没受伤后才松了口气。

辛筝并无连坐赭的意思,就像赭曾经说过的,他对海州的控制并非绝对,无法保证万无一失,是自己决定到处溜达,出了问题也是自己的责任。

确定辛筝与自己都没事,赭这才关心起谁干的,一番掘地三尺的挖掘,不由陷入混乱。

君离将人拿下后很快查出了刺客的身份,一位六卿的子嗣。

六卿这个级别的公卿的子嗣怎会出现在海州,赭没问,两百年来被辛筝杀头的、流放的六卿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不论刺客的家世如何尊贵,如今都只是一个被流放的罪人,恨辛筝很正常,刺客的口供也佐证了这点。

不就是贪了点钱,全族被辛筝流放海州,谁能不恨?

朝堂衮衮诸公有几个不贪的?别人都没事,自己家却这么惨?

君王想要财富,臣子就要去死,凭什么?

赭对此心中腹诽刺客是不是不识数,两百年来倒霉的六卿可不止你一家。

不过至此线索仿佛都清楚明白了,但君离检查了刺客用的弩,做工太精密,达到了军械标准。

弩上手容易,却是大规模杀伤武器,自然禁止民间持有。

辛筝当年整合人族后收天下之兵,铁用去打农具,铜于铸钱铸农具。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