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9章第四十八章辛筝 - 孰能不朽 - 都广建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孰能不朽 >

第789章第四十八章辛筝

第789章第四十八章辛筝

名单虽然定了下来,但也不会马上入祖庙,宫室还没建起来,辛筝暂时也没空跑九阙山去操持入庙仪式,但入庙仪式必须王与玉主,不能找人代替,因而入庙仪式的时间放在安放神主的宫室营建好且辛筝又有空时再入庙。

趁着先王定谥号与入庙还有段时间,辛筝赶紧抓紧时间处理手头上的问题以及未来数年的问题。

人族当下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问题,帝都对地方控制力不够强,但这个没有捷径走,只能继续修路修水利,在足够发达的交通网构建起来只能通过人王巡狩四方的传统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王权强盛时的王都热衷于带着军队到处武装***,敲打诸侯也开通道路。毕竟要让王师经过,道路必须好。值得一提的是道路是由方国负责,王师巡狩时的军粮也同样是方国负责,不用王掏钱,非常划算。

王权式微则茍着,离开王畿能不能平安回来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既如此,龟缩在帝都保存实力无疑最稳妥。

第二个问题,气候如同牙牙学语的熊崽子,反复无常,无法琢磨,令人只想将之痛揍个半死。农耕需要风调雨顺,但如今的气候就爱风不调雨不顺,夏季下雨雹下雪,回暖的时间动不动就推迟十天半个月,冬季提前到....怎么气人怎么来。熊气候很爽,智慧生物就很不爽,天灾频发。

人族疆域辽阔,哪怕是温暖期,每年都有地方闹灾,何况如今这种气候,每年都是多地闹灾。

辛筝做为凡人也拿气候没办法,唯一能做的便是在各地广修粮仓,广积粮、广修水利。

修粮仓、积粮可便于救灾,哪里受了灾,皆可就近获取救灾粮。虽然让地方储存大量的粮食有地方坐大与贪污的隐患,但暂时也顾不上这个,人命都保不住谈其它任何东西都没意义。若将大部分粮食存在帝都周围,且每次赈灾都要一大堆程序,粮食终于拨下去,灾民不是凉透了就是人相食吃得差不多了。

广修水利可抵消一部分气候对农耕的影响,天不下雨就靠水利中囤的水灌溉,同时水力也可用于生产。

第三个问题,粮食不够吃,气候这么熊,每年多地受灾,需要从其它地方调粮食,如此一来,哪怕辛筝实行大范围的粮食配给也没能攒下多少粮食,而小冰期已经持续一年了,鬼知道还会持续多少年,存粮不够,心里不踏实。

辛筝同公卿百官讨论了几个朝会后最终决定继续推行南部大开发,哪怕开发南部死亡率有点高也顾不得了。

同时加大粮食与可代替粮食的食物进口,这一政策主要是面向鲛人,西洲与长洲同样受到了小冰期的困扰,都颁布了禁止粮食出境的政策,抓得非常严。这会儿还对外出口食物的只有鲛人,气温下降并不影响海洋,只要海洋不受到影响,以鱼虾为主食的鲛人就不会受到影响。更甚至因为开始养殖海藻海草的缘故,鲛人的食物还增加了,因而哪怕小冰期气候越来越冷鲛人们也还在对外出口食物。

鱼获与海藻海草都有保质期,运到人口稠密的北方说不准有没有变质,辛筝下诏让帝国南部的官吏想办法鼓励南方,尤其是沿海的人族以海鲜和海藻为主食,省下的粮食三成存进粮仓里以备灾年,七成运到北方的粮仓。

忙得正昏天暗地时收到了淮水来的消息。

青蘅进了监狱。

辛筝拿着暗报一脸懵,不是,就算玉主你因为神力改造了生理导致思维也与常人不同,但你身边不是还有笙吗?孩提时差点成了易子而食的子,虽然被育幼院收养,但后来先是当了一段时间的军医,后来又跑去冀州做了几十年的间,有着如此精彩的人生,笙怎么都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

遇到事笙难道不会提醒你吗?你是怎么将自己搞进牢里的?

