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苏德战场(1) - 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 - 沧海满月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6章苏德战场(1)

第26章苏德战场(1)

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作战时间:1941年6月22日~7月9日

作战地点:苏联

作战国家:德国 苏联

作战将领:

李勃:出生于1876年,死于1956年,德国将领,职业军人。1895年入伍。1898~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1903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历任炮兵团长、军区参谋长。1930年任第七军区(慕尼黑)司令,晋升中将。希特勒上台后,升任第2集团军司令,积极参加扩军工作。8年2月曾被希特勒解职,退役。

同年7月重新服役,出任第12集团军司令,参加进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后李勃调任西线c集团军群司令。1940年参加攻占法国,晋升元帅。翌年调往东线,任闪击苏联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部沿波罗的海岸向列宁格勒方向进攻。1942年1月,因久攻列宁格勒不下而被解职,转入预备军。1944年退役。翌年被美军逮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在纽伦堡美国军事法庭上被判处3年徒刑,后获释。

博克:1880年12月3日出生于勃兰登堡省库斯特林的军人世家。父亲曾升至少将,母亲也是军人家庭出身,博克从小就向往成为真正的军人,在军界大干一番。博克先后到格罗斯利希特菲尔德军校和波茨坦军校学习。1898年,博克以优异成绩从军校毕业,获得少尉军衔,1905年任营部副官,1907年任团部副官,1908年晋升为中尉。1910年,博克调入总参谋部任职。1912年,博克晋升为上尉。博克在陆军中获得“库斯特林的圣火”绰号。

龙德施泰特:出生于1875年,死于1953年,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1892年毕业于高级军校,被派到驻卡塞尔步兵团任职。1900年升任步兵团中尉副官。1907年军事学院毕业后,任步兵团上尉连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初任预备第22师参谋,继任喀尔巴阡山某军首席少校参谋官,大战结束时任西线第15军参谋长。战后起,历任骑兵第3师参谋长、第2集团军参谋长、骑兵第2师师长、步兵第3师师长、第3军区司令。1932年10月晋升为步兵上将,任第1集团军群司令。

作战兵力

德军:17个装甲师、12个摩托化师、1个摩托化团、4个轻型师、1个骑兵师、77个步兵师、1个山地师、8个警卫师;配备有3419辆坦克、47156门火炮和迫击炮。空军为第一个航空队、第二航空队、第四航空队。配备1945架飞机,其中1280架可以随时投入战斗(其中510架轰炸机、290架俯冲轰炸机、440架歼击机、40架驱逐机和120架侦察机)。总兵力220万。

苏军:苏联在其西部4个军区驻扎有44个坦克师、23个机械化师、7个骑兵师、137个步兵师;配备有13981辆坦克、52687门火炮和迫击炮。空军为63个歼击机中队、76个轰炸机中队共有作战飞机17745架。(其中3719架为新式飞机)。总兵力330万。

■巴巴罗萨计划

德国在西线的胜利促使一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态度暧昧的国家倒向德方,从而加强了希特勒对其国内的独裁统治,并助长了他的扩张野心。到1940年6月,德国通过一系列不流血的和流血的征服,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此时,能够与德国抗衡的就剩下英国和苏联了。那么到底是先取英国呢还是先攻打苏联?这就成了希特勒所面临的又一重大战略抉择。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想法源于他对共产主义的极端仇视和对斯拉夫民族的蔑视,而在1941年6月促使他关注东方的原因,除法国被击败外,还有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把普罗耶什蒂油田置于苏联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之内,引起希特勒的极度不安。因此,在此形势下,德国不能同英国决战。不仅如此,他还将苏联的上述做法渲染为进攻中欧的前奏,并同德国陆军领导人多次进行磋商,商讨对策。此外,法国败降前后,英美苏三国开始出现联合抗德的趋势,这对德国无疑是不祥之兆。应丘吉尔的要求,第一批美国军火于6月23日运抵英国。尔后,两国的往来与合作不断加强。希特勒从情报中获知,如果战争持续下去,一年之内苏联就要加入英国一边。希特勒认为,走投无路的英国之所以继续坚持战斗,是因为它希望美国改变其中立立场,“俄国在巴尔干制造动乱,以剥夺我们的油料,瘫痪我们的空军”。于是,希特勒一面指示德军尽快作好对英决战的准备,以免丧失军事主动权;一面命令陆军着手研究苏联问题,作好对苏作战的思想准备,并同陆军总司令瓦·冯·布劳西奇元帅第一次讨论这次作战的目标和所需兵力。

关于入侵苏联的时机,希特勒力求赶在苏联完成反侵略战争准备和美国可能参战之前发动侵苏战争。

那么这个计划是怎样出炉的呢?

