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苏德战场(14) - 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 - 沧海满月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9章苏德战场(14)

第39章苏德战场(14)

7月6日清晨,德军再次发起进攻,所有各部队的正面全都是激烈的血战。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在伤亡惨重及弹药大量消耗下被迫放弃了前进。两天以来,第9集团军仅仅前进了6~9公里而已,然而却付出了死伤25000人、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200架飞机的代价。在南面,南方集团军群的3个装甲军在损失了近200辆坦克后,继续向奥博扬方向缓慢逼近。到7月6日傍晚,南北两方面的德军均突破了苏军的第一道防线。

7月7日,莫德尔投入了预备队,但他发起的5次攻势都没能获得多大的进展。南面霍特的攻势则比较顺利,第48装甲军顺利地突破了几个据点,击退了苏军第3机械化集团军。

在前3天的战斗中,中央集团军群击毁了379辆苏军坦克,南方集团军群则击毁了483辆。这总共862辆的坦克,德国空军即包办了291辆,而德国空军本身只损失了54架飞机而已。

7月8日,莫德尔集结了300辆坦克再次发动了猛烈的攻势。首当其冲的是苏军第3反坦克旅。苏军炮兵直到650~750码的距离才开火,并且大都能坚守炮位。其中一个营在摧毁17辆坦克后,全营只剩3人存活。尽管如此,也难以招架德军的坦克攻击,苏军的第3反坦克旅几乎全军覆没。在南面,苏第3机械化集团军以40辆t—34对德军第48装甲军展开反击,结果以大败收场。

战至7月10日,莫德尔就用完了所有的预备队,并且损失了全军将近三分之二的坦克。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逐渐对德第9集团军展开反击,莫德尔也不得不转攻为守。到7月11日为止,北面中央集团军群的第9集团军大约突破了20公里,但似乎也不能再向前了。这一天,德军南线司令官曼施坦因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决定于12日在南线对苏军发起新的攻势。

为了取得12日攻势的胜利,曼施坦因将德ss装甲军和第48装甲军等(即党卫队装甲军)主力部队投入了战斗。德ss装甲军是德军的一支精锐摩托化装甲部队,由希特勒近卫师、达斯赖希装甲师和托坦科普夫装甲师等3支装甲师组成,是曼施坦因手中的一张王牌。

7月12日,以ss装甲军为核心的德军在普罗赫洛夫卡附近同赶来增援的苏草原方面军的第5坦克近卫集团军和第5近卫集团军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坦克遭遇战。

两军装甲主力相遇后,很快就绞杀在一起。德军的坦克炮虽然能在1500~1800公尺的距离开火,但在这种情况下,虎式坦克强力的火炮及厚重的装甲都讨不到什么便宜,反而是巨大的炮塔不易旋转成了致命伤。苏军抓住这一机会,决定以快制慢。战斗一开始,苏军坦克就开足马力冲入敌阵,利用其t—34坦克的灵活性,以近战消灭“虎”式坦克。这一大胆的战略令德军始料不及,顿时阵脚大乱。浓密的烟硝弥漫了战场,坦克行进和射击扬起的沙尘更阻碍了两军的视野,两军的士兵也混杂在其中互相厮杀。炮声、枪声、爆炸声、喊杀声和哀号声响成一片。

当双方接近后,战斗变得更加惨烈,坦克一辆一辆地被摧毁,但在被毁的坦克旁,双方的坦克兵仍在互相射击,甚至互相肉搏。坦克手侥幸的从燃烧的坦克里爬出后,往往被迫拿起步枪像步兵一样的作战,有时双方的坦克手甚至用匕首肉搏。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最后因双方都精疲力竭才停了下来,而战场上到处都是坦克残骸和尸体。

在一片混乱中,德ss装甲军遭到重创,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扔下了大约400辆东倒西歪的坦克残骸,其中包括70~100辆“虎”式坦克。苏军坦克也损失不少,虽没有具体记录,但也是不少的。德军步兵伤亡多达1万人,苏军步兵损失不详。

至此,从7月5日开战以来,南方集团群击溃了苏军10个坦克军或机械化军的预备队,向前突破了30~40公里。俘获苏军24000人,缴获、击毁苏军坦克1800辆、野战炮267门,战防炮1080门。

■苏军的反击

根据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精神,英美联军于1943年7月10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实施登陆作战。由于意大利局势的变化,德国在该地区的兵力无法抵御西方盟军的进攻,同时,库尔斯克会战不仅看不到胜利的希望,而且在奥廖尔突出部的德第9集团军有被切断后路,重蹈斯大林格勒德军覆灭的危险。希特勒决意终止“堡垒”计划,抽调东线的兵力去意大利。7月13日,希特勒紧急召回克鲁格和曼施坦因开会,宣布这一决定,由于中央集团军群现在糟糕的局势,克鲁格赞同希特勒的决定,但曼斯坦因则强烈反对,他认为苏军已是强弩之末,只要多坚持一下德军就能取得胜利。基于对曼斯坦因的信任,希特勒虽然终止了“堡垒”计划,但他同意曼斯坦因继续在南线进攻。

在北面奥略尔方向,苏军于7月12日就开始转入反攻,投入兵力达到128万人、2万门火炮以及2400辆坦克、2000架飞机。苏军以近卫第11坦克集团军为主,向德第2装甲军团的阵地突破。苏军火炮的密度达到每公里150~200门,坦克密度也达到每公里15~20辆。莫德尔利用数道预备好的防线,巧妙地迟滞苏军的攻势,慢慢地将德军撤出奥略尔。直到8月5日苏军才终于收复奥略尔,大部分的德军已经安然撤退到下一道防线。而在南部战线,希特勒于7月17日撤出了第2ss党卫装甲军前往意大利。于是曼施坦因只好停止攻势,向后撤退。8月3日,苏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在西南方面军的配合下,向南方集团军群发起大规模反攻,于8月23日收复了卡尔可夫。至此,库尔斯克大会战结束。

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这次大会战,德军损失近50万人,坦克1500多辆,作战飞机3500多架,火炮3000余门。这些惨重损失,会战的失利使纳粹德国永久性地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此后德军再也没有在东线发起有威胁的攻势。

当然,苏军也在此次战役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损失兵力80多万,坦克6千多辆。尽管如此,却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在此次战役中,苏联损失的坦克,战机,人员数量都超过德军;坦克的损失数更是超过德军的四倍。在盟国的军事工业生产量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苏联的惨重损失还是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得多补充,而德国却不能,导致一次重创苏联部队的战事变成了令第三帝国灭亡的致命伤。

从战役规模而言,它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战,而就其意义而言,就像前西德历史学家格利茨评价说:“库尔斯克大会战对于德军是致命危机的开端。”

库尔斯克会战以德军的空前被歼而告终,这影响到第三帝国与同盟国之间武装冲突的整个过程。

——法国军事学家康斯坦丁

如果斯大林格勒战役预示着法西斯德国军队的没落,库尔斯克会战则使它遭受了灭顶之灾。

——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

由于“堡垒”进攻战役的破产,我们遭受了决定性的失败。如此千辛万苦补充起来的装甲部队,由于人员和技术兵器损失惨重,长期内无法作战……主动权最终转入苏联人手中。

——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

柏林战役,德国最后一战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