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亚洲战场(4)
第64章亚洲战场(4)
攻击完港口后,为预防万一,部分日机准备带着炸弹返航。让萨默维尔没想到的是,这支日机群在返航途中正好和他的舰队碰上。这时,日军卯足了劲,将所剩不多的炸弹和鱼雷,全部投向防空火力薄弱的“竞技神”号航空母舰。不一会儿,“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就沉入了海底,一艘离“竞技神”号航空母舰不远的驱逐舰也稍带着被炸沉。其他几艘航空母舰也遭到了重创。第2支“z”舰队几乎被全歼。就这样,英国新组建的远东舰队在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之后,剩下的几艘伤痕累累的军舰,也只有返回伦敦这一条路可走了。
■
马来亚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开始时,发生在马来亚的一场海战,日军在此战中击沉2艘英国皇家海军战列舰,夺取太平洋及印度洋之制海权,亦使马来半岛之失陷成为定局。
“z”舰队的覆没,是美英继珍珠港事件之后所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击,英远东舰队被击溃对当时英国在远东的军事地位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从此,大英帝国失去了制海权。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一语道破的那样:“在全部战争过程中,我从来没有受到过比这更直接的震惊。当我在床上辗转反侧时,可怕的消息死死地纠缠着我。无论是在印度洋还是太平洋中,都没有英国或是美国的主力舰了。在这广漠的一大片海洋之上,日本独霸,而我们则到处都是脆弱和没有防御的。”
在这次战役中,日军的鱼雷无论在性能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英军所不能比的。
缅甸战役,一次滇缅远征战
作战时间:1942年1月20日~5月20日
作战地点:缅甸
作战国家:日本 同盟国
作战将领:
史迪威:毕业于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是一名职业军人,比蒋介石大4岁。1920年至1923年,史迪威曾经到北京学习汉语,对中国的情况比较了解。
戴安澜:1904年生于安徽无为,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学习,后来参加了第1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副师长等职,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会战等战役战斗,作战经验丰富。
杜聿明:1904年生于陕西米脂,1924年4月考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后来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第1次东征等战斗。1937年8月参加淞沪抗战,积累了对日作战经验。
■点燃战火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占领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等地,由于兵力不足,未能进兵缅甸。这样,缅甸便成为国际同盟与日本法西斯的必争之地,战略地位越来越突出。
英国时刻都在关注缅甸的态势。丘吉尔认为如果失去缅甸,英国就会失去在亚洲大陆的南翼屏障,甚至动摇其在亚洲的根基。
日本当局把缅甸看作南方占领区的一道西南屏障。日军看到,占领缅甸,不仅可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大陆屏障,还可以西进印度,下中东与德军会师,北上中国西南地区,切断滇缅公路。不仅如此,还能控制印度洋,就能从海上控制印度和中东,就能有力支援太平洋海战。
当时的中国政府认为滇缅公路是中国的一条重要国际通道,缅甸对抗日战争具有重要影响。抗战爆发,日军侵占中国的华北、华东以及东南沿海的广大地区,截断了中国海上的国际交通。为了打破日军对中国的全面封锁,中国急需开辟新的国际通道。
当时,缅甸首都仰光经曼德勒到中缅边界的重镇腊戍,已经有一条铁路。云南境内,昆明至下关也有公路。为了修筑腊戍至下关的公路,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滇西各族人民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凭着一腔报国热情日夜奋战在筑路工地上,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抢修出了一条长达547.8余公里的交通干线,即滇缅公路。
就这样,在各方面利益的驱动下,对缅甸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激烈。为此一场战争即将打响。
1941年12月,日军第15集团军司令官饭田祥二郎到达曼谷。日军大本营为了尽快攻占东南亚各国,指令第15集团军迅速调集军队,调整部署。1942年1月4日,日军2个师团从泰国出发,经麦索侵入缅甸境内。日军攻占缅甸首都仰光后,又增调2个师团,总兵力约9.5万人,飞机250架。
1月19日,日军占领缅甸南部的战略要地土瓦,控制了丹那沙林地区的3个主要机场,这就切断了英国军队从缅甸对马来亚的支援。
1月20日,日军第55师团主力突破泰缅边境守军的防线。30日,第55师团进至毛淡棉附近时,与缅甸军队和英印缅战场上的英印军队国军队发生激战。2月4日,日军第33师团占领拔安。2月9日,第15集团军接到命令,日军南方军司令部命令该军“继续现在作战,尽量歼灭敌人,进到仰光地方,且务必在其以北取得地盘,以准备对曼德勒和仁安羌附近的作战”。至此,缅北的战争越打越激烈。
■初露锋芒
1940年10月,滇缅公路重新开放。1941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丹尼斯少将为驻华武官。丹尼斯支持中国抗战,他到任后,代表英国政府向重庆方面提出了中英结成军事同盟、共同抗击日寇的建议,得到重庆方面的赞同。
日军偷袭珍珠港,进攻美国、英国、荷兰在太平洋的其他属地,这使亚洲由中国持续4年半之久的单独对日作战演变成了中、美、英、荷、澳等国家联合对日作战。这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重大变化,也是此次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的一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