希特勒最初不想通过武力解决这一问题。但到7月中旬,希特勒想一劳永逸地“解决俄国问题”。他在7月13日给哈尔德的训示中要求在4~6星期内“粉碎苏联军队”,消灭苏联空军对柏林、西里西亚工业区和普罗耶什蒂油田的威胁,建立从属于德国的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国家,扩大芬兰领土,再用德国空军摧毁苏联的剩余工业区。根据希特勒的这一要求,哈尔德指令第18集团军参谋长马尔克斯中将研究对苏作战计划。8月5日,马尔克斯提出了他的作战大纲。

马尔克斯计划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北南两侧向莫斯科和基辅发动主要突击,从波罗的海沿岸和比萨拉比亚向列宁格勒和基辅发动佯攻。在第一阶段,德军占领斯摩棱斯克和基辅;在第二阶段占领莫斯科后,北路德军南下,与从基辅东进的德军会合,将苏军大部消灭于莫斯科和基辅之间。德国须投入110个步兵师、24个装甲师、12个摩托化师。德国情报部门统计,苏军有96个步兵师、23个骑兵师和28个装甲摩托化师。马尔克斯计划把莫斯科定为德军的重要目标,预计苏军为保卫莫斯科会与德军决战,从而为德军消灭苏军主力创造大好时机。

哈尔德仔细研究了马尔克斯的计划,又指令总参谋部的罗斯堡中校进行初步的修改。罗斯堡中校把沿波罗的海进攻的德军和向莫斯科、基辅突击的德军分为北方、中央、南方3个集团军群,建议中央集团军群在占领斯摩棱斯克后应等待北方集团军群。

希特勒在放弃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后,把注意力放在东方,开始卷入作战计划的制定。从11月底到12月初,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和3个集团军群司令部对对苏作战计划进行了图上模拟。12月5日,哈尔德向希特勒汇报了图上模拟的结果和结论,称:“苏联最重要的军火生产中心在乌克兰、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整个作战区域被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的铁路、公路在华沙-莫斯科段要优于南部,苏军在北部苏德分界线的兵力亦多于南部。第聂伯河和北德维纳河是俄军必须坚守的最东面的防线,再向东撤退就会暴露其工业区。德军将以装甲利刃切入,阻止俄军在这些河流的西岸集结,建立防御。

德军必须在华沙地区集结特别强大的军队,向莫斯科推进。在3个拟议中的集团军群中,北方集团军群的总目标是列宁格勒,南方集团军群的目标是基辅。后者的一个集团从卢布林出发,第二个集团从兰姆堡(即利沃夫)出发,第三个从罗马尼亚出发。此次作战的目标是南起伏尔加河河口、北抵阿尔汉格尔斯克一线。德军须动用105个步兵师、32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其中有2个集团军作为第二梯队跟进。”

哈尔德修改了马尔克斯的计划:将二路进攻变成三路进攻,把列宁格勒变为主攻目标之一,而削弱了向基辅方向进攻的兵力,并提出阿尔汉格尔斯克-伏尔加河的进攻终止线。

希特勒宣布同意哈尔德方案的总体构想,又附加了自己的意见:德军须迅速前进,不给苏联红军建立稳定战线的机会,将德国东部工业区置于苏联轰炸机的半径之外而把苏联的工业基地置于德国空军的活动范围之内;德国军队经首次攻击就要摧毁苏联军队主力,因此德国北部的2个集团军群应有强大的机动部队;德国北方集团军群须围歼波罗的海地区的苏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应非常强大,能增援北方集团军群;在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南,德军从北南两翼围歼在乌克兰的苏军。希特勒没有决定德军在达成上述目标后是否立刻向莫斯科推进。

12月18日,希特勒正式签发关于“巴巴罗萨”方案的第21号指令,最终做出欧战爆发以来使其最感棘手的侵苏决策。与此相应,针对英国的“海狮”计划和不列颠之战,则转为掩护德国侵苏战争准备的佯攻措施和心理战手段。

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德国国防军统帅部和三军总司令部陆续下达了有关作战任务、物质技术保障、战区准备、伪装与欺骗措施等方面的一系列指令和指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