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第五十四章辛筝
第685章第五十四章辛筝
堆满公文的宫室内辛筝翻阅着年末的政绩考核公文与监视百官的暗卫送回来的情报。
做为一个重度疑心病患者,辛筝监视国内氓庶与国外诸侯氓庶,自然不会落下自己手里的官吏们。除了狌狌卫,她还有一支专门用来监视全国所有官吏的暗卫,只是她很少用这支暗卫干抓人的事,权力应该分开。
极致的权力带来极致的腐朽,她很认同炎帝的理论,当然,这不妨碍她反对炎帝的后半段:分割神权与王权。
神权与王权的确相互制衡了,但也带来了两者长达数千载的斗争,若非玉宫历任宗主都太奇葩,鬼知道这种斗争会酿成怎样的祸患。但话又说回来,若非确定巫宗选不出正常人当宗主,估计炎帝也不会这么干。
暗卫不应该有随便抓人的权力,不然会出大问题的,至少不能同一支暗卫将所有权力给包办了。因而辛筝将自己所有的暗卫都做了细分,各司其职。
监视百官的暗卫存在目的只是她想了解一下官吏平日里吃什么喝什么说什么,但官吏们在她面前肯定不会说实话,既如此她也只能换一种方式。若非不是辛筝有时会在同官吏聊天时透露出本不该为外人所知的信息让官吏毛骨悚然,这支暗卫不会有任何存在感。
官吏们会有定期的政绩考核,考核标准很复杂。
一看治下的治安情况,如有多少起案子,有多少是小偷小摸,有多少是刑事案件,辛筝根据各地的人口定了案件的指标,每段时间要办多少案子,不拘大小,哪怕只是偷东西的案子也是案子,反正她是不相信有什么地方会治安好到没有任何案子发生。
二看氓庶们的生活水平,一天吃几顿,一年有多少时间吃干的,多少时间吃稀的,有没有肉吃,多久吃一次肉等这些。
除此之外还有当地人口多寡、耕地多寡,税赋多寡等因素。
小吏每年小考一次,优异就升职,不功不过的话就发奖金,升职就算了,过大于功的话,视情节决定是秋后处斩还是有期徒刑。
两年一次大考,同上,但如果连续三次都是不功不过,会看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份上予以升职。
官员两年一次小考,四年一次大考,优异就升职,若是一般,但资历熬得够,也能升职,与吏稍有不同的是辛筝不允许官在一个呆得太久,短则四年长则八年就得换个地方任职。
非常体贴的考虑到了各人的能力,能力突出的凭能力飞速升职,能力一般干不出多少政绩但也没出什么篓子的也靠熬资历慢慢升,寿命足够长的也未尝不能升到最高的位置上。
升职加薪与否全看政绩,自然会有人作弊,每年年末辛筝看地方的政绩汇报时也会瞅瞅暗卫的情报,进行比较,看有没有矛盾的地方,若有,那就可喜可贺了,官吏与暗卫总有一个要倒霉,或者两个一块倒霉。
一目十行的翻阅着,直至翻到浊山姮的政绩考核,微微挑眉。
小吏的政绩考核不归辛筝负责。
根据最新的统计与估算,沃西、兖州、冀州、宁北总人口约莫八万,要管理如此庞大的人口,需要的官吏数量惊人,让辛筝挨个看所有官吏的政绩,她也不用干别的事了,仅是批官员的政绩就很累了,再批小吏的,她得猝死,干脆设了新的部门——政审寺,专门负责小吏的政绩审核。
但也不是所有吏的政绩考核都不会出现在她的书案上,若是吏的政绩考核特别优异,被判断为是一个好苗子,很有值得培养的价值,那么政审寺会将其的政绩呈到辛筝的案上。
官都是从吏中选拔,政审寺职位不高,但捏着的却是官场的命脉,非心腹不能担任,至少所有人都是这么认为的,认为能够担任政审令的人必定是辛筝非常信任的人。
辛筝对此误会也从来都不加解释,因为她发现每一任政审令都是这么认为的,干活时也会因为这种因素而特别的勤恳认真积极,精神面貌非常好。不会随便给她乱推荐人,推荐的苗子都是真正的好苗子,质量很高。
就浊山姮的尴尬身份,以及政审寺一惯精神的作风,不会愿意推荐浊山姮给辛筝,怕惹上麻烦,最终推荐了只能是对方干得太出色,出色到政审寺若不呈给辛筝会被认为是徇私,违反了政审寺的规章制度。
辛筝好奇的打开奏章。
清查土地与人口,分配土地,推广作物轮作与新农具新技术,这很正常,现阶段所有小吏的主要任务就是这个,让浊山姮一枝独秀的是其它的。
这家伙不仅将能用来种粮食的土地给开发利用了起来,那些不能种粮食但可以种其它能吃不能吃的东西的土地也进行了系统的规划,然后开发,或种橡、栗、柰、芋、葡萄、葛麻、牧草,或种乔木,亦或是混种,比如在林子里种植葡萄,让葡萄藤攀树而长。