辛筝纳闷的继续往下看。

暗卫写的时候有一定概率受了笙的指点,因为汇报写得非常细致,精准的踩在辛筝的底线上。

事情的最开始是从缴税开始。

对于灾民与被强制迁徙的山民,辛筝用募捐来的钱与府库拨款等钱款给氓庶不少重建与组织生产需要的物资,同时也免了三年的所有税赋。

利用这段空挡,青蘅带人利用不同作物的时差将分到的土地有一亩算一亩都开垦了出来,连山林都不例外,山林原有的林木都被伐掉,改种长得快的木种,同时在山林播散牧草种子,放养牲畜。

将打的粮食与伐下来的木材全部找门路卖掉,又说服了里聚的人,将赚来的钱用来买了耕牛、骡、驴,只要是能拉犁的驮兽就行,并定制了望舒生前设计的一种大犁,有六把犁刀,至少四匹健马才能拉动,成本很高,但效率也比寻常的犁更快。

辛筝记得自己还赞赏过青蘅的决策,拎得清什么最重要。

这个年头,粮食才是最重要的,确保了粮食充裕才能去冒险做别的事。

有了大犁,第二年时大部分的田地都种上了作物,农闲时青蘅又带人将道路给修通,方便粮食与木材运出去。

第三年时购入了更多的耕畜和犁,将分到的农田七成种上了粮食作物,剩下三成因为实在来不及,一半种植牧草养殖禽畜,一半种上竹子。农闲时将人都组织起来又修了一条从山里引水的渠,因为有两条水源不同的渠,这一年虽然遭了旱灾,但粮食只是减产而非黄掉。

第四年时竹子成熟,冬季时用竹子制作筐、席、榻等或大或小的家具物件,只要是能用竹子制成的都用竹子做出来,再拿出去卖。

大抵是吸取了去岁收成差点黄掉的教训,难得的没有花钱购入更多耕畜与犁,而是在农闲时组织所有人修一个大池塘,准确说是小型水库,一个里的人手不够,遂用粮食雇佣了周围乡里的青壮一起修。

,腾了一片不适合种粮食的下田种植葡萄,用葡萄酿酒。同时池塘也修好了,塘里养鱼鳖,塘泥肥葡萄地,塘周围种了一圈桑树,桑树养蚕,蚕沙喂鱼。

干得非常有条理,哪怕不省吃俭用,青蘅最多一两年就能攒够两万钱。若换个普通人,靠着这么一番辛劳,也能发家致富过上有儿有女且饱食的日子。

从里聚的人口在短里便增加了两百多不难看出这些人是真的过得很好,虽然两百多口人里有一部分是通婚增加的人口,但大部分还是新生儿,日子过得不好,人们也不会有生育欲/望。

前提是一切顺遂,而真顺遂的话青蘅也不会进了牢狱。

三年免税一过,第四年时税吏便迫不及待来征税。

征税这没什么问题,维持帝国的运转,到处都要花钱,尤其是这个时候。因而辛筝对征税抓得很严,你受了灾,我给你免税那是体谅你,但免税的年限已经过了,你要是拒绝缴税或逃税,那就是你全家的脑袋都想搬家了。

征税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征税的人。

人族的度量衡从炎帝时就一直是统一的,青帝时更在炎帝的基础上进行了制度下的整合与统一,之后的人王再怎样也都控制着度量衡的统一,若是有方国想要自己制定一套度量衡,自己玩——

历史上也有诸侯这么尝试,彼时王权式微,在位的人王每天除了喝酒就是睡男人和睡女人,听到这消息后却是一身冷汗的从温柔乡里爬了出来。卖了许多利益给各方势力,虽然导致了王权的进一步衰弱,但不择手段之下还是拉起了一支王师。

人王带着王师亲征,但多年沉溺酒色,身体早就被掏空了,突然玩得这么刺激,结果就是战争结束没多久便撑不住去了,但他走得也不孤单,城破之后将急先锋诸侯的三族,共四千多口人,上到百岁老人下到刚出生的婴孩全数扔进镬鼎里活烹。

活烹四千多口人的效果非常棒,之后的诸侯不论心里怎么想,瞅着急先锋的下场,嘴里吐出的话语非常坚定且统一:人族有且只能有一套度量衡。

当然,度量衡是统一的,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征税标准各有各的标准,征税时用的专用容器亦各有特色。

辛筝统一了征税的标准,也为了重申度量衡的标准,回收了诸侯国所有的尺、容器等度量衡工具,并制作了十万套新的度量衡工具,给每一座城都发了两套,多余的流入市场,并强制规定税吏征税时必须用标准的尺和容器。

体验生活的第四年,青蘅人生第一次亲自缴税,税吏拿来的容器是帝都发下去的标准度量衡工具,但是——

帝都发的用于收税的斗非常贴心,内层有刻痕,每一道刻痕都标了数字表明到这里是多少体积,到顶时,与顶齐平,正好一斗。

税吏不爱齐平,粮食必须堆到冒尖才算一斗。

青蘅当场炸毛准备教育税吏,却被更加懂得民不与官斗的氓庶以及不知想做什么的笙给拦住。

,又一次缴税,税吏这回没冒尖才算一斗,但他带了一个新斗当度量工具,新斗的一斗相当于标准斗的一斗半。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