为了灌溉,浊山姮组织当地人手修了渠,甚至还架起了水车。
为了之后能将生产的东西运出去,浊山姮在修完渠之后又修了路。
着实是将能利用的土地都给利用起来,还形成了良性循环,辛筝对此甚为欣喜。
帝国疆域是很辽阔,但不算那些盐堿地、寒冷的高原、沿海隔三海潮拜访的沿海平原,平原的面积着实少得可怜。
通过轮作的方式增加土地产出可解一时之急,但随着人口增长很快就会不够,能够将山地丘陵这些地形都给开发出来无疑能支撑更久。
看着浊山姮干的事辛筝都忍不住为她屈才,不是说其它小吏干得就差了,其它小吏干得好的不在少数,但没人能像浊山姮这般干得这般有系统有规划,透着井井有条的舒适感。毫无疑问,这是浊山姮当君侯数十年培养出来的经验与习惯,君侯对任何事都不可能只考虑单一的因素,大局观非常重要,其它小吏想练出这样的思维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打磨。
思忖片刻,辛筝翻出宁州的相关情报瞅了瞅,政策推行得非常不顺利,没办法,宁州是投降的,虽然省了不少时间与伤亡,但也阴差阳错的保存了旧贵族与豪强的大部分元气,再加上南方还有防风在虎视眈眈,硬来的话很容易爆发内乱然后防风趁虚而入。
浊山姮在宁州时将宁州治理得很好,不像其它地方那么水深火热,这也导致王师在宁州民心基础不强,不能似冀州这般谁碍事抓谁全族。
民心基础不够强,硬来很容易引起民乱。
辛筝提笔在浊山姮的政绩奏章上写下批复:优,升招摇城令。
“希望你能识时务。”辛筝看着批复悠然道。“不然我得多费不少心思。”
将所有奏章看完,解决了一天的公文,辛筝翻出白纸一边涂抹一边整理自己的思绪。
虽然帝国有王继位后三年不改前任道的政治传统,虽然这项传统也的确有道理,但这么多年一直都是她在统治,王只是他的助手和幌子,自然不需要遵循这一传统,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新官上任三把火,对现有的一些政策进行改变,推行一些新政。
税赋需要精简一下,不出意外的话,未来十年都不会有战争,至少不会有大战,军队日常以剿匪为主,都是小***,不需要那么多税赋,而且税赋太过复杂很容易让底下的官吏钻空子敛财。
兵役也需要改变一下,不打仗就不要维持那么庞大的军队,开销太大了。军队只在守卫家乡时格外悍勇也是个隐患,可以规定以后服兵役必须离开家乡,至少不能在本郡服兵役。但远离家乡的话,只服两三年兵役再折腾了,可以增加常备军军卒的兵役时间,七年起步,七年后就可以退役回家,也可以选择延长兵役,只要身体的体能一直都在及格线以上就行。
七年很漫长,允许军队在驻扎地结婚,也可以将户籍迁过去,退役以后仍旧在当地定居。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打散一下地方上的宗族格局,增加国府的影响力。
因为战争需要而进行的短期征兵的临时军卒因为是根据战争需要而决定去哪里,并且战争结束后就可以回家,仍旧保留原来的做法。
人口需要迁徙。
和平没有战争的时候人口增长速度很快,虽然这些年她一直东征西讨,但战争都在门外打的,门内,尤其是最先控制的兖州已二十多年未有战火燃烧,人口增长速度惊人。
哪怕辛筝经常征发徭役,占有了氓庶们许多的时间仍旧挡不住氓庶们造人的热情。
有很多地方的人口已经增长到了无地可分的地步。
耕地分完后官吏会给氓庶们分山地的地,虽然不能种粮食,但想要吃上饭又不是只能种粮食,可以种一些经济作物换粮食。
然而,超座城连山地都给分完了,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每块地都给分了,为了保持水土,辛筝圈了大片的山林与森林禁止砍伐,不然影响了河流,耕地会倒霉了。但允许氓庶进山捕猎、采药等活动,只要不是伐木,干什么都行。
未经允许,官吏不会动那些山林,还有很多太过偏僻或威胁根本进不去的山林与原始森林出于安全考虑以及道路太难,里头的出产根本运不出来等因素也没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